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语法简析(2):语气词与词头词尾
(一)代词与语气词
(2)语气词
相比现代汉语的语气词,古汉语的语气词的位置更加自由。根据这一点,可以划分为“句末语气词”“句中语气词”和“句首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
句末语气词可以表示陈述语气。比如“也”表示判断(之后讲判断句时会详解,此处不细言),“矣”相当于有新的情况出现。简单地讲,就是“了”。
险阻艰难,备尝之矣。”——《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城濮之战时,楚成王以艰难险阻重耳都经历过了为由劝成得臣不可轻敌。重耳经历过艰难险阻这一情况已经出现,不可改变;但对于听到这句话的成得臣而言,就是有关城濮之战的新情况,说话的楚成王也是把这当作一种新的情况告诉成得臣的。“矣”就是用来表示这种陈述语气。
不过,某一情况如果现在还没出现,但是将会出现,也可以用“矣”。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左传·宣公二年》
士季听说“不君”的晋灵公会改正错误,于是说道:“国君能够弥补过失,君位就不会失去了。”晋灵公弥补过失,然后保住君位这一情况现在还未出现,但听到晋灵公改正承诺的士季相信这种情况是将会出现的;而相比之前的“不君”的情况,这种情况就是一种新的情况。“矣”在该处就是表示这种陈述语气的语气词。
句末语气词其实还能够表示疑问语气,譬如“乎”“哉”“与”“邪”,大致相当于“吗”“呢”“吧”,但却不是一一对应的。如“乎”,有时要翻译为“吗”,有时却翻译为“呢”,有时还翻译成“吧”。
君子亦有穷乎?”——《论语·卫灵公》
又是一个经典的故事。子路在断粮之时愤怒地说:“君子也有困窘之时吗?”孔子告诉他:当然有,不过君子此时坚守正道,小人却胡作非为。根据语气,这里的“乎”应该翻译为“吗”,读者根据基本语感是可以直接翻译正确的。为了不使文章变得晦涩冗长,姑且不像“矣”一样具体讨论这几种语气的区别了。
句末语气词还有一种特殊的一类,它们仅表一种语气,在现代汉语中没有对应词,一般会选择不译。比如很经典的这首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曾经我(一位征夫)离开家乡从军,依依的杨柳送我征路;现在我离开军营归乡,霏霏的雨雪阻我归途。这里的“思”和“矣”一样用来表示语气,正如蒋绍愚所言,这种语气表达“不清楚”,所以就翻译不出来。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的句末语气词还可以是两个字连用。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师说》
韩愈用这句体现出了“师道之不复”:士大夫这类人,听到说“老师”说“弟子”的,就会聚在一起嘲笑它们。这里的“云者”是典型的语气词连用,只是用来表示停顿,也是难以翻译出来的。
2)句首语气词
相比于句末语气词的情况复杂,句首语气词就简单地多了,因为他们都不需要翻译,换而言之,就是没有对应词。
它们一般都是用来“发语”的,这种情况是现代汉语没有的。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
诸葛亮在全篇之首写到:君子依靠内心的恬静来修养身心,依靠外在的俭朴来培养德行。“夫”起到发语作用,也就是告诉读者接下来作者要“大说特说”了。
当然,也有不表示发语的句首语气词。举个例子,“云”。
我仆痡矣,云何吁矣。”——《诗经·周南·卷耳》
此诗是写对心上人的思念的。我的仆人劳累到不能继续爬山,奈何我忧伤而叹。“云”在这里不是发语,而是用来表示这种“奈何”的语气。
不过,有个可能的误区需要避免。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内篇·逍遥游》
庄子发问:天色湛蓝,这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它高远看不到尽头呢?这里的“其”在句首,同时仿佛也表示了疑问的语气,似乎是一个“句首语气词”;可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真正表示疑问语气的是后面的句末语气词“邪”,“其”是表示选择的连词。换言之,这句其实是所谓的“选择疑问句”。如果我们把翻译调整成最基本的选择疑问句形式——是A还是B——就会更加明显:天色是湛蓝的,是因为它本身就是蓝的还是因为它高远看不到尽头而显得蓝了呢?“其”,“是……还是”,就是表选择的连词。
3)句中语气词
“其”确乎可作语气词,不过只能作“句中语气词”和“句末语气词”,用来表示疑问、推测和祈使,不译。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为劝诫梁惠王,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话:“第一个用俑殉葬的人,他是没有后代的吧!”(当然也有人说是“第一个用俑来殉葬的人,难道就绝后了吗?”之意;还有人说是“第一个用俑来殉葬的人,难道不会有后人效仿吗?”之意。这里不置可否,只是举例说明“其”的用法耳。)“其”在这里就表示了疑问、推测和祈使语气中的一种,又用在句中,所以是句中语气词。
其它句中语气词还有“云”,同样不译。
日云莫矣,寡君须矣,吾子其入也。”——《左传·成公十二年》
郤至被击钟鼓的声音吓了出来,子反说:“时间已经到傍晚了,寡君还等着您呢,您还是进去吧!”这里的“云”就是表示某种“不清楚”的语气,也是春秋时期用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特征之一。
句中语气词还有一种情况,是用来帮助表示判断语气的,可以独用,也可以和“非”之类的否定词搭配使用,有时可以译为“是”。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
这是极其经典的治国理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牢固国家就会安宁。此处的“惟”似乎相当于动词“是”,但“惟”仍是语气词。为什么?其实这句话完全可以写成“民,邦本”,是一种判断句的省略用法,所以此处的“是”实际上对判断句的翻译(之后会详析,现在了解即可);可如此写会对读者的解读造成一定的困难,所以加入“惟”这个句中语气词来帮助读者理解这是一个判断句。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诗经·小雅·蓼莪》
这首痛念考妣的诗,开篇以莪(俗称抱娘蒿)起兴:河边的蒿草长得多么长多么高,却不是“抱娘蒿”而是“离散蒿”。同理,这里的“伊”自然也是语气词,也是用来辅助表示判断语气的。
附:词头与词尾
首先明确概念,“词头”“词尾”并不是词,只是词的组成部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只起到语法作用,所以一般选择不译。简而言之,现代汉语“老鼠”的“老”就是词头,“钉子”的“子”就是词尾。
(1)词头
古汉语的词头相比现代汉语丰富得多。
1)名词词头
顾名思义,名词词头就是后面加名词的词头。古汉语常见的名词词头是“阿”与“有”(“阿”作词头很好理解,现代汉语还一定程度保留了此种用法,比如“阿猫阿狗”,不例举)。
有周不显,帝命不时。”——《诗经·大雅·文王》
这是一首歌颂周文王的诗。“不”同“丕”,是大的意思。周朝光辉荣耀,上天的旨意完全遵照。“有周”就是周朝,“有”可以直接理解为名词词头(不过也有的学者认为是指示性冠词,相当于英文的“the”,此种理解也是对的)。
2)形容词词头
形容词词头后面自然就是加形容词。巧合的是“有”既是名词词头又是形容词词头。
有严有翼,共武服之。”——《诗经·小雅·六月》
此诗记载了周朝北伐獯狁(匈奴的旧称)的战争。我方(周朝)军队威严谨慎,用武力使獯狁归顺。“有”加在“严”与“翼”两个形容词前,是形容词词头。
除此之外,“其”也可以作为形容词词头使用。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
这是一首写国家有难,百姓出逃的诗。开篇以“北风”与“雨雪”起兴:北风吹起冰凉,大雪漫天白芒。“其”,同理,也是形容词词头。
3)动词词头
动词词头后面紧跟着的必然是动词,这不必再言。常见的,例如“言”“薄”。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诗经·周南·葛覃》
一般认为该诗是写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的诗。我(指这位女子)告诉我的女德讲师,说我想回娘家探亲;我把我内衣的污垢洗去,并把我的外衣在水里洗净。“言”与“薄”并不能理解为具有实意的词,只能认为是动词词头。
(2)词尾
文言文词尾绝大部分情况下只用于形容词。
1)形容词词尾
常见的形容词词尾有“然”“如”“尔”“若”“焉”“乎”等。其用法并无区别,都是跟在形容词后面,且都表示“……的样子”之意。
杂然相许。”——《列子·汤问》
愚公发出了移山的提议,大家纷纷表示赞同。“杂然”就是纷纷的样子,只不过在翻译的时候为了使语句通顺,直接译为“纷纷表示赞同”即可。这句话当然也可以改写成“杂如相许”“杂尔相许”……但不能写成“杂相许”,因为单个的“杂”是共同的意思——对句意的影响也可以看作是词尾“然”的功劳。
不过还有一类比较特殊的情况。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楚辞·渔夫》
打渔的老人听完屈原的话后,微微一笑,摇着船桨离开了。“莞尔”表示“微笑的样子”,可是它修饰的对象是“笑”,为了不出现“微笑着微笑”此类怪句,就直接翻译成了“微微一笑”。这种情况下,“莞尔”是无法单独翻译出来的。
声明:本文主要改写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附录中蒋绍愚的《古代汉语语法简介》一文,改动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例句的替换与增补,说明顺序的调整与说明内容的增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