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戳脚拳高手

2023-02-17 17:26 作者:他戏最多1420  | 我要投稿

正文

“蒋芳芳在考进北京体育大学前就拿过世界冠军了,还有王汉、刘子豪都拿过全国冠军,去年也考上了好大学。”谈起徒弟们,苗晓兰的欣喜是藏不住的。

2003年,苗晓兰在北京体育大学参加全国比赛。

62岁的苗晓兰可不是个普通老太太。

作为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一名女武师,苗晓兰是我国北方拳种戳脚拳第六代传人,凭借绝技在2000年前后屡获全国冠军,并在2004年代表中国武术协会团队参加了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斩获传统拳术头名、传统器械冠军。

“武术动作看起来爽脆、有力,我从9岁开始跟着邻村老拳师学习翻子拳,走上了习武之路。”苗晓兰说。后来,她考进沧州市体育运动学校,师从著名武术教练时中秀学习长拳,1991年又拜师尹炳武练习戳脚拳

戳脚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拳法,以腿脚功夫为主,相传起于宋代,盛于明清。“因为戳脚拳讲求猛狠,对爆发力要求高,许多老武师说不适合女孩练,但我就是喜欢,要打破这个不可能!”苗晓兰说。

一念既出,万山无阻。当时已经结婚生子的苗晓兰咬牙开始苦练戳脚拳。她边种地、边学拳、边照顾孩子,晚间收拾完家务练上一阵,凌晨4点起来练到天亮。


沧州是全国武术之乡,当地习武成风、人才辈出,很多孩子喜欢武术。数年之后,当苗晓兰自己出师收徒时,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一是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不收费、二是肯吃苦学习认真的孩子不收费、三是进步快有追求的孩子不收费。

为了带好孩子,苗晓兰开始没日没夜操劳。当时她在肃宁县武校当教练,但家住村里,下班到家经常天都黑了。村里想学武的孩子已在院里等她,她顾不上照料家人,在昏黄灯光下带着孩子们练武。孩子们下课走后,她才顾得上吃口饭。

1999年,苗晓兰定下心来,正式创办了戳脚武术学校。(孩子们有个好师父)

肃宁县文广旅局体育科科长哈明坤少时曾跟随苗晓兰习武,他告诉记者:“武校设在苗师父从村里租的一个院子,依然延续‘三不收费’原则。即使后来学员人数增加,但也有至少三成的孩子是不用收费或者少交费的。”

此后20多年间,苗晓兰从风华正茂步入花甲之年,辛勤付出下,武术学校培养了近万名学员。这其中有人考取了专业院校继续深造,有人被专业团队聘为武术教师,有人凭借武术专长找到工作立身。

肃宁当地很多群众知道,一批批孩子能够坚持所学锤炼成材,都是因为苗晓兰这种“三不收费”的义务传授。家长陈秀娟说:“苗老师不仅在教武术,还培养了孩子们的进取心和自律意识,多年的教育没要一分钱,真不知道如何表达谢意。”

2014年11月11日,戳脚拳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武术拳法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苗晓兰常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邀约,高薪聘她去担任武术教练、武术顾问等职,但都被老人婉言谢绝

这般固执,是因为心里有一个念头。

“小县城生活简单,能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传承和发扬戳脚拳,也能为孩子们成长出一份力。我走了,那些需要免费学武的孩子们怎么办?”苗晓兰说。

2021年夏,苗晓兰和考上大学的部分学生合影。受访者供图

2021年,苗晓兰带的孩子里有8人考入大学。备考的日子里,孩子们要上文化课,下课时间不一致,苗晓兰就骑着自行车,“追”上门授课。

一生习武,这位武者致力传承;半生育人,这位花甲老人仍未停步

我是分割线。

戳脚,中国拳术之一。以腿脚功夫为主,相传起于宋代,盛于明清。中国民间传说的武松醉打蒋门神的故事,说是武松使用了戳脚里的玉环步、鸳鸯脚,所以现在还有人把戳脚称作“水浒门”。

2014年11月11日,戳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戳脚是北方一种以腿脚功夫为主的拳术,相传起源于宋代,有“北腿之杰”之称。武松醉打蒋门神,武松使用了戳脚里的玉环步、鸳鸯脚。传说,太平天国时,太平军战将赵灿益,精通戳脚和翻子拳。太平军打天津失败后,赵灿益隐居河北省饶阳一带,将戳脚、翻子拳传给当地群众。戳脚以腿见长,主要腿法有踢、撩、飘、点、见端等。又十分强调手脚并用的技击方法,拳谚说:“手是两扇门,全靠腿打人”,“手打三分,脚踢七分”。在身法上要求中正,灵活,主宰于腰,宾辅肩胯。出手由脊发,出脚从臀输,二者均借以腰隙肩胯,又常与地趟动作相配合。拳法有“八根”、“九枝”两派。“八根”多下盘腿法,“九枝”多上盘腿法。一步一腿,一步一脚,连环踢打,手脚并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戳脚被列为全国武术表演和比赛项目。

风格特色

戳脚分文、武两种趟子,武趟子是戳脚的本源,文趟子是其发展变化。

武趟子舒展大方,矫捷刚健,放长击远,刚柔兼施,以刚为主。在全面锻炼手、眼、心、身、步之中,重点锻炼腿法、脚功,基本腿法有挑、剪、丁、转、迎门插拦、左右八腿 (指丁、踹、拐、点、蹶、错、蹬、碾等8种踢法)。传统的武趟子套路也叫“九转连环鸳鸯脚”,简称“九枝子腿”,一共9路,各路可互接互换练习,故称“九转”;每路的腿法都是一步一脚,连连发出,环环相套,故称“连环”;其腿、脚连环出击,左右互换,成双配偶,故称“鸳鸯脚”。

文趟子发劲柔中寓刚,绵里藏针,架小紧凑,灵活善变,逼近靠影,柔里带刚。传统的文趟子套路叫“八根”(自转脚、玉环步、开石雷、似箭手、蹶子腿、走外、五花炮、十字捶等)。文趟子动作明快,节奏鲜明,其练法是心到神到,手到脚到;其手法有推、提、棉、转、贴、川、缠、展;其步法有进、退、闪、摆、抽、换、窜、旋;其战术讲究一步一脚,出人不意,诱敌深入,后发制人,下肢发脚,半步赢人,似踢非踢,声东击西。

东北一带还流传一种东北戳脚,腿法独特,技击性强,是胡奉三所创。以八根、八母、八法十六字诀、三十二字根本用法为核心,刚柔相济,短小精悍,上身紧凑,下身活,手法缠绵,腿法刚劲,贴身近战,灵活多变为,又称“胡氏戳脚”,胡氏戳脚以“文趟子”为主,兼习“武趟子”。

戳脚以腿见长,但又十分强调手脚并用。拳谚说:"手是两扇门,全靠腿打人”,“手打三分,脚踢七分”;又说“上肢不到,腿脚何益”,“手到腿不到,净是瞎胡闹”。戳脚在身法上要求中正,灵活,主宰于腰,宾辅肩胯。出手由脊发,出脚从臀输,二者均借以腰隙肩胯,即所谓“艺备身法方显高,技至无形始见奇”。

历史渊源

系北方拳种。据传太平军战将赵益灿隐居河北饶阳时,将此拳传留当地。戳脚是在八趟金刚架、八趟金刚捶、以及“玉环步”等技法的基础上逐渐丰富、完善起来的拳种。因以腿见长,被后人誉为“北腿之杰”。

戳脚,全名“九番御步鸳鸯勾挂连环悬空戳脚”。此拳分文、武趟子。其套路变化是由八个基本势子演变而成。“九番”是指文、武趟子各有九路;“御步”是戳脚一典型脚法;“勾挂连环”意指各招各势或攻或防,环环相扣,连接不断。戳脚多取虚步站立,动则手脚齐发,发力脚多悬起,故有“悬空”之称,而出击时,左右互换,成双配偶而别名“鸳鸯脚”。后人以“武趟子”为腿功,以翻子拳为主体熔为一炉又形成了“戳脚翻子”。

分布:主要流传在中国北方河北、津京、东北等地,南方亦有习练者。

拳理

脚论

脚为身之基,脚稳则身稳。脚前进,身随之;脚后退,身亦随;脚里进, 身斜之;脚外进,身伏之;脚踢时,手领之。手为先锋,脚为帅;拳打六路,脚踢八方。拳谱云:“足踢敌人莫容情,全凭手领门路清;手不虚发不空回,飞脚点于肋,百发百胜”。脚踢七分,手打三分,脚之疾更当疾于手之疾。

腿法论

戳脚强调腿法练习,练好腿法,出势则疾。基本腿法有飘、跛、蹶、撩、圈、抹、跺、戳、提、点、抖、踹等。

拳法论

与敌交手迟则负,速则胜。戳脚除以腿见长外,其手法也别具一格,有“开石雷”、“似箭手”、“云魔手”等。

眼论

目视敌方眼要毒,观其五官能察动静、识变化,出奇制胜。

演拳论

拳谚有:“手是两扇门,全靠腿打人。”又有“手打三分,脚踢七分”之说。戳脚不仅仅重于腿,它十分强调手脚并用。在身法上要求中正、灵活,主宰于腰,宾辅肩胯。出手由脊发,出脚从臀输,二者均借以腰隙肩胯。

六合论

戳脚六合分内外。外六合为:背与肩合,肩与肘合,肘与手合,腰与胯合,胯与膝合,膝与脚合。内六合为:神与心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筋合,筋与血合。内外六合彼此相关。

劲法论

戳脚劲法概括起来有五种,即绵、软、埂、脆、滑。绵劲者,彼进我退,彼退我进,顺人之势,借人之力。软劲者,不逞强,不硬架,不着人时舒松自由,着人时,力从内发,有推墙倒壁之势。硬劲者,硬功直进,包括硬磕、硬撞、硬托、硬回等方法。脆者为聚,将劲全贯于手腕,手臂与身体放松。滑劲者,溜滑之劲,随机应变,妙如转环,使敌方无从进攻。

特点

拳脚并重,腿法突出。武趟子多上盘腿法,架式较大,动作舒展,硬攻直进,以刚为主。文趟子多下盘腿法,架式小巧,灵活叛变,逼进靠打,柔和寓刚。

戳脚拳高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