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传经验贴 | 一战上岸02电影创作研究,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

2022-05-23 17:50 作者:中传考研de核桃  | 我要投稿

一、个人情况介绍

本科就读于某双非一本的工科专业,报考专业是戏剧与影视学/电影创作研究方向,一战上岸。

初试成绩:387分(政治73分;英语一78分;主题写作114分;人文社科基础122分)

材料分数:54分

复试成绩:84分

二、专业课准备

我本科期间的课程和人文社科可以说是八竿子打不着,也很少有正儿八经写论文的经历,所以算是零基础开始学习的。去年二月多,刚开始,我处于一个抱着参考书乱啃的状态,效率极低。直到我在B站上看到徐影老师的世界文明史的课程,看了两节,学习思路逐渐清晰。所以最后决定报凯程艺象,跟着专业的老师学习,对我来说应该是一个更稳妥的方案。

正式开始备考是三月,时间线大致是:

3月-7月中

883跟着各个科目的老师把参考书目学习了一遍,783跟着穆清老师学了基础的论文结构和写作思路,跟着尹君师姐读了一部分论文。

7月中-8月

883二轮拔高学习+背诵重点知识点,783大量读论文、解析论文,这个阶段也是我论文阅读能力提高的最快的阶段。

9月-11月

883三轮冲刺(背诵+练题),783读论文—积累理论、拆论文框架—写自己的框架、积累专题。

12月

每天一套押题卷(一天883一天783)+每日一题(包括一题名词解释、一题简答题、一题论述题)、以及不停歇的背诵。

(一)783主题写作114分

我的得分是114分,其实我已经挺满意的了,因为我考完一直觉得我字数不太够,我大概写了5面(一张4面),而且写到最后才发现自己引言忘写了,匆忙用很小的字补了一段。所以能拿到这个分数我已经挺满意的。我写的方向应该是全球化下的国际传播,掺杂了一部分关于逆全球化的思考,我觉得自己的框架应该是不错的,比较有逻辑,而且大部分都有理论/例证支撑,具体写了什么我下了考场就忘了。

但其实,783的学习一开始确实是很困扰我的。最开始我连论文都不会读,每读一篇论文都觉得自己浪费了一个小时的生命,因为真的读不懂,只能努力去意会。尹君师姐的带读论文算是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据我自己的体会,尹君师姐前期带读应该是以提取理论为主,中期是以拆解论文框架+理论扩散为主,后期会有几节课带着分专题整理论文/理论/例证。

前期的理论理解让我第二阶段开始读起论文来没那么困难了。到考前,包括机构要求的和我自己到处搜罗的论文,我至少读了有一百多篇论文。论文读多了,那些常用的理论、论述方式、高级名词(像掣肘、旨归、分野、无远弗届…这类词会被我单独归纳出来)、以及基本框架,会逐渐内化成自己提笔就能想到的东西。

真正让我实现从输入到输出的飞跃的阶段,是我从十一月开始,针对凯程艺象给的783题目,每天挑一篇练论文框架,然后把自己写的比较好的框架写成论文,上交批改。框架的内容要包括:论文题目的拟定、每一部分内容的构思(要想清楚用什么理论、怎么论证、用什么例证;有时会写下逻辑链)、小标题的拟定。

写完后可以和研友互相交流一下,或者找个水平比较高的师哥师姐老师指点。刚开始做这件事我会花2个小时反复构思,翻阅资料。大概练了有20篇之后,就可以把时间缩短到30分钟左右了。但是单单练框架肯定不够,我最后一个月把凯程783的押题卷里的题目一半用来练框架,一半用来全真模拟。全真模拟的重要性肯定是不可忽视的。

另外,我有一点小建议,我认为当下要考783的同学们,在有一定的输入(包括理论/名词/观点等)后,可以尽早开始尝试输出,从针对某个热门话题/经典话题的段落式输出,到可以撰写小标题写出一个部分的内容。私以为,有了这样训练,后期可以更游刃有余。

(二)883人文社科基础122分

我的得分是122分。考后对了凯程的答案,选择题20分扣了10分,这也是一个教训,我第一眼看到选择题觉得都很简单,十分钟就匆忙做完了,没有留心检查,还发生了看错题干这种低级错误,考后追悔莫及。
另外,这里插一个关于883的小故事。我在考完783的那天中午极度灰心,因为我考前才背了两遍多不到三遍,媒介几乎都忘得差不多,一度觉得自己没可能会考上(因为当时要背的很多都是名解,我名解又不太能记得住,每次做卷子瞎编也编的不好)。中午在学校食堂趴了一会儿,听了会儿音乐,翻了翻笔记,就怀着沉重的心情奔赴考场。结果卷子一开封,没有名词解释,我就活了一半了。
哲学那题简答题,我考前翻的时候又正好看到,背了一遍,看到这儿我就完全活过来了,奋笔疾书写到最后一秒。至于其它的题目,我真的没有一题是靠书上背的完全写下来的,我都是自己能记得什么或者是当初学习时如何理解的就怎么写(大部分都是记得小标题/答题要点/知识点,根据这些记得的要点加上自己的理解作答),加上了后期训练的一些答题技巧,努力把答题卡填满了就是。之所以讲这个小故事,是想告诉大家,不到最后一分钟谁也不知道会怎么样,所以一定要坚持到最后,临阵退缩的是笨蛋!

在整个883学习的过程中我都是很快乐的,是现在回想起来都感到满足的快乐,是那种拼命汲取养分的快乐。这种快乐主要体现在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而第二阶段对我来说应该是883学习中最痛苦的一个过程。

第一阶段主要以阅读、学习、理解参考书为主。(3月-7月)文学史是我学的最深入最透彻的一门课。我每次白天用来读书,晚上听穆清老师剖析知识点、讲故事。现在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唐诗、宋诗那几节,穆清老师把提到的每个人物都扒下来,把他们生平有意思的故事都讲了一遍,又有意思,又能记得很牢。

文明史我在第一阶段应该更多是自学的,我会配合地图和时间轴去读参考书,会有助于理解和初步记忆。而且我很喜欢文明史这一科,我越学越多就越想知道的越多,就越会思考的越多,文明史的学习真正打开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知识、改变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是我最喜欢的一门课。

至于媒介,参考书目我没看完,跟着机构老师的讲义学的。老师上课是一个由点扩散,逐步深入的过程,刚开始听不懂很正常。上课要做非常多的笔记,课后又要回忆、查资料才能知道自己做的笔记是什么意思,但是这门课和783的课配合起来,能很快入门,打开一条思考生活的新思路。每次上完几节课,我就会用X-mind把知识点梳理成思维导图,更有助于成体系地理解知识。

至于哲学,是我一阶学起来最艰难的一门课,我在第一阶段也是白天读书晚上听课,大致理解了一遍。应该是开始背书以后,我对哲学的理解才慢慢深入的。

第二阶段主要以知识点的深入、扩散,以及背诵为主。(7月-8月)

二阶的课没有很多,一般一周中三四个白天上强化课,把知识点线索拉一遍,重点知识拿出来单独讲解、深入强化。有课的当天我会在晚上六点后开始背书,一直背到十点半左右去睡觉。

如果没课,我一天就会抽出一块半(我把时间分为上午、下午、晚上三块)的时间来背书,一般是半个上午和一整个晚上。背书对我来说真的很痛苦,高中是理科生、大学是工科生,什么时候也没背过这么多书,整个暑假就在循环“背了就忘”的这个过程,有时候昨天背的今天就记不起来,边背边哭。而且背的进度也很慢很慢,我到暑假结束,也就文学史和哲学的重点知识(四星以上)背的差不多,文明史背了个大概,媒介…大多都没背下来。

但是二阶也有快乐的事情,除了前面提到的上穆清老师的课让我很放松,徐影老师的课我也很爱听。徐影老师每次串文明史线索都是边做笔记边讲故事,还会添加很多有意思的细节,听完逻辑就很清晰,还记得很清楚。其实二阶文明史刘鹏老师也在讲,但是因为是冲着徐拉比报的凯程艺象所以就没去听,但是后面...真香...


第三阶段主要以车轮式背诵、题型训练、答题技巧训练为主,以及后期的押题。(9月-11月)第三阶段每天都要做的就是背诵,保持背书的感觉。虽然我背的很慢,可以说是龟速了,但是我每天都会背,不会让自己停下来。我总怕停下来一天要再找回状态又要花一点时间,所以我就算最后疯狂背肖四的时候,也会抽一两个小时,来背一下883。

另外,关于答题技巧,个人认为是应试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我听了穆清老师答题技巧的课,可能是内容太多了,好多条好多点我把握得不是特别牢。刘鹏老师关于文明史的答题技巧课我收获很多。刘鹏老师上课会拿出几个不同题型,但是又是相似的问题(比如关于朝贡体系,列出朝贡体系的名解/简答/论述的相关题目),问我们分别怎么答。教我们从名解如何扩大到简答,又如何从简答扩大到论述,以及论述题的不同分析角度。讲的少而精,一下子就能领会了。再加上刘鹏老师会对每日一题展开讲解,可以把从他那儿学来的方法巩固得很好。

至于题型训练,我认为是必要的,中传题型再怎么变,简答和论述肯定是逃不掉的。题型训练中可以训练答题框架(一般都是总—分—总)、论述题答题角度和答题逻辑(比如从历时性的角度、从利弊的角度、从国内到国外等等),对于应试是很有帮助的。

最后,聊一下我在12月冲刺阶段的安排吧。12月我除了没有停下来的背诵之外,隔天做一套883的押题卷。我最后因为感觉背不完了,就索性只背押题卷里的题了。另外,我还自己做了个知识盘点,我把重点及次重点的简答和论述的答题要点都梳理了一遍。我觉得这也是我在考场上不至于没有东西可写的原因之一。

三、材料评议

我的材料评议是54分,看了公示的复试名单,应该是排倒二,有好几个同学是八十几分的,所以也没什么优秀经验好分享的。可能是初试成绩把我拉进复试的吧(初试虽然没有很高,但是确实排到专业第一了)。拿到这个成绩我也不意外,毕竟专业相关性真的很低,而且也没有学术成果可以支撑,但是起码不拖我后腿。简要谈一谈我的材料评议。

大学阶段成绩还行,综合排名专业前五,校级奖学金每年都拿。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二级证书、大英赛获奖证书、还有学科竞赛获奖的相关证书,以及三好学生、文艺之星这类的奖状若干。两段志愿经历。艺术团学生干部经历。拍过一支15分钟左右的短片。写过几个剧本,担任过舞台剧导演(小型舞台剧)。所以最后拼拼凑凑,虽然每项都不多,但除了学术成果那栏,其他的都填上了。并且在最后一栏,我把自己备考期间的一篇认真修改过的论文习作都交上去了。

个人陈述和科研设想是报了凯程艺象的复试班,全程在指导下写成的。个人认为,科研设想应该是占比重比较大一部分。从选题开始就有师哥帮我把关,师哥也说我的选题不错。确认了选题之后,在知网下载了很多论文,大概对自己的选题有较为清楚的了解以后开始龟速写科设,每写一稿就会发给师哥那儿过个关,师哥每次都会很犀利地指出我的问题,大概写了改了两三遍就定稿了。但是!我最后忘记列参考文献就交上去了,这问题还蛮粗的,复试的时候也被老师揪着这个问题狙击了一番。

四、复试

因为中传的复试比重占比实在是太大了,今年进入复试的人还比往年多,而且!今年复试时间还特别赶!我们还是第一批复试的(3月28号)。我真的是非常非常非常焦虑,从出复试时间开始,我没有一天晚上不是在做噩梦的。

但其实我从一月开始,就报了复试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准备复试。前期主要是师哥师姐布置了一系列观影任务以及相关的作业,这一部分对于我这个小白来说挺有帮助的,为我提供了深入解读电影文本的方法和角度。中期发了一本资料,是师哥师姐筛选过的论文的集合。这本资料很大程度上在“电影创作”方面为我做了知识补充。但是因为我自己在电影史和电影理论方面的基础相对较为薄弱,所以我还是非常焦虑。

此外,后期的模拟面试尤为重要!!!考前一定要模拟面试!!!因为时间紧张,我考前只进行了大概四次模拟面试,第一次和最后一次都是和我的两位研友,最后一次其实算是一起梳理可能的考题(虽然最后都没考),中间的两次是机构的师哥师姐给我面试的。
第一次模拟面试我就发现自己一紧张说话就磕巴地不得了,逻辑也不清晰。后面就很努力地尝试慢慢改过来了,当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我后面准备地更充分了。到第三次,其实已经没有特别紧张了,说话也会更有逻辑一些。最后一次和研友一起探讨,是考前一天,是为了保持说话流利、头脑清晰的这个状态(很开心的是最后我们仨都上岸啦)。
另外,找专业人士模拟面试会发现很多被自己忽略的点,比如机构的戴师哥给我面试的时候就指出了关于我的科研设想,我在哪方面的准备还不足,我之后就连夜准备了这个话题可能的问答,结果复试的时候真的就被问到了。
最后,准备一个问答库是很重要的。我大概三月初开始就开始准备我的问答库了,分为四个模块一是关于个人简历/自我介绍/个人陈述中可能提到的问题,二是关于科研设想可能提到的问题,三是专业问答中可能提到的问题,四是英语问答。准备了很多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一定要自己先思考过了在脑子里有答案了才行,尽量不要去搜别人的答案,到时候不是自己的东西,一紧张说都说不出来。虽然最后的提问不一定都在你的问答库里,但是也确实会让人有一种“我准备的还行”的错觉,就不会那么那么紧张。

最后的最后,我想聊一聊我考研的心路历程。说实话,其实关于我一开始决定要考研,我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被劝退。所以我考中传这件事,我只告诉了我妈和几个非常亲近的朋友,甚至都没告诉我爸,因为我知道我爸是不会支持我跨考的。我把机构寄来的材料一本一本用海报包上书皮,遮住封面,不敢被人知道我的痴心妄想。甚至我自己内心的某一部分,也在不停地劝退我自己。毕竟,那可是中传呀。

但是也就是凭着一腔热血,一股情怀,百分之一百零一的努力,和不可否认绝对存在的运气,我走到了今天。当然,选择中传必然要承担极大的风险,这也是超话中许多小伙伴不停劝退后来者的缘由。确实,尽管中传在我看来是值得一搏的,但材料这关如何评分确实存在较大争议,后来者要仔细考量并权衡。但是只要下定决心要考中传,就一定要脚踏实地,拿出十分的诚意来努力。
附上我喜欢的一句话作为结尾: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愿你我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中传经验贴 | 一战上岸02电影创作研究,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