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指导师专题,怎样科学看待孩子的调皮捣蛋?
科学研究,学龄前儿童是大脑及感官发育的黄金期和敏感期,众多学者教授的科学分析其6岁前大脑飞速发展,不同功能呈现敏感状态,很多良好的习惯教养都建立在这个阶段,因此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培养和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对其一生都会有长远影响。
如何看待孩子的调皮?相信很多朋友都未深度的思考过,从心理学的视角,儿童的这一表现是有其科学的解释的,本文就简要为你介绍一下。
一,家长的教育意识
孩子顽皮、好动,你刚收拾好的房间一会儿就变成了灾难现场;你一回家看到孩子用你的口红在墙上和脸上画的乱七八糟,家里的面粉被孩子当下雪撒了一地一身,等等的状况您遇到了么?这就是家长总在说的“捣蛋鬼”孩子。
其实,我们首先要评估判断孩子的行为是否是适龄行为,我们再说孩子是不是故意的调皮捣蛋。
处于学步期的孩子由于身体发育和心智的成长,需要不断扩大自己的行动范围来满足身心发展,就会满屋子走动,将东西从高处扔到地上,扣插座的洞洞,敲碗筷,用手抓饭菜等和年龄相适应的行为;
长大到两三岁,随着自我意识的萌芽和发展,孩子开始出现人生的小“叛逆期”以寻找自己是谁,建立自我边界。可能父母说往东走,他偏要往西走,父母说什么孩子都说“不要,不行”。这就是那个最烦人的“两岁时期”。
长首先不要用一个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尤其儿童,让他表现其没有的成熟。家长要有一个认知就是一个人的成长就是在不断的犯错中累积起来的。
如果孩子在本该犯错多的年龄,表现的过于成熟懂事,那这样的孩子成长起来是压抑的,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二,科学认识孩子调皮背后的心理规律
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孩子,尤其是儿童捣蛋最可爱的原因。婴幼儿性格的典型特征表现为活泼好动、好奇。
好奇心是人与生俱来的特质,尤其是孩子,他们渴望了解更多的事物,所以也就有了小孩子爱捣蛋的说法,其实很多时候,他们在探索这个对于他们来说充满神秘的世界。
渴望得到关注:
孩子对外界的回应敏感度是很高,被他人关注能让他们获得安全感,同时也满足他们自我表现欲。
表达不满:
当孩子的需求未被满足时,或者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尊重时,他们往往就会采取一些捣蛋行为、甚至是暴力行为,来表达他们内心的不满。
三,指导师建议:
1.家长要学习科学的育儿知识,清楚儿童发展特点。
2.家长应该主动满足孩子的好奇心,顺势引导,订立规则。
3.给与孩子足够的关注,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4.注意孩子的情绪,看到孩子的需求。
如果你对心理健康指导师学习报考感兴趣,可关注公众号小马职考
分享转载只为网友交流学习知识,如无意中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予以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