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学生习作赏析

2021-10-17 19:35 作者:6小兔  | 我要投稿

内容提要:

       本专栏主要是提供学生习作,改后的文章,以供大家参考。

       写在前面的话:本篇习作为B站同学的文章,有一定的功底,但是因为可能练习少,在逻辑层次关系,还有语句的连接表述上需要多下功夫。但是其观点,以及对观点的把控还是不错的,修改后的文章可以作为初学者模仿的习作。

本期主要是首师大真题《风景:涉水者》

    原诗为:

   风景:涉水者

    昌耀

       雨后的风景线
  有多少淋漓的风景。
  
  可也无人察觉那个涉水的
  男子,探步于河心的湍流,
  忽有了一闪念的动摇。
  
  听不到内心的这一声长叹。
  人们只看那个涉水男子
  静静地涉过溪川
  向着远方静静地走去,
  在雨后的风景线消失。
  静静的。
  
  只觉得夕阳下的溪川
  因这男子的涉足而陡增了几分
  妩媚。



孤独与坚韧

(题目不完整,应该改成:生命的孤独与坚韧)

             ——浅析“风景”背后的双重内涵

  • 原学生习作  第一段:

      《风景·涉水者》为我们展现了这样一幅画面(一般来说,纯写景抒情的诗歌,采用画面):一个男子在雨后涉水,他有了一闪念的动摇,于内心发出一声长叹,可人们却只看到他静静地涉过溪川,静静地走去。雨后的风景线是一种自然的风景;涉水的男子又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潜藏在这两种风景之后的,是生命的孤独与坚韧。

  第一段修改方向:第一段要表达的意思比较完整,但是读起来有点别扭,调整语句的顺序

  • 改后  第一段:

      《风景·涉水者》作为一首叙事诗,给我们讲述了雨后,男子准备涉水过对岸,当他站在水中央,曾想过要放弃,而最终涉水而过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通过男子和旁观者的视角的转换,不动声色地展现了男子和人们的心理。雨后的风景线是一种自然的风景;涉水的男子又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潜藏在这两种风景之后的,是生命的孤独与坚韧。

  

  • 原学生习作  第二段:

      “涉水者”和“人们”构成了一种二元对立关系,形成了“看与被看的结构”。涉水者在水中前行,探步于河心的湍流;人们在背后默默凝视着他。涉水者的内心闪过动摇,犹豫要不要继续走下去,发出了一声长叹,但还是坚定地迈过溪川。“河心的湍流”也象征着涉水者内心的挣扎、“过河与否”的交锋。但人们却看不到他的心理活动,看到的只是他一步一步迈着步子,向前走去。人们对他的感受是“静静地涉过溪川”又“静静地消失”。这两种感受的悖论暗示着生命的孤独。没有谁会看到谁内心的沉重,每个人都是另一些人的风景。每个人都是“涉水者”,“涉水者”也是“看涉水的人”。

第二段修改方向:调整了顺序,添加了连接性的语句,让表述更为具有逻辑性

  • 改后  第二段:

         在这首诗歌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一个人面对困难时候的心理变化。涉水者在水中前行,探步于河心的湍流;人们在背后默默凝视着他。涉水者的内心闪过动摇,犹豫要不要继续走下去,发出了一声长叹,但还是坚定地迈过溪川。“河心的湍流”在这里充满了隐喻色彩,它是也象征着涉水者内心的挣扎、“过河与否”的交锋。但人们却看不到他的心理活动,看到的只是他一步一步迈着步子,向前走去。人们对他的感受是“静静地涉过溪川”又“静静地消失”。

       于是,至此“涉水者”和“人们”构成了一种二元对立关系,形成了“看与被看的结构”。看与被看之间充满了疏离感,涉水者并不知道他也成为了别人眼中的风景,而人们也其实从未真正的理解这风景的实质,因此,在这样的看与被看的这两种感受的悖论暗示着生命的孤独。没有谁会看到谁内心的沉重,每个人都是另一些人的风景。每个人都是“涉水者”,“涉水者”也是“看涉水的人”。

  • 原学生习作  第三段:

         在“看与被看”的背后,又隐含着一个作者的“看”,在观察着“人们看涉水者”,构成了双重被看。作者的视角从雨后的风景转向涉水的男子,又转向背后的人们。他静静地观察着这一切,观察人们“误读”男子,然后再用冷静的笔触叙述出来。这种笔法加重了“孤独”情感体验。作者不仅仅看到了人,还看到了“雨后”。雨后和水是该诗的自然环境,也是外在的风景。“雨后”具有一种忧郁、朦胧的氛围,“水”是澄净的、透明的,整个背景都带有偏静态的色彩,诗中只有“涉水者”在动。随着涉水的完成,诗歌从开篇冷色调的雨后转变为暖色调的夕阳。外在景物的变化暗示着感情基调的转变。“只觉得夕阳下的溪川,因这男子的涉足而徒增了几分妩媚”“夕阳”和“妩媚”打破了“雨后”与“静寂”;生命的孤独继而转向对生命的赞美。诚然,人和人之间就像一座座围城、是k先生永远进不去的城堡,但生命也因孤独而变得坚韧,在他者的凝视与不理解下,战胜那“一闪念的动摇”,涉过溪川,迎来生命的妩媚。此外,双重”看与被看“的结构也是继承了鲁迅小说创作的手法。

第三段修改方向:拆分段落,添加过渡语句,增加表述的层次性

  • 改后  第三段:

        在“看与被看”的背后,又隐含着更为深层的一个作者(叙事者,在这里我觉得叙事者会更准确)的“看”,在观察着“人们看涉水者”,这样,就构成了双重被看。作者的视角从雨后的风景转向涉水的男子,又转向背后的人们。他静静地观察着这一切,观察人们“误读”男子然后再用冷静的笔触叙述出来。这种笔法加重了“孤独”情感体验。

       作者不仅仅看到了人,还看到了“雨后”(改成这样:在这首诗歌中,作为风景的,除了男子,还有“雨后”的自然环境)雨后和水是该诗的自然环境,也是外在的风景。“雨后”具有一种忧郁、朦胧的氛围,“水”是澄净的、透明的,整个背景都带有偏静态的色彩,诗中只有“涉水者”在动。随着涉水的完成,诗歌从开篇冷色调的雨后转变为暖色调的夕阳。外在景物的变化暗示着感情基调的转变。“只觉得夕阳下的溪川,因这男子的涉足而徒增了几分妩媚”“夕阳”和“妩媚”打破了“雨后”与“静寂”;生命的孤独继而转向对生命的赞美。诚然,人和人之间就像一座座围城、是k先生永远进不去的城堡,但生命也因孤独而变得坚韧,在他者的凝视与不理解下,战胜那“一闪念的动摇”,涉过溪川,迎来生命的妩媚。此外,双重”看与被看“的结构也是继承了鲁迅小说创作的手法。

                                                    原学生习作  第四段:


       诗歌中呈现出两种风景,一种是外在的自然环境,它的变化随着作者的情感变化而变化,是外在景物于人内心感觉之间的应和。另一种即是涉水者,每一个人都是涉水者,是他人眼中的风景。表层结构上作者流露出对生命孤独体验的感伤情绪;深层结构里,诗人深深感动于生命之顽强与坚韧。该“风景”的双重内涵,正如苏东坡所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第四段修改方向:增加总括性语句

  • 改后  第四段

          概而言之,(用这样的词提示改卷老师,你要结尾了)诗歌中呈现出两种风景,一种是外在的自然环境,它的变化随着作者的情感变化而变化,是外在景物于人内心感觉之间的应和。另一种即是涉水者,每一个人都是涉水者,是他人眼中的风景。表层结构上作者流露出对生命孤独体验的感伤情绪;深层结构里,诗人深深感动于生命之顽强与坚韧。于是,这首诗歌通过这样的简单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更是完成对“风景”的双重内涵的阐释。该“风景”的双重内涵,正如苏东坡所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修改意见:

      从文章可以看出,有功底,观点也能够自圆其说。但是细节性比较差,需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比如,每一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二段我调整过顺序,你可以注意一下,还有就是词语的使用非常不严谨。但是,总体而言,其实很不错了,需要继续注意细节。

















学生习作赏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