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事8名员工确诊后,我们还能继续吃乐事薯片吗?

6月21日,据媒体报道,百事在北京的公司发现了8例新冠病毒确诊病例。

继三文鱼后,连百事这样的大品牌也未能幸免,这也引起了网友的极大恐慌。
对“百事党”来说,那更是晴天霹雳,难不成以后都不能喝百事可乐了?

这个不是一件小事啊朋友们。
要知道,百事可不仅仅只生产可乐,以下各个品牌都是百事的亲儿子:

紧接着,百事中国发表声明:
出现疫情的是百事食品的一个分厂,与可乐没关系,大家可以正常饮用:

那这个“百事食品的一个分厂”,生产的是什么食品呢?
抱歉,这个厂生产的,是乐事薯片。

无数吃瓜群众表示很委屈,眼看着可乐保住了,薯片又没了,瞬间不happy了。
不过乐事的回应同样迅速:
他们的官博连更两条,宣称“病毒在整个产品供应链过程存活的可能性为0”,试图稳定民心。

那么乐事的薯片有传播新冠病毒的风险吗?
618买的乐事薯片要丢掉吗?
我们一个一个来谈谈。

我们先看看乐事在声明中的说辞:
「病毒在整个产品供应链过程存活的可能性为0」
那么要证明乐事这个结论没有说错,我们就得从它的供应链着手。
到底乐事薯片是怎么制作的?
我开始不断地找资料,最终在一部名叫《超级工厂》的记录片中找到了答案。

我们要知道:
乐事之所以能让全国的超市都摆上它家的薯片,正是因为它可以进行机械化、流水化生产。
这个道理,无论中美的乐事,都通用。

了解了这个后,我们再接着看纪录片:
纪录片的开头,是从一个土豆开始的。
土豆从农场运送到乐事后,经过筛选,一个又一个的马铃薯会运送到「切割机」上去。
「切割机」会将一个个马铃薯切成「薄薄的细片」,这是薯片的雏形。

随后,马铃薯片将进行烘干处理,再加入到炸锅之中,开始高温油炸。
我们所熟悉的,金黄色的薯片,就这样制成了。

这还没完,油炸过的薯片还要进行「调味」,才能调出各种绝赞的风味。

切片机从出炸锅到调味再到成品,只需要花5分钟,也许这就是科技的魅力吧。


所有的传送带、梯子都有些震动,目的是为了避免薯片因为碰撞而碎裂。

OK回到正题,薯片被做成不同的口味后,下一步自然是要进行「分装」了。
一片片薯片被“抖”进称重机,几个杓子准确量出一袋薯片的重量,点到为止。

最后落入薯片袋中:

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到:
一颗土豆从切割到封装,理论上不需要任何人参与其中,全程都是由机器来完成。

并且中间有一道工序是“油炸”,在炸锅的高温里,毫无疑问新冠病毒将无处遁形。
因此乐事这边说「病毒在整个产品供应链过程存活的可能性为0」,可信度还是挺高的。


说白了,这次的乐事工人被查出新冠,跟上次的三文鱼案板带病毒,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三文鱼案板之所以携带病毒,是因为三文鱼从挪威进口到我国,是由「冷链」配送过来的。
这无疑为新冠病毒的存活创造了有利条件。

而乐事薯片的制作环境,一直是在常温,甚至是在超高温下制作的。
而且薯片袋里会加入氮气,这种气体会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的作用。
因此我基本可以确定,一袋薯片的“内部”,是大概率安全的,可放心食用的。

但是,注意我要说但是了!
你要问我,乐事薯片100%不会沾染上新冠吗?
那我也无法给你肯定的回答。
就算乐事薯片的“内部”再干净卫生,它也面临着“外包装污染”的问题。

让我们继续把纪录片看完,当薯片打包好后,工厂里的分装员会将薯片塞进箱子里:

那如果这个环节,有感染病毒的员工进行了分装,那病毒是否有机会残留在包装上?
虽然几率很小,但还是有一定的可能性的。
特殊时期,没人愿意冒险不是?

那面对“包装污染”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处理?
很简单,把问题薯片隔离14天即可。(划重点)

好吧,应该是用一次性手套来接触薯片;
并且在吃之前,要将薯片的外包装好好消毒一番。
如此一来,就能将感染风险降到最低啦!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乐事薯片总体来说没问题,可以放心吃;
如果担心有问题,请将外包装彻底消毒后再吃;
如果你近期有购买乐事薯片,请看包装背面的生产地址是不是“北京大兴区磁魏路1号”;
如果是,那尽量还是别吃了吧。


我这段时间开始注意到,不少地区的疫情爆发,都集中在食品行业。
北京某餐馆7名服务员感染新冠病毒:

德国某肉联厂疫情爆发
1331人感染:

英国多家食品加工厂爆发疫情:

至少目前来看,我们不仅要警惕人传人,还应该小心“食物传人”的现象。
试想一下:
有感染者端菜给你,或者你买了国外疫区的肉,怎么办?

面对戴口罩的人,我们也许会倍加小心,但面对“美味佳肴”时,我们更容易会放下戒心。
尤其是吃东西的时候,我们一般会摘下口罩,这无疑会让病毒“有机可乘”。
无论如何,我们现在都不能松懈,二次爆发的可能性不是没有哦!

那么,你还会继续吃乐事薯片吗?
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留言分享哦!




厨房人类
专注于 研究「人类行为学和美食之间关系」
致力于 把和食物有关的趣事儿煮给你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