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跑过,在我的青春里带来一阵清风|志青春

本期导读:用镜头记载大事小情,用声音传达所悟所思。百变的是音画,不变的是我们记录青春的初心。《志青春》栏目以朗读、视频的形式,讲述有温度、有情怀、有力量的志愿故事。志青春,愿常在。
作者:王鹤桦,西北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服务于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东上官小学,担任二年级四班语文、道德与法治、社团课老师。

一年的时间转瞬既逝,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曾经年少,意气风发,热血的花花也曾幻想这一年会是如何波澜壮阔,在她的人生经历中会添上怎样浓墨重彩的一笔。事实证明,跟一群小朋友“斗智斗勇”确实精彩刺激,而这一年以平凡为基调,以快乐为调剂,以热爱为支撑的生活,足够小王老师用一生去回忆。

去年出发前我写下的支教宣言是:“心有所信,方能行远。竭尽所能,筑造梦想。” 在这一年的工作与生活中,我始终秉持着自己的初心,将每一件日常小事做好,无愧于心,不畏于行。

支教
是锻炼能力、提升自我的一次历练
当我现在回忆起这一年的支教生活,初到富平那一个月的记忆总是最鲜活的。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在对自己进行“死亡三问”:课应该怎么上?课应该怎么备?娃应该怎么带?这些在后来逐渐熟悉并最终形成习惯的东西,却在一开始给我带来了不小的麻烦。课程容量过大、课堂效率较低、“良师”与“益友”的身份转换……这些都是我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拿这些问题“折磨”自己无果以后,我去请教了同年级的老师和往届的学长学姐,在大家的帮助下,新手老师小王逐渐升级,许多问题最终都迎刃而解。


提升教学能力之余,我的其他各方面能力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比如才艺展示能力。“歌舞双废”的人在教师节表演了《我果汁分你一半》和《稻香》,那时候已经不知道家是不是唯一的城堡了,但我的果汁你确实可以拿去一半。
支教
是相互陪伴、携手并肩的一场同行
这一年是一场“52+10”的同行。
2021年9月,我在富平遇到了52个可爱的孩子。他们说着“语文就是要写字”“不上体育课上语文”,一边认错一边“下次还敢”。他们以真诚、以信任、以期盼,帮我驱散了初为人师的紧张。第一次站在讲台上面对他们的时候,我在内心问自己“你要怎么做,才会不让他们失望”。与其说这一年我教会了他们多少知识,不如说他们将多少快乐的能量传递给我。孩子们的世界单纯而有趣,绕着操场疯跑足以让他们乐得合不拢嘴,满头大汗地跑过来对我说“老si,今儿rē滴很”,想起来我“请讲普通话”的要求后,又粗声粗气地补一句:“老师!今天热得很”就又笑着跑走了。
他跑过,我面前的课本被他身后的风带起翻过几页。
他们跑过,在我的青春里也带来一阵清风。

“西北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组建于2020年9月,团队共有10名成员,分别来自我校……”比“52”更早遇到的,是我的“10”。我们是10个完全不同的人,却又因为同一个目标汇聚在一起。比起队友,我们更像是彼此的家人,在这一年里分享陪伴,共同承担。“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这句常说的老话,也是我们“一个天团”最好的注解。


支教
是坚定初心、砥砺信念的一段旅程
有一位老师曾经对我说:“现在的苦都是以后的甜。”这一年的生活,其实我并没有觉得很苦,相反,现在能回忆起来的都是当时的快乐瞬间。
在东上官的日子,简单规律,平实而又快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听到过早上八点的书声琅琅,闻到过中午十二点的阵阵饭香,也见到过凌晨两点的满天繁星。我从未后悔我的这个选择。作为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我跟队友们始终秉承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与“公诚勤朴”的西大校训,在教学之余参与特殊教育学校的送教活动,举办“情暖寒冬·点亮微心愿”活动,投身于各项志愿服务,进一步了解了社情民情,明确了成才报国的人生志向。




“我们可以度过美好时光
也可以虚度光阴
但我希望你活得精彩
我希望你能遇见
让你惊叹的人和事
体会你从未有过的感觉
我希望你能见到
其他与你观点不同的人们
我希望你能为自己的人生骄傲
如果你发现自己没做到
我希望你有足够的力量重新开始”
这是我在支教结束前念给我们班孩子的话。这一年,时间仿佛暂停了,换做我们在流逝。我看着你们从秋装换上棉服,又到分别时的夏装,你们长高了不少,我们第一次见面时相互真诚和拘谨的样子依然历历在目。
是在一个寻常的周五,在考完期末考试以后,我们说了再见。
再见,就一定会再次遇见。



End
出品:志青春工作室
来源:西北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
编辑:冯子芯(山东大学)、龚婧岚(苏州大学)
朗读者:卢嘉鸣(厦门大学)
制图:李 伟(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插画:千库网
责编:王倩倩
校审:盖奕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