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现代学者对《西游记》阴谋论的批判和研究

2023-02-14 10:33 作者:遼東郡人  | 我要投稿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六耳猕猴代替悟空取经的事疯狂传播。甚至还成为了某些人的狂欢。我看过好多视频和论文,几乎都在争讨一件事,真假美猴王最后如来除掉的是六耳还是悟空?有一堆没有头脑和文学内涵的人,看了点都市小说就能妄下定语,如真假猴王之后,唐僧再也没念过紧箍咒,猴子再也没叫过八戒呆子,八戒再也没叫过猴子猴哥。更有人看完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续集》,六耳对悟空说:“现在后悔还来得及,等见到如来就晚了”。简直是一派胡言。

我们先从佛学《心经》上来说,六耳也就是六根,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悟空打死六耳,也就说明断了六根,佛家上称为“六根清净”。六根清净,方得成佛。 再从中国古籍上来说。清楚写着“六耳不同谋,人有二心生祸灾,天涯海角致疑猜。”六耳即为悟空的二心,跟佛学来讲是一回事。都是六根清净。 我们再从小说章节来说,在《西游记》第五十六回“神狂诛草寇,道迷放心猿”(真假美猴王)开始,在五十八回“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结束,所以我们从五十八回往后看。在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一调芭蕉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大圣听说,忍不住笑道:“‘呆子’莫乱谈!若论斯哈哩国,正好早哩。……。”八戒道:“‘哥’啊,据你说不是日落之处,为何这等酷热?”清楚写着“呆子”“哥(猴哥)”二字。接着往下看。《西游记》第六十三回“二僧荡怪闹龙宫,群圣除邪获宝贝”中:“…那‘呆子’急纵云头,上山拦住,厉声高叫道:“真君,且慢车驾,有齐天大圣请见哩。”也是清楚着写着“呆子”。这一回悟空叫过八戒两次“呆子”,往后还有几次,这里就不多做描述了。

我们再来说为什么自真假美猴王之后唐僧再也没念过紧箍咒。吴承恩却早早在观音与猴子达成条件时,留过一段伏笔!

菩萨

道:“你这厮罪业弥深,救你出来,恐你又生祸害,反为不美。”大圣道:“我已知悔了。但愿大慈悲指条门路,情愿修行。”

这才是:

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

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节选自《西游记》第八回

为了一个空头的承诺,猴子就真的就寸步不离的保护唐僧,

不敢骑马,不敢腾云,徒步带着团队去西天取经。

猴子一路上疯狂成长见识了太多的妖魔鬼怪,人间百态,

如今自己得到如此不公的待遇,猴子当然有理去找观音据争了!

观音身为领导贪污了如来的三个“箍”的腐败事件,猴子是知道的,观音也不傻。菩萨只叫:“莫打,我自有惩治。”却又袖中取出一个金箍儿来道:“这宝贝原是我佛如来赐我往东土寻取经人的金、紧、禁三个箍儿。紧箍儿先与你戴了;禁箍儿收了守山大神;这个金箍儿,未曾舍得与人,今观此怪无礼,与他罢。”好菩萨,将箍儿迎风一晃,叫声“变!”即变作五个箍儿,望童子身上抛了去,喝声“着!”一个套在他头顶上,两个套在他左右手上,两个套在他左右脚上。菩萨道:“悟空,走开些,等我念念金箍儿咒。”

行者

慌了道:“菩萨呀,请你来此降妖,如何却要咒我?”菩萨道:“这篇咒,不是紧箍儿咒,咒你的;是金箍儿咒,咒那童子的。”

----节选自《西游记》第四十二回

反正领导是永远也不会承认自己错误的,锅永远是下面人背,棍还是由唐僧来挨吧。

不信你看,自从真假美猴王一难后,挨过揍的唐僧哪里再敢念过“紧箍咒”呢?

由此。阴谋论也就不攻自破了。

从原文中分析,孙悟空和六耳猕猴在争斗过程中,从天上闹到地下,地下闹到地府,最后经地藏王菩萨暗示来到了西天如来佛祖那里,如来看见两个孙悟空打过来,和西天的众佛说了这么一句话:“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 这句话一语道破天机,六耳猕猴就是孙悟空的二心,也就是俗称的心魔,如来也说了六耳猕猴能只千里之外的事情,凡是人说话都能听见,也就是说六耳猕猴是利用这个优点乘机而入! 唐僧师徒不和,猴子心生恶念,也不是不可能!谁让他唐僧如此狠心的使唤自己还不给工钱呢?

不过

西天取经

是多方势力许可共同决定的大项目。

观音菩萨替唐僧招募自己的时候可是说的清楚:

“你既有此心,待我到了东土大唐国寻一个取经的人来,教他救你。你可跟他做个徒弟,秉教伽持,入我佛门,再修正果。如何?”观音虽然只是叫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功成后还他正果。

可无论现实还是小说中,领导光空口无凭不行。

你唐僧日日夜夜在猴子身旁,天天使唤人家打怪捉妖,猴子自己天天累死累活的,稍有不慎就会被念咒。

但唐僧又是这个取经集团的“一把手”,又不能真的一气之下打死他,撂挑子不干了。

五百年的“监狱”生活早就把猴子压倦了,压烦了,哪能一棍子把自己在送进去呢? 悟空也想让唐僧知道。没有自己保护,西天之路是寸步难行的。

作者吴承恩意思是说,六耳猕猴其实并不是一个独立于三界之内的个体,却是一个存在于孙悟空内心的魔头。孙悟空在斜月三星洞的时候,打破了菩提祖师的盘中之谜,当时他说的是“此间并无六耳”。这可是原著内容,并非笔者杜撰。

这个六耳即六耳猕猴,说的正是孙悟空内心的心魔,是欲念的一种表达形式。 到了取经路上,孙悟空身上的恶集中爆发,慢慢地迸发出了六耳猕猴。六耳猕猴,是一种说不出缘由的魔障,但其实,他并非一个具象,只是一个孙悟空在取经路上经历的点点滴滴汇集而来的心魔。

现代学者对《西游记》阴谋论的批判和研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