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正确的选择吗?

马谡是诸葛亮欣赏之人,刘备死前曾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为人浮夸,只会纸上谈兵,难以担当大任。但诸葛亮都没有听信过,还是对马谡委以重任的。可以看出来诸葛亮是真的欣赏马谡,看中他的才能的,他是舍不得杀马谡的。而且胜负乃兵家常事,当时蒋琬就认为,事后杀马谡于事无补,不如让他戴罪立功。
但诸葛亮有必须处死马谡的理由。
原因有三:
1.蜀军自从夷陵之战后都属于休养生息的状态(除了平叛),此次北伐是首战,本来可以一鸣惊人,占据大好局势的,但因马谡的过失,导致战役失败,蜀军陷入危难,人心惶惶。诸葛亮这时必须安抚军民,否则人心动荡,后果不堪设想。
2.马谡是诸葛亮的徒弟,亲近之人,他要是不杀他就是徇私枉法,没有办法给蜀军交代。要知道诸葛亮治国就以法律严明著称,不会轻易赦下。如果放过了马谡,诸葛亮日后的司法工作会非常困难。
3.根据《三国志·蜀书·向朗传》记载,马谡被张郃击败后,临阵脱逃,向朗知情不报,一度被诸葛亮免官。作为先锋的王平尚且能够鸣鼓逼退张郃,一路收拢残兵。马谡作为大将只顾逃跑,岂不是罪加一等。
总而言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由于是出其不意的,所以前期非常顺利,赵云、邓芝的疑兵将曹真的大军牢牢钉在郿县,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降汉,祁山堡岌岌可危,陇西郡也人心震动,多亏太守游楚安抚住人心。可以说诸葛亮前期的战果非常大。
此时如果马谡能够在街亭挡住张郃的援军,过不了多久,诸葛亮就能慢慢蚕食、消化凉州;再以凉州为依托,向长安进军。如果是这样的话,马谡的功劳簿上也会有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日后接替诸葛亮的位置打下基础。
但是马谡偏偏没有守下街亭,而且是因为违背诸葛亮的部署,以及刚愎自用、不听王平劝谏造成的。导致大好局势化为泡影。马谡本来就是诸葛亮力排众议强扶上位的,不但因为自己的失误导致军队大败,还临阵脱逃。如果诸葛亮不杀马谡,势必不能服众,更对法治有所破坏。综上所述,诸葛亮杀马谡,虽然可惜,但只能说“固其宜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