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8.4 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危机

2023-09-22 10:40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59年 仅供学习参考】


4、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危机 


  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危机是资本主义总危机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这个危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产生后,就不断扩大和加深。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危机在于帝国主义列强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间的矛盾急剧尖锐化,这些国家的被压迫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日益发展,一系列的殖民地摆脱帝国主义的奴役。

  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起了巨大的作用。它在殖民地东方各国掀起了一系列的强大的民族解放运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对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的高涨起了巨大的作用。在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其他国家也掀起了强大的民族解放运动。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使殖民地人民摆脱帝国主义压迫的殖民地革命的时代。

  在资本主义总危机时期,殖民地作为一个垄断高额利润的泉源的作用日益增大。帝国主义者之间争夺销售市场和势力范围的斗争的尖锐化,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困难和矛盾的加深,必然使帝国主义者加重对殖民地的压迫,加重对殖民地和附属地人民的剥削,这就引起反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斗争的加强。

  造成殖民体系危机的还有殖民地的工业和本地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发展使世界资本主义市场问题尖锐化,使殖民地的产业无产阶级增长。

  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力地推动了殖民地工业的发展,因为在战争期间,宗主国的工业品的输出急剧减少。在两次大战之间,由于加紧向落后国家输出资本,资本主义在殖民地继续得到发展。因此,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也就成长起来。

  印度工业企业总数从1914年的2,874个增加到1939年的10,466个。工厂工人的数目也随之增加。印度加工工业的工人1914年为951,000人,1939年为1,751,100人。印度工人总数,包括矿工、铁路和航运工人以及种植园工人,1939年将近500万人。中国[1]工业企业[2]从1910年的200个增加到1937年的2,500个,这些企业的在业工人从15万人增加到275万人。把工业较发达的东北计算在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中国,工业和运输业[3]中的工人约有400万人。在印度尼西亚、马来亚、非洲殖民地以及其他殖民地,产业无产阶级也显著地成长起来了。

  殖民地的工人阶级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积极的和最坚决的战士,它能够把千百万农民群众和广大劳动者阶层团结起来,把革命进行到底。经济和政治发展的整个进程使殖民地工人阶级日益成为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力量。

  在资本主义总危机时期,殖民地国家的工人阶级的成长和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的加强,标志着民族解放运动发展中的新阶段。在过去,民族解放斗争只能导致资产阶级政权的确立,而在资本主义总危机时期,工人阶级有可能掌握领导权,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发展。

  在资本主义总危机时期,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宗主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日益紧密地结合起来。殖民地和附属国日益由帝国主义的后备军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后备军。


注:

[1] 不包括东北。

[2] 30个工人以上的企业。

[3] 小企业不算在内。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8.4 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危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