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不孤——2023年度中国国家画院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时间的镌刻·罗贵荣作品展

主办单位
中国国家画院
承办单位
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
《中国美术报》社
展出时间
2023年8月3日—8月15日
集中观展时间
2023年8月3日15:00
展览地点
中国国家画院明德楼三楼颂厅
总 序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踏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重要时刻。习近平主席曾经说:“大道不孤,天下一家。”他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语汇,高度概括地表达了全世界人民在经历疫情之后的共同心声:“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切体会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作为中国儒道文化中的核心概念,“道”的理念和对它的追寻,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与基因,成为我们安身立命的世界观和人生哲学的一部分。在道家文化中,“道”可以理解为大自然或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在儒家文化中,道含有“仁”“忠恕”之意,从某种意义上说,大道,代表着古代政治的最高理想——大同。在《礼记·礼运》中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意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这叫做理想社会”。“不孤”则出自《论语·里仁》,所谓“德不孤,必有邻。”意为“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与其相伴”。以“大道不孤”为主题,旨在表达我们始终遵循与坚守“大道”的初心和决心,也意图传递我们始终与全世界人民风雨同舟、命运与共的信念与信心。同时也意在传达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之间一种以艺传道、以艺接力、志同道合、薪火相传的精神。
文艺是时代的先声与号角,艺术家是“培根铸魂、守正创新”,以明德引领时代风尚的主力。中国国家画院作为国家级美术创作研究机构,作为中国美术的“国家队”,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繁荣中国美术、传播中国文化为己任,注重艺术本体创作,关注现实和时代、紧跟国家各项重大政治活动和重大历史事件节点,以及常态化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三方面开展学术活动,逐渐强化“培根铸魂、守正创新”的发展理念,坚守精品意识,坚持立德树人,推动艺术创作高质量发展。努力以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歌颂伟大新时代的变革与发展。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牢固树立源于人民、属于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和创作理念。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创作是中心工作任务,作品是立身之本。坚持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和大道不孤、天下一家的深厚情怀。弘扬正道,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用真正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引领风尚。
此次中国国家画院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以个展的形式,展出院内中青年艺术家群体的创作成果,形式、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展览以“大道不孤”为主旨,就是要鼓励艺术家们在弘扬艺术大道的同时,不断探索、追寻,交流、互鉴,携伴攀登、弘扬正气,培根铸魂、守正创新,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为创作要求,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新时代的精品力作,为当代文艺事业的繁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以来,中国国家画院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向同行,倾听时代之音,讴歌时代新貌。2023年,中国国家画院的创作研究工作将迸发出更大的创造力,不负新时期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用饱满的精神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途迈进。
中国国家画院
二〇二三年五月

罗贵荣,笔名罗汉,1962年12月生。中国国家画院版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一级美术师。2003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13年应邀赴美国威廉帕特森大学讲学。
1990年 全国首届青年版画大展优秀奖
1992年 第十一届全国版画作品展览金奖
1994年 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优秀奖
1994年 第十二届全国版画作品展览铜奖
1996年 第十三届全国版画作品展览银奖
1997年 中国艺术大展银奖
1998年 第十四届全国版画作品展览铜奖
1999年 当代中国青年书画作品展览银奖
1999年 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
1999年 被授予中国鲁迅版画奖
2000年 第十五届全国版画作品展览铜奖
2002年 第十六届全国版画作品展览铜奖
2003年 中国美术金彩奖 优秀奖
2004年 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2005年 第十七届全国版画作品展览优秀奖
2007年 首届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国际版画奖
2007年 第十八届全国版画作品展览优秀奖
2009年 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提名奖
2010年 第四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2011年 “中国风格 时代丹青”优秀美术作品展览
2014年 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2015年-2018年 作品《西夏文明》《丝路情》入选中宣部、文化部组织的“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创作工
2019年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中国美术奖提名作品。
2016年至2 0 1 9年 策划“银川对话——中国·美国-英国-意大利-德国版画作品展览”。
2017年 策划首届“雕刻中国:青年版画家搜索展”
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四川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等收藏。
作品及文章发表在《美术》《中国美术》等期刊的封面、封二、封三、封底及专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等专题报道。2014年出版《罗贵荣版画作品集》
2006年2月—5月美国纽约协和艺廊举办个人展
2009年5月杭州山海星云画廊举办个人展
2010年4月海南大学艺术学院举办个人展
2011年6月海南美丽道艺术中心举办个人展
2023年8月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办个人展
自 序
回到原点
艺术是生存也是想象,是劳作也是创造,是孤单也是慰藉,是美学也是哲学。我的版画创作是建立在点、线、面绘画三要素的理念之上,可以清晰看到我创作之路上每一个思考“点”的连接,形成的创作时间“线”,体现出自我特性的版画语言和美学“面”貌。
任何一个有梦想的画家应该都是执拗的,我的执拗来自于我对版画材质工具的理解与应用创造性价值的体认,如何在普遍的审美经验中找到富有个性并能延展版画本体语言内涵的表达方式,是我从未停止过的思考。
在现实世界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线条及由线条构成的格子;地球因为经纬线的分割而形成了时区,万事万物找到坐标方位;我们居住的房屋,因为线条的分割而形成的网格布局,使得居住既有了物理空间的合理性,让人在广大世界中能够找到自己停留的位置;又照顾到人类行为的规范性和人性心理空间的私密性,得以盛放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完成生命繁衍代际传承的使命;我们每天从容穿梭行走于大街小巷,是因为线条的合理编排;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更是在线条的交错与铺排中伸展出历史文化的风貌而具有了艺术性…… 为此,我的“方格技法”也在版画创作中形成。通过最普通的线条和格子的精巧运用,希望营造出区别于传统版画的新鲜的视觉效果,画面因为线条之间神奇的组织形成了造型的变化,形成了有序或无序的格子编排和布局中的数字化信息,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刻刀痕迹的韵律感,也最终形成了生命情绪和主体思想的某种境界。
然而,时间从不停顿,人们的审美体验也在不断变化。如果习惯于在创作中释放持续性的记忆,那么创造的价值就固化了,消失了。随着人工智能与技术时代的高度重叠,革命性创新覆盖着越来越多的领域,人们的生存逻辑、心理逻辑、视觉逻辑也随之发生结构性的改变,独特性显得越来越稀缺,艺术领域包括版画都面临着思维、语言、范式、审美等不断重复造成的被厌弃感。伴随着自己对生存环境和生命体验的再认识,我尝试如何在原有的表达中实现创造性的转化。近几年来,我在版画创作中题材维度更多向,以“时间”和“人”为轴,现实世界中的事件、人物、动物、植物、环境等等都通过“圆点”这种造型元素指向更广阔更幽微的“宇宙”“时间”“生命”的探索,连点成线,由线拓面,从局部的聚焦推向整体的构造,从一种色彩包裹层次更分明的色彩,从分散的光斑向一点的高光聚合,从远处向近处一步一步逼近,像一个个组成生命的细胞游动,直至幻化为印象中遥远星球或无边宇宙的形象!观念和技巧隐藏在画面的深处,在极简与极复杂的对比中表现本质,形状刻画、虚实、大小、位置、色彩、肌理呈现为画面叙事中一个个非常重要的细节,在极致刻画中,熔铸成一个有灵魂的画面。
画家的创作必须充满想象力,绝不是一景一物、一人一事的重复叙述,不是时髦观念的机械描摹,更不是不附着情感的冰冷炫技。要安静地凝视内心、对望世界,透过持久的思考,透过刀、木、色的浑融,透过画面情绪的呼吸,凝结成蓬勃的精神推力,助你完成生命的飞翔。
30多年来,我的版画创作一直注视着浩渺世界和这世界中的人,经历了对线条的精细雕刻,对方格的精微运用,再到如今对圆点的自由布局,努力以个体版画语言的系统性建设,镌刻我心中的时代嬗递、命运兜转和艺术流变。点、线、面这绘画三要素,原本平淡寻常,但如果把朴实的东西用到极致,也许就会抵达“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境界,这也是我一生坚持探索的艺术理念。点可以是圆点,也可以理解为基点,它预示着最初的出发,也预示着一路的连点成线,而每一次创作又都是一种重新开始,从一个点开始构建我心中的万事万物,并一点一点走近自己想象的精神家园。
2023年6月
罗贵荣
展出作品欣赏

罗贵荣 光系列中的门廊 31cm×42cm 综合版 1990年

罗贵荣 方格里的游戏 30.4cm×26cm 木板 1995年

罗贵荣 飘系列之一 48cm×26.5cm 木板 2000年

罗贵荣 往事 30.5cm×29cm 木板 2001年

罗贵荣 我和我的土地之一 82cm×70cm 木板 2004年

罗贵荣 飘系列之四 106cm×51.8cm 2006年

罗贵荣 美丽的秋天 100.8cm×52.8cm 木板 2007年

罗贵荣 我和我的土地之四 90.5cm×71cm 木板 2007年

罗贵荣 时间NO4 73cm×101cm 木板 2014年

罗贵荣 时间之锁 127.6cm×88.2cm 木板 2016年

罗贵荣 时间NO6 135cm×81cm 减版木刻 2017年

罗贵荣 丝路情 201cm×121cm 减版木刻 2016-2019年

罗贵荣 姚磨村的秋天 94cm×137cm 木板 2020年

罗贵荣 沙漠之子·王有德 152cm×92cm 木板 2021年

罗贵荣 广军 106.6cm×72cm 木板 2022年
来源:中国美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