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wheels】Track Day (Ⅲ)
本期带来:

Lotus Elise 340R,& Glory Chaser.
技师保障这些大玩具在围场内的高速、灵活与极强指向性,而HW专于考虑如何利用部件分配以小玩具表现它们。


1998年亮相伯明翰车展,2000年市售量产下线,诞生于世纪交接的Elise 340R是当年莲花对“性能取自极简”的最佳诠释。

绝无对舒适的妥协,一切为操控与速度,如同挑战立法者的市面最激进外观之一,代表Elise最新极限的340R让340位买家毫不犹豫地交出了35000英镑。

相较于M250 Concept,340R对头灯拉伸的尝试更为大胆,将它身为“小怪兽”的本质显露无疑。
当年HW对头灯的表现尚处多美红白盒水平,莲花Logo的描绘也仅是黄绿两层抽象分色。

在真正产生下压力之前,车头两侧的翼片因法规而生。作为第一道屏障,它们可以在事故发生时防止行人被卷入轮下。
紧贴前轮的挡泥板因生产问题在不同340R上分为碳纤维与玻璃钢两种材质,但很明显小车不会出现这种情况——HW根本没有试图去表现它们。

抛开车门提高了乘员舱侧面的透明隔板在那个年代的可行度;Y形五幅轮毂虽适用于一些小跑车,却让这辆赛道车少了些效率。

我称为“立交桥式”的中控在HW对内饰件延伸—翻折的操作中得到尚且满意的表现;

来自黑塑料件的座椅分色处理也让人不再纠结于两者之间消失的手刹。

*比起手刹,更令我遗憾的是小车没能表现车顶防护架的交错,双“拱门”扼杀了这处完全可还原的设计。


最终,四部件汇集到车尾,各司其职共同完成句号。

隔音罩阻止了我们从后部观察引擎的可能,但车底依然留出了窥视的空间。

1.8升四缸引擎产生177匹马力,可使340R达到零百加速4.6s,以及130mph的极速。
当时的杂志对340R的赞美中包括340马力/吨的动力与重量比,而事实证明媒体们听风就是雨,量产版340R的这一数值是272马力/吨。尽管装配官方改件后340R的数值也“仅为”190匹马力与300马力/吨,但看看它的体型,这已经足够让它发挥惊人表现了。
极速不会是Elise车主在赛道日上乐于参与的话题,相比机场跑道,它们更适合在狭窄曲折的短赛道中穿梭,这就是它们与售价高出数倍的跑车叫板的绝佳场地。
莲花为实现340R上路所做的工作无疑也对二代目Elise的研发提供了大量有效内容,我们能在外部见到的,则是拉伸头灯成为新世纪后新一代莲花的设计核心元素(Europa除外)。


随实车同年向玩家售出的HW,对340R的表现亦可圈可点。
相较磨砂,本期这辆02年刷色的“蓝缎金属(satin blue metallic)”漆面质感更接近消光。不仅能抑制过度高光,而且拥有稍有摩擦但更为顺滑的美妙手感,令我乐不思首版。

*10SP是HW普卡中最接近原车镁制轮毂的选择,而HW唯一一次为它装配该轮毂是09年至今的最后一次刷色↓

我们已经失去这辆有趣小车如此长时间了,想来属实有点难过。


见到Glory Chaser,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小。

并非对其比例真实性的质疑,但身为HW,它的确小得出奇。

对它原型的探究自然而然,来自Wiki的一句描述是“增强版Can-Am风格赛车”。
但看着Canadian-American Challenge Cup这些中后置引擎的赛车,我陷入了迷惑。



即使放眼更广泛的赛事,左舵中前置V8的设定也让与之相似的赛车停留在外观层面。

于是我选择不再反抗设计师的意图去探究其灵感来源,用这段时间来品味他完成的这辆“逐誉者”。

惯性思维使我被它虚晃一枪,完整表现下沿的中网实则来自内饰(?)件。在这辆车上,底盘件只需要负责底盘。
HW为透明件刻画的一圈内构也让精灵之眼般的头灯有了灵魂。


因为庞大的引擎,前翼子板的后段线条不得不打消它向下更多的欲望,这为轮拱后的导流凹槽提供了空间。
另外,请尽量忍住将"F"的第二道横改成红点的冲动,此处的"SF"代表本车设计师Sonny (Paul) Fisher。

Sonny Fisher在两年前刚刚进入美泰,但他有备而来:此前,他兼职过摩托车制造商比亚乔集团(Piaggio Group)的设计师,也曾任梦工厂的视觉开发艺术师。与HW最接近的一次,大概发生在他为速激连续剧工作时,也就是如今HW推出普卡及可动部件套一系列小车的离大谱动画版。
而看到Coupe Clip同样由Sonny Fisher设计时,我立刻就理解Glory Chaser的袖珍体积了。

Coupe Clip实物让我在第一眼就打消了被噶的想法,HW不乐意多出合金与“钥匙坠应该小巧一点”在这个…物品上取得了双方皆满意的成果。

前挡风范围如此之大,令人不禁思考HW应如何固定这一部件。而这一次,设计师直接在驾驶员背后给出答案。

延伸表现赛车座椅,呈环抱式“勾住”中控台镀铬件,座椅两侧的更多部分则牢牢固定在合金车壳下。
这一设计更让我抛开真实性,而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将能够看到各色“水晶座椅”。
*挡风前两侧的半锥形后视镜也很讨巧。

前部被绷起的线条在后部得到释放,进而让收尾变得如此剧烈。

整流罩末端的两点尾灯与头灯形成强烈反差,过于小巧以至于在白天首先注意到的只能是闪耀的四出排气。
而在它们之间,是我已经有相当一段时间未见在车尾分件表现的加油口,上次恐怕还是Twin MillⅢ。

对于底盘,我只有一句话:平面化、毫无细节的底盘刻画不如铲平。
翻正过来,Glory Chaser的表现可谓精彩,挡风—座椅一体的设计更是零件管控下的妙想,颇有青胜于蓝的意味。
而我们怎能不提它这身初亮相的配色:海沫绿主色搭配明黄拉花/赛号底纹。柔光下观赏,脑海中想到的一词竟是“青涩”。
这是我第一次感觉裸露的V8引擎破坏了小车的表现。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