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没胃口”,脾胃有大责
我们常常听身边的人说,最近没胃口,吃什么都不香。没有胃口就是没有食欲,中医称之为纳差、不欲食等。 具体症状有:没有明显的饥饿感,或者虽然肚子也饿,但即使以往最爱吃的食物摆在面前,也没有吃的欲望。即使勉强进食,也是如同嚼蜡,毫无滋味,而且稍食即饱。 《黄帝内经》上说“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指的就是脾胃虚弱,是不思饮食的主要原因。 脾胃功能正常的人只要饮食规律,到了一定的时间便会产生饥饿感,进食对他们来说,可以说是一种享受。如果整天不思饮食,则要找找脾胃的原因了。 中医认为,“厌食多虚”,也就是说食欲缺乏多为脾胃虚弱的信号,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胃气虚弱”,也就是中医所说的“胃阳不足”“胃阳虚”。 致使胃气虚弱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为常见的有感受寒邪、饮食所伤、脾胃虚弱、肾阳虚衰、肝气犯胃等。 感受寒邪:胃属阳,其主要功能是受纳与腐熟食物,如寒邪侵袭,可使气机阻滞,胃失和降,消化功能减弱,食欲自然变得低下。 饮食所伤:有的人平时饮食不规律又毫无节制,常常饥饱无度,或多食肥甘和不容易消化之物,以致食物滞留于胃中,不能消化,使气机受阻,脾胃损伤,胃的消化与降浊功能减弱而让人不思饮食。 脾胃虚弱:有的人先天禀赋不足,有的则因过度劳倦或久病造成脾胃虚弱。程国彭的《医学心悟》载:“有脾气虚弱,不能消化者。” 李杲云:“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衰,则不能食而瘦。坤土虚弱不能消食,岂可更行克伐。” 就是说,只有脾气健运,也是不能正常消化的;只有胃气旺盛,虽然不会因食而伤,但是也不产生正常的饥饿感。 如果脾胃俱健,则可以正常地消化食物与运化水谷精微,保持正常的进食欲望,而脾胃虚弱必然会导致食欲不佳。 肾阳虚衰:《医学心悟》上说:“有命门火衰,不能生脾土而食不消者。”许学士云:“不能食者,末可专责之脾,肾经元阳不足,不能熏蒸腐化,譬如釜中水谷底下无火,其何能熟?” 肾为先天之本,为人体生命之根,是人体一切动力的源泉,特别是命门之火,能生化万物,火能生土,对脾胃消化腐熟食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任何原因引起的肾阳虚衰,都会让命门之火不能生化脾土,导致脾胃功能虚弱,食欲不佳。 肝气犯胃:现代人的生活压力与工作压力都比较大,疲劳和精神紧张在所难免,最容易侵犯肝脏,而肝失条达,则导致脾胃不和及虚弱,以致出现暂时性的食欲缺乏、四肢无力等症状。 需要提醒的是,偶尔没胃口可以归咎于脾胃虚弱,但顽固性的厌食就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临床经验证明,顽固性厌食多为精神病、抑郁症、萎缩性胃炎等病症的征兆,甚至有患胃癌、胰腺癌的可能性。 如厌食伴有恶心,则常是肾衰尿毒症、糖尿病晚期酮症酸中毒的信号。另外,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也会导致不同程度的食欲减退。
脾胃养生帖
脾胃虚弱的人,在平时可以常做“自我按摩操”来进行调理。 正确的做法是:先取立正姿势站立,双脚各横向迈出一大步,2倍于肩宽,足尖朝前,双手扶于膝盖之上,微蹲马步。 上半身保持挺直,然后弯膝深蹲,以膝盖不超过足尖为宜,保持10秒后恢复。 每日餐后1小时做3次,可促进肠胃的蠕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