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个人归纳---上古埃及(三)
这篇主讲古埃及的文化。
古埃及的文字主要是象形文字,是由图画文字演变而来,具有表意和表音的特点。象形文字是由意符(表意符号),音符(表音符号)以及限定符号(部首符号)三部分组成,共约有700个符号。把意符、音符和限定符号适当组合起来就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词,形成音、形、义俱全的象形文字。1883年,法国埃及学家商博良更具罗塞塔碑文和另一块尖碑上的铭文成功翻译了埃及象形文字。
塞洛塔碑文(Rosetta Stone,也译作罗塞达碑),高1.14米,宽0.73米,制作于公元前196年,刻有公元前195年底比斯祭司为颂扬托勒密五世及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石碑上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1799年,法国拿破仑士兵在罗塞塔镇发现。
商博良,法国埃及学家和语言学家,埃及学的创立者,精通希腊文、拉丁文并研究多种东方语言。1882年更具罗塞塔碑文和另一块尖碑上的铭文成功译读了埃及象形文字。同时创立了埃及学这一综合性新兴学科,被后人称为埃及学之父。后担任卢浮宫埃及文物馆馆长,主持法兰西学院埃及学讲座,著有《象形文字入门》、《古埃及语字典》和《埃及象形文字体系纲要》等。
莎草纸,古埃及人发明的一种书写材料。出现于约公元前3000年,由当时盛产于尼罗河三角洲的纸莎草的茎支撑。后传至希腊、古地中海地区、欧洲内陆以及西亚地区。以莎草纸写成的文献被称为纸草书,著名的纸草书有《伊浦味陈辞》《哈里斯大纸草》《林德纸草》。莎草纸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应用实践最长的纸质传播媒介。
《伊浦味陈辞》是古埃及文献,被发现于开罗附近的萨卡拉墓地。作者或口述者应该是统治阶级人物,以教谕的口吻,用散文和诗歌相间的形式,叙述了古埃及历史上一场大规模的贫民奴隶起义的情景。

金字塔,古埃及法老的陵墓。第一座金字塔是第3王朝初期乔塞尔的层级金字塔。最大的金字塔是第4王朝法老胡夫所建。古埃及的金字塔现存大约80座,起自第3王朝止于第二中间期。
金字塔铭文,用古埃及象形文字刻成,多刻于第5、第6王朝(公元前24世纪---公元前22世纪)主要是各种丧葬礼仪、涂抹圣膏仪式用的祈祷文、魔法咒语和赞歌等。目的在于让死去的过往平安到达另一个世界,并在将来复活。金字塔铭文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文献之一,也是最早用文字记录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