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人的皮囊
高中就因为讨厌《雷雨》,而没有去通篇读。
如今,读完之后,更讨厌了。
正因为,曹禺入神的笔触,才如此的讨厌故事里面的每一个人。之前看的所以的剧本中,无论是莎士比亚,还是更早的索福克勒斯,我们都能看到“人”的存在。无论命运如何捉弄这些人,主角都会试图去摆脱命本身,试图去理解自身和命本身的差异,试图去活成自己。
而,曹禺笔下的人,无不是活在层层枷锁之中,无不是非“人”的存在。
如果说,那些悲剧都是命运迫害了他们,俄狄浦斯被命运所害。
那,《雷雨》中的人则是完全相反,他们自己杀死了自己。
命运不过是,把他们的关联更紧密地维系住了。最终,产生悲剧的决定性是,他们心中的所谓伦理、所谓道德、所谓不幸、所谓偏见。
我们会发现,没有一个人是活成自己的,全篇,唯有最后决定私奔的周萍的这个决定是唯一出自些许的本我,虽然按照后面的口吻,其实也是受了所谓“良心”的些许左右,并不纯粹出自爱意。这样的私奔和罗密欧朱丽叶的死亡,在爱情层面无法相提并论。
甚至说,《雷雨》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布兰琪,而且是不自知的布兰琪。
而,如果读过描述同时代的别的作品,会发现,现实比作品里的人更麻木,更可怜,更可恨。
都是些不曾思考的灵魂,雷雨降临之前,所有人都不曾有任何思考。
唯有“吃人”!
唯有“唯诺”!
唯有“皮囊”!
而雷雨之中的短暂而不完善的思考,使得他们在可怖伦理(在这样极端情况下,伦理反而成了毁灭的终极因素)的大框架下挣扎了片刻,最终消亡在无从突破的伦理当中。
值得说的是,乱伦在这里的状态不是科学上的状态,而是意识形态上的状态。众人不是因为伦理的基因等问题而忌讳,更不是因为“本我认为无法接受的”,而是因为“祖上说是不齿的,人人都说是不齿的”而左右着自身的意志。
到死,这些人都是社会中的浮草,是一个个没有脸孔的木偶。
可怜,而又讨厌。这可能是那个时代无法突破的孽障。
而,一想到至今见过的种种面孔,这个时代,这个孽障,依旧存在着。
这孽障不是“传统”,不是“伦理”,更不是“道德”,而是归根结底的思维的“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