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反思对话||《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阅读笔记3
情感-反思对话包括对事件产生的情绪本身的意义、对事件的情感表达,也包括对事件的认知理解以及时间的反思性觉察。缺乏情感,对话就趋于过度理性;缺乏反思,对话就容易变成精神宣泄。在情感-反思对话中,情感通过非言语交流、好奇与同理心传达,反思通过言语的内容表达。相较于故事的内容,情感-反思对话更关注家庭成员对故事事件的体验(有何感受、想法、愿望等)。
情感-反思对话需要保持情感匹配、维持共同觉察和意愿的互补。治疗师避免让说教、问题解决成为情感-反思对话的主轴。治疗通常以情感开场,引领当事人进入叙事。随着探索的深入,当事人体验其中的情绪内容并与治疗师一起共同调节情绪,情感减退便开始进行反思。当事人一直沉浸在故事里可能是因为情绪让他有太多压力,也可能是因为他无法理解过去事件。
(一)发起与维持对话
治疗师通过非言语表达向家庭成员传递对家庭成员及当下对话的情感体验,通过跟-引-跟的方式以好奇推动对话的深入。
(1)如果对话阻滞变得不流畅,则需要停下来探讨。
(2)如果当事人对事件缺乏情感反应,可以对情感缺失的表现表示好奇。
(3)如果当事人对事件无动于衷,治疗师也可以进行情感表达传递自己对事件的情感体验。
(4)如果当事人难以用言语表达自己对事件的体验,治疗师也可以替这位当事人说话,引导他进入对该事件的体验。此时,治疗师需要表示自己是在猜测当事人的想法,如果说的不能反映当事人的内心当事人可随时打断。
在家庭治疗中,若当事人在叙述事件时感到痛苦,治疗师可以先和其他家庭成员交流而不强求当事人继续投入到当前的故事。此时,治疗师为当事人提供从故事里抽身、退回幕后的机会。
(二)情感-反思对话的内容
为保证叙事的连贯,需要陪当事人充分体验日常生活中的事件。情感-反思对话的内容多和依恋有关,如:
(1)家庭中无法表达或无法满足安全需要;
(2)害怕因为某些体验、想法、行为而遭受拒绝;
(3)害怕因为心理或生理问题而遭抛弃;
(4)隐约感觉爱是有条件的;
(5)难以向他人寻求安慰、支持和引导;
(6)难以反思内心世界或依恋对象的内心世界;
(7)难以调节情绪体验;难以修复因冲突、管教或回避带来的依恋关系裂痕。
当对话中出现具体冲突时,治疗师的需要探寻其背后所隐含的想法、感受、意图和其他个人的体验,丰富叙事的结构。
在情感-反思对话中,治疗师需要:
(1)先探讨情绪情感再进行认知或行为上的问题解决。
(2)关注那些不被家庭接纳的想法、情绪、愿望或回忆等。
(3)了解父母在其原生家庭中的经历以构建起过去亲子关系或伴侣模式与当前关系模式之间的联系。
(4)接纳并理解每个个体体验的不同尊重家庭成员各自的独特性。
(三)情感-反思对话的障碍
常见的阻碍情感反思对话的家庭沟通模式是:
(1)愤怒的批评和防御姿态,总是试图证明事情的真相是怎样的、证明对方是错的自己是对的。
(2)轮流或竞争独白,彼此都在说话但却较少有聆听和沟通。
(3)评判对方的行为和内心。
(4)情感疏离,为回避冲突而在对话中远离情绪情感。
1当事人的独白
治疗师可以通过觉察自己的躯体反应确认表达是互动式对话还是对方的自言自语。如果治疗师感觉自己有投入、有共情、感兴趣,对方也回应治疗师的非言语反应,那么这样的宣泄仍有对话的性质。如果治疗师觉得紧绷、疲倦,可能还有点烦躁,那么这个宣泄则极有可能是当事人的独白。面对独白时,如果等待当事人滔滔不绝之后再做反应,这种很被动的立场可能会让当事人产生“治疗师认同我的消极立场”。面对独白,治疗师可以通过共情、匹配相似的非言语情感去干预(打断)独白。
2治疗师的说教或问题解决取向
说教是“应该怎样”的表述,问题解决取向则是提供明确直接的方向。若以问题解决为取向,当事人可能感受不到自己作为一个拥有独特问题的独特个体而被全然理解。只有建立了主体间对话之后,才更可能理解行为背后的意义,贴合当事人的独特情况。
情感-反思对话让当事人的情绪情感得到了充分体验与理解之后,便可以开展问题解决式对话。问题解决式沟通分析来访者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并给出替代性行为模式的建议。毕竟只告诉一个人应该怎么做,而没帮助他理解当前的行为,可能会引发挫败感和羞耻感。
来源:《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