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们吃太饱的人,走了…
袁老走了!
虽然很不愿意相信,但各大媒体,还是宣布了这个令人心痛的消息。
这个陪伴我们差不多一个世纪的伟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在5月22日这天,还是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在长沙逝世。
享年91岁。
回顾袁老的一生,这个永远赤诚如少年的世纪伟人,给中国的亿万人民带来了无法衡量的福报。

一、立志献身农业
1930年,袁隆平出生在北京。
父母是国民政府官员,母亲是一名教师,在当时来说,袁隆平也算得上是世家子弟。
但在那时动荡的岁月里,并没有给他多少享受的机会。
他从小就跟着父母天南地北的跑,从北京到湖南,又从湖南到重庆,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但这却丝毫无损他天性里的乐观调皮。
虽然生活不那么安稳,但那时候男孩子们爱做的事儿,袁隆平一件都没落下。
他上山下河,有好几次还因为太调皮,被父亲狠狠揍了一顿。

也正是这样的成长环境,养成了袁隆平对自然的向往之情。
他向往那山那水,向往那田园生活的诗意之美。
和他性格里的自由散漫,如此契合。
也正是因为这样,袁隆平从小就树立了一个远大的志向:将来要当一个农业科学家。
那时候的他还不知道,这个决定在未来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更改变了无数中国人乃至全世界的人的一生。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1949年的夏天,袁隆平高中毕业以后,没有报考父母为他选定的南京中山大学,反而是报考了西南农学院的遗传育种专业。
但是那时候,农业对于袁隆平来说,还是一个带着诗意的梦想,因为那里有山有水,是他理想中的田园生活。
直到上大学后,经常随着老师去下乡实践,深入接触了解农民生活。

看到农民们饥不饱腹,田野颗粒无收的惨状后,袁隆平第一次真实的感受到了:现实的残酷。
生活在乡野的农民,感受到的不是诗与远方的美好,而是活生生饿肚子的现实。
这让他清晰的感受到了自己的责任,第一次明确了自己所选专业存在的意义。
他选择农业并把其当作毕生奋斗的事业,他要让千千万万的人民,都有饭可吃。
二、让梦想照进现实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校毕业。
先是被分配到湖南省农林厅,后来又被下派到农校担任教师。
此刻的他已经不是几年前那个青涩的学生了,经过几年的锻炼,他更加明白:
梦想靠得不是空口白话,而是实实在在的坚持与努力。
而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他已做好了为此付出一生的准备。
比如刚开始搞嫁接,袁隆平希望能通过嫁接来提高粮食产量。

但嫁接其实是无性杂交的一种手法,不会改变作物基因,根本无法实现真正的突破。
多次尝试失败后,袁隆平想要研究能够改变基因的种子。
为了证实自己的这个猜测可行,他翻阅了很多的资料,也尝试着做了许多的试验。
但却都只能偷偷进行。
因为当时中国主要向苏联学习,而苏联认同的是“无性杂交”学说。
袁隆平想要研究“基因改变”,在当时看来无异于天方夜谭,根本不被接受。
所以没成功之前,袁隆平必须偷偷进行。相恋三年的女朋友还因此觉得他有问题,而离开了他。
1961年7月,在学校的旱稻田块里,袁隆平发现一株特殊的水稻。
这株水稻长势喜人,和旁边那些长得细小瘦弱的水稻相比,有天壤之别。
这让袁隆平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这株水稻,希望通过它研究出粮食增量的办法。

但让他失望的是,第二年把这株水稻种到实验田后,长出来的水稻,却不尽如人意。
这让袁隆平十分费解:为什么遗传学不发挥作用呢?
他天天想,日日想,终于被他想起了不同基因混合后的优势。
这也让他的思路一下子被打开:杂交水稻。
朝着正确的方向,做正确的事。袁隆平也终于获得了成功。
从三系法到两系法,再到一系法,他种下的水稻,产量一倍又一倍的增长。
2004年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
而袁老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实现产量3000斤的愿望,也早在2020年就达成了。
他终于实现了自己年少时许下的那个誓言:让中国人不再饿肚子。
他喂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三、历尽艰辛,实现“粮食自由”
任何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袁隆平看似轻松实现粮食产量倍增的背后,是无数的艰辛和流言蜚语。
但他,都挺过来了。
1968年春天,好不容易得到国家科委的支持,袁隆平和他的团队研究了雄性不孕株。
他们付出了无数的心力,终于把这些秧苗种了起来,却在一夜间被人拔了个精光。
眼看着四年来的心血都化成了空,袁隆平生平第一次感到了绝望。
但他,毫不退缩。
为了寻找更多的雄心不孕株,寻找更适宜的培育环境。
他丢下妻女,带着团队,跑遍了大半个中国。

直到1970年11月23日,他们终于在海南南湖农场发现了一株非常适合的稻谷。
这也就是后来“杂交水稻”的母本。
你瞧,从来就没有什么一蹴而就的事情,所有的成功,都是由无数的汗水灌溉而成。
靠着“杂交水稻”的问世,中国粮食产量成倍增长。
直到2006年,靠着袁隆平研究的水稻,中国终于实现了“粮食自由”,再也不用依靠联合国捐赠粮食。
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也因此被世界称为“东方魔稻”。
他不仅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也解决了全世界大部分国家的粮食问题。
当初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提出的那个问题:“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
也早就有了答案。
中国人自己就可以养得起自己,甚至还可以帮助其他国家。
四、奉献一生,他甘为孺子牛
这样一位为国家、为世界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接受再多的赞誉都是不够的。
但是,正如袁老当初培育杂交水稻时,面临着无数流言蜚语那样,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德高望重的袁老,也没有逃脱键盘侠的攻击。
一会说他买华为手机,一会说他买豪宅,一会说他摸豪车。

似乎不把袁老黑个彻底,他们就不舒服。
但他们忘了,之所以能悠闲地在网上大言不惭,正是因为有袁老这样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衣食无忧的环境。
袁老的心里,从来就只有粮食、水稻,心心念念的,也是大家有没有吃饱饭。
91岁的人了,去世之前经常去的地方,还是田野。
他说: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都远离饥饿。我还没有痴呆,那就要继续工作,退休对于我来说是不存在的事。”
“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能毁一个国家。”

带着这样的使命感,他不敢休息。
甚至今年年初,明明就已经身体不好了,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这样的奉献精神,当今社会,有几人能做到?
为了表彰袁老做出的贡献,国家曾奖励了他一套青岛的大别墅,但袁老却把它当成了科研中心,带着团队在那里搞研究;
国家给他颁发了奖金,他也一分不少地拿来资助人才;
平常也只爱穿几十块的衣服,当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还像个小男孩一般高兴,说:这件衣服才35块呢......

“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为了自己心中的那份梦想,那份坚持,袁隆平奉献了一生。
五、致敬袁老,伟人不朽
有一次,袁隆平参加采访时曾说:“上个世纪饥荒的时候饿死人,大家都吃不饱饭,我亲眼见过。”
当时主持人问他:“您是不是特别害怕这样的事情再发生?”
听到这样的问话,袁隆平郑重地说:“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是啊,半个世纪的风雨挣扎而过,袁隆平让所有的中国人都吃饱了饭。
那些曾经因为没饭吃丢掉生命的事儿,再也不会重现。
袁老就像上天派到人间的使者,他如同传说中的神农氏一样,尝遍百草,历尽艰辛,只为了给人类带来温饱与幸福。
如今,91岁高龄的他辞世,我们都应该真诚地,向这位伟人告别和感谢:
袁老,谢谢您,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