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秀文精神科医生:焦虑症康复者是如何看待负面信息的?

王会英个人简介:
毕业于牡丹江医学院,原大庆市第三人民医院(大庆市精神卫生中心)科主任、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专家,从事精神科工作近4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领域:
擅长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躁狂症、强迫症、恐惧症等精神心理疾病。
行医格言:
医书不熟则医理不明,医理不明则医识不精,医识不精则临证游移。
讨厌负面信息是本能
退群是常态,为何?有些朋友退群后会礼貌的告知我,说群里负面信息太多了,看完觉得难受就退了。是的,这很容易理解,当你看到各种负面的言论和想法,难免会引起不适,尤其是对于还处于比较敏状态的朋友。
不过你是否想过,为何群主每天看到群里大量的负面信息却没事呢?有人说群主好了,所以不敏感了。其实不是的,如果一个从未得过焦虑症的人每天看见这么多稀奇古怪的症状描述和负面的想法时,其实也会引起不适的。想一想,有些焦友说家人听完症状后很烦躁就是这个道理了。
看到负面的想法、负面的情绪和症状描述,无论你有没有焦虑症,其实都会引起不适,这个是本能,只不过正常人会选择回避,而焦虑症患者会引发一系列浮想联翩,而强迫思维带来的负面影响则是持续的。
看法决定情绪
如果你见到群里有一个人说:焦虑症不可能治愈,只能靠终生吃药维持。你会怎么想?
有些人直接就上去反驳了,有些人会附和,有些人则会冷冷的评价一句:这个人太消极了,自己玩儿去吧!如果你参与了反驳,可能会因为后续言语不和而气的够呛,叹息这个人没救了。
无论是生气,还是心生评判,其实都是因为我们对这条信息的看法不同。我们会本能的关注信息的内容,而不是去关注这些内容与说话者的关系。一个人说出什么样的话,一定有他自己的理解,所以内容与人是分不开的,如果我们单独的去理解内容或者理解人,那么一定会忽略内容与人的关系。
再回过头来看上面那句话,如果你怀着一颗好奇心问一句:为何他要这样说呢?他有怎样的经历?对焦虑症有怎样的理解?那么就不会停留在评判和情绪的表面了。虽然这很消耗精力,但吵架不需要精力吗?引发的胡思乱想不需要精力吗?
恐惧才是底层逻辑
求存是任何生物的本能,笔者在大话当代焦虑症成因探秘 一文中阐述了我们的杏仁核是如何处理信息的。只有不停的识别不确定性和寻求确定性,才能够最大化满足求存的需要。你看见一些人负能量满满,其实只是因为伤的太多而已,没有别的原因。坚强因脆弱而生,固执因多变而生,脆弱和多变是世界的主流。所以,这句话用赤裸的现实找到了一个确定的真理,这个确定性只是他求康复而不得的一记良药罢了。
你跟他辩论对错,那么就只看见了文字,从而忽略了文字背后的体验和经历。如果说备同理心是高尚美德,那么理解人性、了解自己则是当代中青年的必备技能。所以,你可以评价笔者并不是利他主义者,而是利己主义,这其实无妨,因为评价是评价者的事。
选择回避忽略还是好奇追问
大多数人其实都会选择回避,这是本能,也是明智之举。但笔者的看法不同,因为笔者看到了内容与人的关系,也看到了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正念理解的世界是万物连接的,任何事物都有关联性。你的经历我未必有,但你我同根同源,底层的运行机制没有差别。笔者认为,每个人都值得被看见,被倾听,问题的答案一定就在我们自己身上。人的内心跟宇宙互为镜像,探索内心与探索宇宙、奔向星辰大海一样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