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三部曲

文/王红莉
(一)
竹在冬末懵懵懂懂的蕴涵里,萌发着春天绿色的梦。雨后的春笋不再朦胧,不再忧豫,不再等待,破土而出,肆意拔节,一夜间步入勃发的季节。
看到青竹有一种很特别的亲切感,好像竹子也融入了女人的清丽、女人的柔婉、女人的温雅气质。看到那一竿竿的绿竹,就如同看到一群亭亭玉立的绿衣少女在向我频频招手。竹耿直、虚怀、节贞,不仅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而且能为你洗涤身心、澡除尘埃。
竹林摇天拂日,清幽静雅,微风徐徐,倩影婆娑。竹林曲径滴翠,绿韵袅袅,犹如童话世界。
竹子那翠衣飘然的风姿,竹子有节有骨宁折不弯的气质。竹子不卑不亢的绿色性格,让我肃然起敬!
在西双版纳的热带植物园里,有一片密密匝匝簇簇拥拥蓬蓬勃勃的竹海,在竹林里仰视,只能看到星星点点天光。林外热浪滚滚,林内清风爽爽,满身的汗悄然退去,旅途的疲劳无影无踪。一竿竿竹子,犹如身着绿色筒裙的傣家少女,窈窕婀娜,顾盼生姿。一阵风来,翠韵洒脱,犹如仙子微步惊鸿。
在梅、兰、竹、菊四君子中,我最喜欢竹子,喜欢竹的青节,喜欢竹的风姿,喜欢竹的翠雅。
每每看到或是想到竹子,内心就会翻腾起一股别样的、久违的、沁人心脾的感觉,一种任世间有干媚百态我独爱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唐,杜甫《咏竹》的感觉。
(二)
一场春雨后,竹笋争先恐后刺穿土层,顶翻岩石,拔节而出。春花开放,旁边几竿竹子摇曳,平添了几分雅韵。我终于读懂了古人诗中为什么是“竹外桃花三两枝”,而不是柳外或松外桃花三两枝的缘故。柳和松虽然也是绿色,但柳和松的气质与竹不同,与桃花搭配意象也不同,只有竹子的映衬,桃花才能显出温而不火、雅而不俗的涵韵。
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乃至在林林总总熟悉竹子的人们心里,竹子是清雅正直,隽永脱俗的化身,是出类拔萃,虚怀若谷的象征。清人郑板桥《咏竹诗》有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此诗寓意深刻,竹子精神全出,真经典也。
夏天,竹雨清新、竹风有声、竹雾有神,晴竹蓬勃、云竹昂扬、月竹朦昽。夏天竹子卓尔不群的风貌,赏之清心爽目,品之翠韵染魂。
秋天,百叶零落,竹叶舞霜,傲骨挺昂,枝叶青青,飘然多姿。虽无华贵伟岸,却也气度不凡。
冬天,竹子雪浸霜染,绿白相间,极富诗意。尽管大雪纷飞寒风呼啸,竹子泰然处之无所畏惧,不改本色。待太阳一出,抖擞一振,依是日边吐翠。
竹如同一位刚正不阿,虚心向上,节气凛然的雅士,始终保持着清正高洁、豁达大度、刚柔相济、潇洒豪放的生命本真。
我喜欢竹的颜色,喜欢竹的风姿,更喜欢竹的美德。
(三)
我愿取一支竹子做笛,吹出放羊娃的《信天游》情怀,吹出《盛世中华》的繁荣昌盛,吹出阿炳的《二泉映月)沉思,吹出《春江花月夜》的幽静。我愿取一管竹箫,吹出《平湖秋月》的曼妙,吹出《恋江南》的思念之情,吹出清风晚秋景致,吹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叙旧怀念。
我愿取一根竹系上中国红,随我踏遍青山。我愿在窗外栽小片竹林,让竹和梅为邻。让竹映书窗,梅彩横窗。以便扵我读书、写字、吟诗、梵香、绘画、弹琴时为我的书文诗画添一份潇洒、添一份情致、添一份雅韵、添一份傲骨。添一份情怀。
竹子常常激发文人墨客的灵感,光顾文人墨客的笔端,如唐代诗人杜甫有“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的生动描写;李贺有“今年水曲春沙上,笛管新篁拔玉青。”的赞叹;宋代诗人苏东坡有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的哲悟;清代书画家诗人郑板桥不但精于画竹,还为画题了不少诸如“
衙门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素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秀竹,秋风江上作渔竿”等经典诗句。古人将心志寓竹,借竹清丽秀逸虚心高节来抒发一腔情怀,以示清高,以彰雅兴。
竹有君子的风范和骨气,它洒脱自然、它质朴坚贞、它虚心节青、它蓬勃向上。
竹有极高的审美寓意,以竹为镜,高风亮节,是一竿做人的标尺。
竹不嫌贫爱富,不在乎是否有充足的阳光,无论在贫瘠荒凉的山沟、还是广袤平原;无论是房前屋后、还是塘边河岸,均拨节抽绿,郁郁葱葱。
竹秀姿潇洒,尽管风情万种,受到青睐,但从不哗众取宠,更不盛气凌人。虚心劲节,朴实无华,清淡高雅是它的品格。
竹子不畏风霜雪雨,耐得空谷寂寞,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只求有一滴水、一缕阳光,便引诗情韵翠微。
竹不图华丽,不求虚名的自然天性为世人所敬佩,所崇尚。
竹向世界展示了坚韧、挺拔和随遇而安的绿色蕴涵。
我爱竹,爱竹心中那一尘不染的绿色春天。曾吟:
七绝 .《竹》
翠叶扬天绿日辉,
高风亮节俗相违。
青云直上身心正,
莫论炎凉与是非。
竹子,我为你痴迷,为你倾倒。
观竹、赏竹、品竹、思竹、吟竹、画竹,并以竹修德是我一生不变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