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修类稿》 明 郎瑛 (八)
1 棋有三种,先说围棋,《博物志》虽然说开始于尧传授给他儿子。可是皮日休在《原弈》通过辨证认为开始于战国时期,这个不需要再怀疑了。 象棋,《太平御览》说是周武王发明的,但周武王发明的是称“象戏”,棋子上的字有日月星辰的名字,不是现代流行的象棋。按照《幽怪录》的记载,唐朝的岑顺在陕州时,有次夜里见到有车、马 步卒在一个地方行走,于是他就到那个地方掘地,发现有一古塚,里面有金局和棋子,或许是开始于这个时候,而且象棋也是在唐朝以后才流传开来的。又《说苑》说“雍门周如果和孟尝君一起吃饭,必定要斗象棋。说是以象为棋势而分开阵斗,因此称为象棋。”难道象棋开始于战国末期吗? 弹棋开始于刘向,因为汉成帝嫌蹴鞠(蹴鞠,蹴是踢的意思。鞠,外皮革包米糠的球。)太疲劳,刘向就制造弹棋献给汉献帝,玩法记录在柳子厚的《序棋》,到现在已经失传了。 如今流传下来的二种,都是技术活,其中含有奥妙;如果有人以为太容易下了,下起来,你再聪明也要吃鳖;如果有人认为下这棋太难了,往往会见到一些不怎么样的小人,下棋精于我。所以,荆公 东坡都不精于下棋,荆公如果与人下棋,要败时,会假装不小心把棋盘弄翻。苏东坡自己常说“下棋啊,我不了解”,曾经有次苏东坡单独游赏廬山白鹤观,观中都阖户不见人影,只听到下棋声响彻于古松流水间,于是一时兴起想学下棋,但终究还是没学会。 王之涣有诗说“莫将戏事扰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战罢两奁收黑白,一枰何处有亏成。” 苏东坡有诗说“胜固欣然,败亦可喜。” 我认为他们都不懂棋,更不懂棋性的妙,所以才扯这些有的没的;要是能了解棋性的奥妙处的乐趣,就有如入虎穴救出孩子让众人惊叹的感觉,有千里江山我在掌握这样的形容。当然,要了解这是在说围棋,围棋才是棋中之王,所以才称为黑白。苏东坡那事件,是讲象棋,所以才能远远听到下棋声。 2 犂明,徐广说“犂,是比喻,比喻一直到天明。”一般人们说犂明,是指天将亮的时候。 吕静说“犂,结束的意思。”程大昌说“诸犂,犂字通黎,黑暗的意思,黑暗与光明相杂,是指天亮还未亮透之交。”也有说“昧爽,昩,暗的意思;爽,是明亮的意思,昩爽是亦明亦暗相杂的意思。或说“迟明,就是还未到明。”或“厥明 质明”。 我认为程大昌说的才是正确的,但黎通犂,我考校了《韵会》等书,古代时二字并不通用,只黎与黧通用,因为犂是耕作的工具。我觉得是不是犂错刻了。 3 五称呼,是近代的称呼,按我所了解的来讲吧。 亲家,五代时冯道替换李愚为相,为相后冯道素行恶道,每当有人要指责他的过失时,就会去讥诮刘昫说“都是这人的亲家翁作的”刘昫是冯道的亲家。 阿㸙,㸙按《集韵》“籀书是爹”,唐朝人称自己奶妈的老公为阿㸙,宝怀贞娶了韦后的奶妈王氏,每当上奏时,都会自称“皇后阿㸙”。 足下,晋文公哀介子推,每当想起介子推的割股之恩,他就会流着眼泪到介休绵山伐木来做屐穿在脚上,每当他看到脚上的屐,就会悲哀的叫“足下”,足下这个称呼是源自于此。 下走,我是你下面的走卒,萧望之说“下走(自谦)将要回延陵之帛”就是这个意思。 称自己的老婆为贱累,《汉书 西域传》说“募民壮健有累重者”,注解说“累,就是妻子家属。” 4 诸葛孔明说“非澹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孙思邈也说“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淮南子 主术训》说“非澹薄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又说“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 看来两位贤人的话,都是来自《淮南子》。 5 历史上有说宋江他们是三十六人,横行于齐魏一带,官兵拿他们没办法,后来被招安去讨伐方腊。 周公谨(周密,宋朝人)将他们的事迹记载于《癸辛杂志》中,才有后来罗贯中将它写成小说,才在民间流传开他们是替天行道的说法,如今扬子、济宁都有他们的庙在。 按《癸辛杂志》,这些反社会(原文逆料)的人,在当时是行非礼之中的礼,非正义中的正义,宋江也自称与这些贼人不同。罗贯中为写成小说,就将这三十六人设定为三十六天罡,再添上七十二人,把尺八腿改为赤发鬼,一直撞改为双枪将,再加上一些淫辞诡行,诈骗套人,耸人耳目的情节,小说必须这样才能吸引人来读。然而,这小说流传越久,失实就越大。 我将当时三十六人的名字记录下来:宋江 晃盖 吴用 卢俊义 关胜 史进 柴进 阮小二 阮小五 阮小七 刘唐 张青 燕青 孙立 张顺 张横 呼延绰 李俊 花荣 秦明 李逵 雷横 戴宗 索超 杨志 杨雄 董平 解珍 解宝 朱㒰 穆横 石秀 徐宁 李英 花和尚 武松。 6 有些诗话说,杜子美的父亲名闲,因此子美诗中不用闲这个字;杜子美的母亲名为海棠,所以不写海棠。 我看杜子美诗中就有“曾闪朱旗北斗闲”“娟娟戏蝶过闲幔”这哪里有什么忌讳? 世上花卉那么多,子美也没怎么写诗描述过它们,怎么能说单独就海棠没被描述呢?或许,人家不赋罢了。 苏东坡有句诗说得好“少陵为尔牵诗兴,可是无心赋海棠。”以此可以知道原由了。 7 腊字,《说文》说“冬至后第三戌是腊,腊是祭神的意思。” 《月令》说“猎的意思,因为猎人将所猎到的禽兽作为祭品。” 蔡邕的《独断》说“汉朝祭祀称为腊,腊,是合,合祭诸神的意思。” 按这些解释来看都是说是祭祀,这是古人一年终为报答天恩。现在以十二月为腊月,正符合《说文》中所说的冬至后第三戌为腊,因为此月有腊祭,因此而得名的,但为何一定要戌?汉朝是火德王,火终于戌,所以年终的祭祀要设在戌日,可惜许慎没有注解这个说法。 其实腊祭都要顺从各王朝皇帝德位,比如宋朝是火王,祭祀的日子也是用戌日;如果皇帝是金王的话,祭祀的日子就在丑日;如果是皇帝是水王的话,祭祀的日子就在辰日,因而,唐朝开元定辰日为腊祭;皇帝是木王的话,祭祀的日子就在未日;都是以本德最终的时刻来设定的。如果说,唐朝盛兴于土德,衰于丑,所以丑月是腊月,这种讲法是错的。 8 有说“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嫂叔不亲授,长幼不比肩;劳谦得其柄,和光甚独难;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飡;一沐三握发,后世称圣贤。”人们都知道瓜田李下二句,但从没人知道是谁创作的,左克明将它收入《古乐府》,也称是古辞,他也不知道这几句是陈思王所写的辞,可惜后来编曹集的人,又丢失了中间的四句,这可真是断了血脉,如少了弦的乐器,弹不成调。 9 现代的牛头裈,就是古时候的犊鼻裈,来源很久远了。 《史记》列传说“相如身穿犊鼻裈。”韦昭说“用三尺布作的,外形如犊鼻,从汉朝开始就有了。”但韦昭的说法并没有讲透来源。 在《二仪宝录》中说“西戎以皮作衣服,后来夏后氏改用绢,长度到膝盖,汉朝、晋朝称为犊鼻,到北齐则时兴与袴长短相似。”考校犊鼻的名称,是来源于西戎,变革于三代,折中于北朝。 啊,即便是小人物所穿的衣服,也都是来自于古时候。 10 我们这里有个人叫王宗海,有次他到朋友朱来凤家赴宴,宗海指着身上所穿的绒衣说“之前我在京都时,有天,忽然这衣服烁烁有声地冒火星,第二天还是这样。”宴会上的客人都非常惊骇。 我又见到黄门张静之的文集记载说“我新作了一件绫衣,有次婢妾在拂擢时,绫衣冒出火星掉到地上,不知是什么原因?” 我又读《博物志》说“在战争中死亡的人或马,时间久了会化为燐,当它们接触到人的衣服时,便会发光;人们拂拭时这些燐随即分散无数,发出炒豆一般的细声,而且过了许久才灭去。” 看完后我才知道是我没学问的缘故,看来张静之没读过《博物志》这本书。 11 世俗将长形薄板涂上布油粉,称为简板,因为这样容易将错字改正还不浪费纸。 官府用的,称为水牌,因为能将污渍用水洗,恢复原本的干净,比如计划事情时可以拿来用,用后洗去所写的字,这样就可以反复使用。但因为怕字迹磨灭,一般都是从后向前书写,读的时候要反读。 我于是注意到元朝一些蒙古文文书,也都是自后向前书写的。如果现在这种书写方式不是传自元朝的,而只是认为可能是巧合的话,我看这说不过去。 12 元朝皇帝大多不在意文字,所以很多讳都不忌,君臣同名的很多,后来虽然也有忌讳的法令颁布,但也可在写字时,缺点少画应付过去,犯忌讳要处死是后来才制定的。不过是一二个字的事儿,但可以定生前善恶,如果这二事能暗合于礼,足见嘉也。 比如宋朝一个字要数十个字一起避讳,唐朝时无端加上赞美谥名,无外是增加了谀言,说是尊秦始皇那一套,真是可笑。 到了我们这个朝代又比元朝还苛刻,君臣都不敢同名了,写文章避讳也不能只是缺点少画了,这样也是必死无疑,于是人们就专门去找一些古字来补充,只能如此了,酌中之道啊。 13 《竹枝词》本来是夜郎之音,起源于刘朗州,是由《子夜歌》变化而来,确实有风人骚子的感觉,作竹枝词的人,不亚于如今流行的乐府。 杭州西湖有《竹枝词》一帙,是提倡士夫廉洁的,一时有很多诗人和诗,可惜没有刻本留下。我祖母的大姑也应和写了一词在其中。 昨天我见瞿存斋的《诗话》有提过其中的两章,写得非常好,可惜不知道是谁写的,如今我将姓名和诗一起记录下来。 诗说“春晖堂上挽郎衣,别郎问郎何日归;黄金台高倘回首,南高峰顶白云飞。” 又说“官河遶湖湖遶城,河水不如湖水清;不用千金酬一笑,郎恩才重妾身轻。” 前一首是丹丘李介石字守道作的,后一首是富春吴复字见心作的。 其它的如大家都在传诵的“云归沙屿白,日出水城黄。”是吴复所写的警句。 14 现今流传的一句嘲讽教师的句子说“我若有道路,不做猢狲王。”这句本来是秦桧所写的诗,作这诗时秦桧的身份还非常卑微,是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靠微薄的学费生活(原句 仰束脩自给),所以才写了“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猢狲王。”后来秦桧以申王致仕,申属猴,因此牟隆山才认为这诗是秦桧的谶诗。 15 《庚溪诗话》记载一首诗说“枕有思乡泪,门无问疾人;尘埋床下履,风动架头巾。”,说是有个生病的僧人将此诗句写在门上,被一位部使见了心生可怜,于是上奏朝廷,国家才下令每个寺院必须建延寿寮照顾生病的僧人,认为唐朝以前生病的僧人无人照管。 我不知道庚溪是依什么证据说这话的,既然决定要出家为僧了,肯定不会去在意这些,他们是以兰若为家,怎么可能会思念家乡呢?韩、柳都说一个僧人的徒弟一般都有上千人,再不成的也有师祖 师父,而且同法系的僧人个个视他如己,怎么可能无人问疾呢? 现在僧人戴的帽子,是私自订的,按照当时的规定僧人是不应该戴帽子,哪里来的架上头巾呢?而且也不见任何书有记载延寿寮,我看这诗不是说僧人,肯定是旅客途中生病所写的诗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