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林徽因《九十九度中》的章法与结构

2021-09-13 01:39 作者:薏仁舞草笺  | 我要投稿

林徽因不光是著名的中国女建筑学家,而且还是一个在文学方面卓有建树的女文学家。《九十九度中》便是从她笔下诞生的极有特色的意识流文学小说。题目中的99度并非我们现在所认知中的温度摄氏度(℃),而是当时采用的华氏温度,99华氏度(℉)=37.2222222摄氏度(℃)。比起摄氏度上的37.2222222这样看似繁杂难记的数值,99华氏度这样一个逼近100的数值,或许更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个严酷夏日的温度。回溯作者的创作年代,当时的年轻人多受国外小说作品的影响,而这部作品也是在当时的文学环境中继承了国外意识流大师卡夫卡的文风,极富现代性意味,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这部小说借鉴意识流手法,描写了在99度华氏度烈日下的众生相。情节分布看似散乱,却又有章法可循。她流动的文字读来极其有画面感,对于全景方面的描写更是清晰明快,好似一幅《清明上河图》。此部小说可分为9个部分,就在这短暂的篇幅里,她利用14个情节,利落干脆地展现了40多个人物。李健吾这样评论这部小说:“在我们好些男子不能控制自己热情奔放的时代,却有这样一位女作家,用最快利的明净的镜头(理智),摄来人生的一个断片,而且缩在这样短小的纸张(篇幅)上。”林徽因利用流动的文字,采用类似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运用一镜到底的方式,用独特的女性视角向我们展现了当年的北平。整体风格清新自然,于平淡中深透。在她的文字叙述镜头是缓慢移动的。时间也是伴随着钟表的摆动和水银柱慢慢往前进的。各个片段通过特殊的时间纵轴衔接将情节一步一步的流动性推进。用文字建造的长镜头,未做任何修饰性的剪辑,便能将一切娓娓道来。

此作品不光在章法上有所考量,在结构布局上也有所斟酌。

林徽因作为著名的女建筑学家,在行文之时亦将建筑的学术思维运用到了自己的文章之中。《九十九度中》的结构方式便采用了现代建筑学上“打散重构”的原理。作为现代造型设计的艺术用语中,“打散”是先对原有形态进行科学分解,“重构”则是将分解而成的各元素按照新的美学构想重新排列、组合出与原型完全不同的新形态。“破而后立,晓喻新生”,也正是经过这样特地设置的打散重组,才得以诞生这样一部意识流作品。

普通的叙事结构一般将一主要人物连贯描述展开相关情节。但这篇小说极为不同。如下表所示,此作品除阿淑婚嫁的中心连贯性情节之外,其他的上下两层皆是以碎片化的形式打散嵌入在这一部小说的周围各部分的。通过这上下两层的社会对照,展现了当时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凉社会现状。

上层

张宅:备寿-贺诞-夜宴

卢二爷:访馆-闲聊-赋闲


中心

阿淑婚嫁


下层

挑夫:入城-讨赏—饮汤-暴病-身亡

车夫:讨债-干架-被捕-入狱


表 《九十九度中》的层次结构

这样嵌入窗口和横向窗口交叉的结构模式,使得整部小说作品的片段构架极为错落有致。初读此文的读者大多会觉得这篇小说分外难于理解,情节扑朔迷离,这与它独特的结构设置有关。在这样的跳跃飘忽有意设置的环境里,我们可以看到下层的生老病死,上层的奢靡空虚。就在这作者文字构架的亦真亦幻跳跃性极强的设置情境里,我们似乎能感知到那个时代的动荡,得以在其文字导演撷取的这99度的炎热夏日电影片段里,窥见30年代的北平的市井生活。


【参考文献】

[1]刘小平.论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的现代叙事技巧[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04):42-44.

[2]王媛.“五四”小说现代性成因新探——以林徽因《九十九度中》叙事形式为例[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39(03):147-153.

[3]黄娇娇.“传统”与“现代”并存的艺术特色——以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的创作为例[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1(05):37-43.

[4]陈元峰.也谈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的现代性质素[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10):108-111.

[5]张秀华.安娜悲剧的现代心理学阐释[J].丽水学院学报,2006(06):46-48.

[6]刘俐俐,汪怡涵.李健吾评价《九十九度中》“最富有现代性”的原因探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4):86-91.

[7]王鹏飞,王艳云,林徽因.古典意味与现代风格的熔铸——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的艺术特色[J].名作欣赏,2006(07):90-100.

[8]王艳云.断中有续与虚实相间——论《九十九度中》的艺术特色[J].柳州师专学报,2005(02):45-47.

[9]余红梅.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的现代性论析[J].皖西学院学报,2005(01):96-97.

[10]贺明华.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的现代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74-76.

[11]焦守红.建筑的眼睛  诗人的心灵——试析林徽因的《九十九度中》[J].理论与创作,2004(03):103-105.

[12].李健吾说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J].名作欣赏,2004(01):1-2.

[13]王志萍.林徽因《九十九度中》的结构及意义[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61-62.

论林徽因《九十九度中》的章法与结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