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高远者胜,纳百川者赢

2020全国I卷作文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志高远者胜,纳百川者赢
——读书会发言稿
亲爱的同窗:
你们好。借此读书会活动,我们开展对三位历史人物的品评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中,何人触动最深,余之回答:桓公。以下乃余之浅见。
管夷吾经天纬地,匡济邦家,以使海滨齐地九合诸侯,诚可谓治世之能臣矣;鲍叔牙温良恭俭,知人荐贤,为国谦让,勤心裨辅,终无愧史迁之赞誉也;此二人者,皆国之股肱也。然使齐国巨轮行稳致远者,尤需操舵者桓公之志向胸怀。国之振兴,如大厦之初建,诚有千万耕耕者筚路蓝缕不懈奋斗之力,亦必有明哲领军者高瞻远瞩恢宏统筹之功。若其甘于平庸固步自封,纵管鲍有经纶之才识人之明,不免老于林泉下,沦为蓬蒿人也。是故,同窗们,余尤推许齐桓公。
缘何。唯志高远者,能披荆斩棘,为每一次向上攀爬汇聚无尽精神动力。无高远之志,恐榆枋之低,亦令人如学鸠般畏葸止步。树高远之志,则路遥水长,亦难阻鲲鹏扶摇直上之羽翼。同窗们,放眼历史,成大事者又岂是胸无大志的庸碌之人。似子长者,含垢忍辱,志在著书,史家绝唱;似韩愈者,焚膏继晷,志在传道,百代文宗……个人如此,领导者又何尝不是?试想,若仲谋在雄师百万的诈伪之辞里志气消磨,则江东三世的基业拱手让人矣;若秦穆公自足于先人荫封之领地,则西霸戎夷的功绩终成空想矣;若桓公不树称霸逐鹿之志,则一匡天下的辉煌沦为幻梦矣。以是,欲撷成功之秋实,请树高远之志,燃精神动力,坚不屈意志,去开天辟地。
继而,纳百川者,能聚沙成塔,为擎天事业的建构合拢每一分离散的力量。不辞微尘,不让土壤,方能成巍峨之高山;不择细流,广纳涓滴,然后成浩瀚之汪洋;不却众庶,宽宏大量,故能成不世之伟业。是故,领导者需效桓公,胸怀宽广,不避前嫌,任人唯贤,唯才是用。同窗们,试看煌煌二十四史,多少成大业者不外如是。看孟德收张辽于麾下,纳许攸于帷幄,海纳百川气量宽宏,终底定北方威震海内;看玄德收马超,服黄忠,虽起身微末织席贩屦,而卒拥五虎将三分天下地;又有以异国公子卫鞅为相的秦孝公,成就举地千里的赫赫功勋;以敌对阵营魏征为明镜补察得失的太宗,终成交口称颂的清平之世……以是,欲立伟业者,需涵宽广胸怀,汇所有分力,化无上利剑,去迎风破浪。
读史以明理,知史以鉴今。方今之时,改革未有穷期,船至中流浪汹涌;复兴正当路上,行至半山云雾遮。回首这一路栉风沐雨的历程,有“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庄严呼告,有“摸着石头过河”的先行探索,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先见……这一切恰是领导者们以恢宏壮志规划中国蓝图,以广阔胸怀凝聚万千分力的成果。书以怡情,书以养志。无妨让我们学生效前贤遗风,树高远志向,养宽宏气量。
是为吾之发言。敬请指正。
后记
古语云,文章憎命,时数限人。古来失意之人,落拓之士,恒河沙数,何可胜道也哉?陋室蓬屋,沥血为文;青灯黄卷,孤愤著书。然成一家之言,又待如何;怀不平则鸣,终无实益。所谓“诗穷而后工”,无非不得意者自我之宽慰矣,徒劳而无功,枉然而心伤。天高地迥,潦倒无托足之所;一贫彻骨,孑然为文墨所误。悠悠天下,困于名场,命蹇时乖,蹭蹬失志者,所在皆是矣。无怪乎积极用世如太白,亦要发此浩叹: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呜呼!百无一用,无补于世,书生文人矣!既无经纶天下之伟略,又含不合时宜之思想;既不通世务与人情,又好为挹郁之文字。名为“浇胸中块垒”,实则絮叨兼聒噪,为人所轻,遭人厌弃,有由然也。然吾亦不敢以文人自居。不学无术,东拼西凑窃句成文;一无所能,搜肠刮肚竟无所成。吾自是比书生文士等而下之。
行文至此,拖沓如斯,已有惶恐之悔色矣。然吾终怕此拙劣之作误人子弟:发言之稿,诵之于口,宣之于众,自不能效此文故作佶屈聱牙之文辞。高明之观者,自不当以应试之文作视之。吾乘兴而写,兴尽罢笔。急就之章,实无高明之论;涂鸦之作,权当观者笑资。
琐务缠身,愈觉慵懒。纵有一得之见,忧惧未敢动笔;心间千头万绪,不知何处写起。渐想到近来,此心烦处,愈觉无话可写,就此搁笔罢。
正文写于2020年7月7日,2020年9月2日简略修改
后记写于2020年9月10日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