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鳎:形似舌头的“躺平”鱼
说起舌鳎这个名字大家可能并不熟悉,但是它还有一个更被吃货们熟悉的名字——龙利鱼。

舌鳎属于辐鳍鱼纲鲽形目舌鳎科,是比目鱼的一种。“比目鱼”一词最早出现在《尔雅》,其中“比目鱼”、“比翼鸟”、“比肩兽”和“比肩民”并列为中国四方的非常奇异的4种奇异之物。古之封禅,东海致比目之鱼......自此比目鱼也成为了传说中的祥瑞之物。中国古代并没有太多食用舌鳎的习惯,舌鳎也是近年来才火起来,成为名贵的鱼类。而形似舌头的躺平鱼,也很贴合舌鳎的形象。
舌鳎之形

舌鳎是一种喜暖性的近海底层鱼类,因为在近海区域生活,舌鳎常常能被人们发现。舌鳎的成体并不为对称状,它的两只眼睛位于头部左侧,口小位于下位。从上俯视看舌鳎,可以将其分为有眼的左侧部分和无眼的右侧部分。大多数的舌鳎两侧鳞片都为栉鳞,少数种类如半滑舌鳎和宽体舌鳎等左侧为栉鳞,右侧为圆鳞。舌鳎的背鳍和臀鳍与尾鳍完全相连,尾部渐窄呈尖状,没有胸鳍,腹鳍位于身体左侧但不明显。再加上舌鳎头部与身体的完美结合,远远看去就如趴在海底的一条“大舌头”。


鰈形目鱼类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眼睛长在身体的同侧。由于舌鳎类的鱼长期趴在海底生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其眼发生了偏转。刚孵化出来的幼苗时期的舌鳎和大多数鱼类一样是在水中浮游生活。在发育过程中,舌鳎会发生变态,身体右侧的眼睛会向左偏转。其身体会发生骨骼的变形,舌鳎也从浮游生活转变为底栖生活了。也许幼体的经历让它只想在海底好好的“躺平”吧。

除了骨骼的变化与眼部的偏转,舌鳎还有一个特点便是其身体上下两面颜色差异大,上面的一面一般颜色较深,会随着海底周围的环境而变化。而朝海底的那一面颜色较浅,一般为白色或浅粉色。
舌鳎之味

舌鳎在食用方面更多被称为龙利鱼,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出肉率高、无肌间刺等特点让它成为优质名贵的海洋鱼类。舌鳎的脂肪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抗动脉硬化,防治心脑血管的功效。舌鳎的脂肪含量低,是很多轻食减肥餐里的肉类首选,再加上其脂肪酸有抑制眼睛里的自由基,防止新血管的形成的功效,也被很多人称为天然的护眼鱼。
自从舌鳎火起来后,各种做法也出来了。清蒸龙利鱼、番茄龙利鱼、香煎龙利鱼、鱼丸......
真假龙利鱼

舌鳎虽好吃但自身的繁殖能力比较弱,并不适合大规模养殖,产量相对较少,所以比较贵重。但我们生活中常常能在超市看到十几块钱的龙利鱼排,很多餐馆、淘宝卖的比较便宜的龙利鱼,这又是何方“李鬼”呢?此“李鬼”名叫巴沙鱼(basa),它的真实身份是巨鲇科鱼类博氏巨鲇(Pangasius bocourti)与它的近亲低眼无齿𩷶(Pangasianodon hypophthalmus),它们都是淡水鱼,在越南和泰国的湄公河流域一带是重要经济鱼类。巴沙鱼的养殖成本要比舌鳎的低得多,去除鱼皮加工成形后也难以看出原形,巴沙鱼就被不少的不法商人用以取代舌鳎龙利鱼的称呼在市场售卖。

现在,真正的龙利鱼柳已经几乎从鱼排市场上销声匿迹了,多数时候舌鳎都是以整鱼形式出售,而不做成鱼排。为什么巴沙鱼可以成功顶替舌鳎坐上龙利鱼的称号呢?第一是因为巴沙鱼没有泥腥味,肉味较鲜;第二比起价格昂贵的舌鳎,巴沙鱼更加便宜,更多的家庭可以承担;第三巴沙鱼肉和舌鳎一样久煮不老。巴沙鱼的这样几个特点严重冲击了龙利鱼的市场,但营养价值上,舌鳎可是远超巴沙鱼的。巴沙鱼的蛋白质含量只有舌鳎的一半,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也远远低于舌鳎。
淡水里的舌鳎

并不是所有舌鳎都生活在海洋里,许多舌鳎栖息于河口半咸水地区,其中的一些甚至在淡水中定居。费氏舌鳎(Cynoglossus feldmanni)便是一种生活在淡水里的舌鳎。它是一种热带鱼,主要分布于亚洲婆罗洲、苏门答腊、柬埔寨这些地区的淡水流域。费氏舌鳎的体表分布着豹一样的独特斑纹,它们的食谱几乎包含了身边所有的底栖性无脊椎动物,也因此较多数生活于淡水中的比目鱼更易饲养。费氏舌鳎属于中小型的舌鳎,成年舌鳎的体型一般在25cm左右,是当地比较常见的水产,也是水族缸里的躺平er

有关舌鳎的故事还有很多,底栖生活的舌鳎在水的底层看见的是怎样的世界?龙利细语,讲述着它自己的故事。

作者:余李卉
审核:罗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