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三章 文学与文本

2023-01-16 21:12 作者:凭依华  | 我要投稿

首先要明确,任何定义,任何分类,都一定是有问题的。因为都不过是在一定区域内的阐释。

比起传统文本类型的四个分类(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我更喜欢分为“叙事性文本”和“抒情性文本”。当然,他们的界限也不如此分明。

一.叙事性文本的形式问题与审美问题。

优秀的叙事小说需要制造两难问题,而且这个两难,往往需要从角色的两难上升到读者的两难。一本好的小说,总是要让读者难受的。而想要达到这一点,就需要反复调动读者的感知。

(1)叙事性文本的形式问题

叙事指的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的过程。即其内容是现实生活,但是采取的方式是虚构。这就拉开了叙事和客观现实生活的距离。

①叙事视角。叙事视角的运用和变换对于小说的叙事有着极大的影响。叙事视角包括“外视角(观察者处于故事之外)(包括全知视角;选择性的全知视角{即叙述者限制自己的观察范围,在一定范围内全知};限制性客观叙述视角,又称摄像式视角;第一人称主人公回顾性视角{例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第一人称叙述中见证人的旁观视角{例如《林中之死》,叙述者似乎作为见证者参与了整个故事,但又似乎没有参与到整个故事中来})”,“内视角”(观察者处于故事内)(包括固定式人物视角;变换式人物有限视角{《到灯塔去》,看到的是许多人对同一个事情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看法};多重式人物有限视角{《竹林中》,看到的是许多人对于同一件事情的看法};第一人称叙述的体验视角)

热奈特(《叙述话语》)则提出三个经典的叙述视角的概括。

A.零聚焦,没有固定的观察角度,叙述者知道的比所有角色都多,即叙述者>人物。

B.内聚焦,叙述者只能说出特定人物所知道的东西,即叙述者=人物。

C,外聚焦,即仅从外部客观的观察角色言行,不透视内心。即叙述者<人物。

②叙事时间

“小说的本质是时间的艺术。”

那么先来区分一个概念。故事和情节。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区分了故事和情节。故事是按照时间顺序对一定时间排列的总和,情节则为各个时间加上了因果逻辑。

小说调动时间,最重要的是要调动时间讲述的顺序,也就是时序和时距问题。时序包括倒叙,插叙(大致等于顺序+若干倒叙)。时距则是故事时间(故事发生的时间,又称自燃时间)和话语时间(讲述故事的时间顺序,又称文本时间)。根据其关系不同有可分为三种。

A.话语时间<故事时间 =》概述,常用与背景交代上。这就涉及到了“转场”的艺术了。

B.话语时间=故事时间 =》场景,常用于话剧,舞台表演

C.话语时间=0,故事时间=+∞ =》省略

D.话语时间=+∞,故事时间=0 =》停顿(《追忆似水年华》)

③叙事频率与叙事交流

叙事频率包括单一叙述,重复叙述(《命若琴弦》)和概括叙述。

芝加哥学派布斯(《小说修辞学》)提出了叙事交流的三个要素,即作者,作品,读者。查特曼(《故事与话语》)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关系进一步细化,提出了“叙事交流图”。即真实作者=>隐含作者=>叙述者=>受述者=>隐含读者=>真实读者。真实作者和真实读者之间的就是所谓的文本。隐含作者指的是,当作家创作时,处于某种创作状态和某种立场的作者。真实作者则指的是处于日常生活当中的作者。对于真实作者的了解往往来自于传记,而对于隐含作者的了解却是来自作品。这就会导致作品与人不统一的情况,例如日常生活败坏的人可以创造出道德高尚的作品,这也就是所谓的“文不如其人”。但我也并不支持将这两个对立化,无需详细论述,可参考海明威。

隐含读者则指的是作者创作时预设的读者,也是作者的理想读者。例如写日记的时候,虽然真实读者可能不存在,但是隐含读者往往是存在的,因为在写日记的时候,会很难避免的去预设一个阅读日记的人,无论是不是自己。不过真实读者和理想读者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立的,正如之前提到过的反思性阅读。优秀的真实读者应当学习去反抗成为作者的理想读者。

叙述者和受述者,虽然是“者”,但事实上他们并不具有人格化的特征。叙述者和受述者是近似于语法当中的“主语/宾语”的一类存在。

叙述者分为三类,故事叙述者,故事外叙述者和亚故事叙述者(即存在类似转述的多层叙述关系)。受述者则与隐藏读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叙事性作品的审美问题

从三要素,人物(人物性格与人物情感),情节(依靠情感因果逻辑串联),环境(典型环境)开始。

①人物。优秀的作品的人物都有着一个特点,叫做“情感的多元错位”。其包含

A.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及其所反映的人生,人性,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以及其所带来的对个体价值体系的冲击)(所以优秀的作品,需要给角色的行为一个“动因”而非单纯的“评判”)(但是京剧的脸谱化又是不太一样的,毕竟京剧看的是表演本身,而不是内容)

B.人物情感复杂性(即突破常态心理,挖掘角色的潜在的状态,情感)(可以采用让人物关系的亲密程度与人物情感形成反比等方式{说白了也就是想象与现实的反差,以及采用角色心理状态的反差与错位{可以参考《复活》},而且这种反差许多时候是相当“现实”的})(也可以拉开叙述者与人物的距离,也就是构建所谓的“不可靠的叙述者”)

C.人物情感的理性与感性(以及人物的情感逻辑与作家的情感逻辑的冲突。人物虽然是虚构的,但一旦完成了虚构,角色就会拥有了自己的情感逻辑。而作者又有着自己对于角色未来的预设,这就导致了两者之间的错位)(这一般而言会导向两个结果。即作者同化人物,这就会导致性格类型化。以及作家情感向人物情感让步,也就是常说的“笔自己在创作”。人物情感逻辑往往是审美逻辑的,是一种“无意识情感”)

穿插一下,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扁平人物指的是性格单一且缺少变化。圆形人物指的是性格充满变化,充满了多种性格因素的人。也被称呼为静态人物和动态人物。圆形人物是现实生活的写照,更为真实和具有感染力。扁平人物容易被识别,有助于巩固价值观。

②情节

优秀的情节是矛盾的,要将角色打出正常轨道。因为当人物脱离常规事件时,才能揭发人物最深层次的情感。不断地“挑衅”人物,将人物的本性揭露出来,将他推向命运的极端。所以小说本质是就是一个无止境的角色实验。作家不断地去考察角色在各种情况下的反映,并从中找到我们称之为人性的东西。制造矛盾冲突的本质就是为了打出常规。当然矛盾不一定要是激烈的,绝对的,也可是安静无声的,后者的感染力并不弱于前者。

其次则是情节的因果关系,准确来说是情感因果关系。且情感因果关系是大于逻辑因果关系的。小说情节动因需要遵循情感逻辑(情感逻辑指的是从情感出发并以情感来判断事物的主观性逻辑。人的某些行为和心理活动从现实角度来看是荒谬的,但从情感的角度看却具有合理性。后者的合理性就是由情感逻辑提供的)。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情节可以任意构造。因为情节还需要具有有机性和严密性。一本优秀的小说要能充分发挥其所有出现的要素。如果一个角色只出现了一次就再也没有见过,那么这就不是优秀的作品。这在短篇小说中不算困难,但在长篇中就非常需要作者的能力。

同时,情节的一大重要作用也是在体现角色的特性,尤其是角色的多面性。

③环境

A.人物与环境,简单来说,是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是促进与被促进的关系。同时,环境与人物又构建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桥梁。人物是不普遍的,具有偶然性。但是这个偶然性是可以找到环境的必然性的原因的。这就建立起了偶然与必然的关系,使得具有偶然性的角色具有了典型性。俄国现实主义学家认为“典型”就是“大多数”,但是这就会涉及到一个问题。因为“代表性”不等于“平均数”。只强调平均情况或者说大多数情况,会导致作品难免落入平庸。因为这个过程本身就忽略了个体的特性化,使得角色变得“概念化”。

所以在描述具有典型性的角色时,是不能忽略角色的特殊性的。不是去规避,而是去描写这种特殊性背后的原因。

B.内因与外因

我们需要从考察人的性格的成因开始。即性格的产生到底是先天(主导)的还是环境(主导)的。先抛开结果不谈,过于强调前者会导致角色的塑造趋向平面化,强调后者则会导致分析趋于现象。因而在塑造角色的时候,需要从两边平衡下手。即一方面强调外因,展现外在环境的根源性,另一方面也要从角色自身的选择入手,强调角色固有性格的影响。

不过就个人而言,我倒是支持后者的。

C.环境的淡化

部分小说会选择淡化环境,往往是现代主义小说。(反正不可能是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小说的落脚点不是放在展现客观现实上,而是呈现角色的内心状态。而且在抛弃了环境之后,这种“内心状态”更多的是反映角色的自然状态即角色的内在精神。

 

二.抒情性作品的结构问题和审美问题

暂时不讲

 

三.文学文本的层次

首先阐释一下定义,文本&作品。文本具有相对独立性,而作品从属于作者。也就是当我们谈文本的时候,我们不考虑作者相关的事情,比如作者创作意图。文本的意义来自于作者和读者,但作品的意义只来自于作者。传统说法中,文本包括两部分,内容,形式。这种“二分法”是非常常见的。比如中国古代的“文”“质”(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内容研究的是作品的素材,主体,题材。形式则包括语言,技巧,结构,体裁。(诗歌,散文......叫做体裁,题材则包括校园题材,军旅题材......)但是将内容和形式二分式的分开是有点问题的。首先,是没有无内容的形式的。因为只要产生了形式,它就会产生对应的意义。即使作者本人并没有这个意思,但只要读者看到了,就会为它赋予意义。创作不是目的论的。那是否存在没有形式的内容呢?这个也显然不可能,因为形式是内容的重要载体。

所以我们需要寻找对传统二分法的超越的可能,即提出“层次”论。英国文学家“贝尔”提出“有意味的形式”。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有意味的形式”。(落脚点可以缩略得出,艺术就是形式)。但这样会导致作品走向形式主义,即过多的强调形式本身。(但即使抛开这个不讲,这个也根本没有实现超越)于是就有了批判,如诞生于英美的流派“新批评”。它将文学作品分成了几个层次。“声音层面”,强调音律,节奏之类。“意义单元”,强调语言结构,风格之类。“意象和隐喻”,“在象征系统中呈现的世界”,“形式,技巧等一系列问题”。这倒是一个影响较为深远的论点。

除此之外还有现象学。法国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将其分为三个部分,“材料”“主题”“表现”。波兰英伽登则划分为四个层次。“语词,声音,及其意义结构”“意群”“图示化外观”和“被再现客体(及意义)”。

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层次论,远比传统二分法复杂且细致。

中国古代也有自己的看法。《周易》(的解读)中提出了三个层次,“言”“象”“意”(即语言,意象,意境)。无论国内国外,哪一个都比内容形式的二分优秀得多。不过小说一句,意象和意境算得上是中国独有的观点,具有极高的识别性,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点之一。

这里采用“语言层”“现象层”“意蕴层”的分类(古代文论现代版)

语言层的作用体现在审美意象的符号化,即通过语音等使得无意义的意象产生美感。同时语言本身具有审美性。如节奏感(四言,七言)。

语言层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其内制性(指向情感),心理蕴含性(表现功能大于符号指涉功能)和阻距性(即陌生化,延迟体验过程)。

现象(现象是文学的本质标志)层的主要功能是构建文学性话语。

(非文学语言直接指向意义,而文学语言直接指向现象,再有现象引向意义)

意蕴层的特点是其隐含在形象当中,并不直接存在,且往往会利用文学文本的多义性(这种多义性使得许多时候翻译变得相当困难)。这种多义性使得文章有了揣摩的价值,丰富其内涵。


第三章 文学与文本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