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宇宙通鉴升级版》下部第三回第六节禹定山海

2022-03-24 10:20 作者:valler记忆封存  | 我要投稿

(本书为科幻小说,所有故事发生在其他平行宇宙,全部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切勿模仿!)

第六节 禹定山海

舜帝回到东非以后,打算再去其他大陆视察灾情,但是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他干脆把帝位禅让给了禹,然后就放心地出海巡视了。这次他横跨刚刚形成的地中海,在帕夫洛彼特里登陆,来到希腊地区视察。

帕夫洛彼特里,是一个位于大河边(河北岸)的港口城市。遗址考古发现这里有至少是公元前2800年黄帝时代的陶器,说明这个城市在三皇五帝时代就存在。在盘古大陆分裂前,地中海本来是一条河(由尼罗河注入)。公元前2297年左右,盘古大陆分裂使其扩张,形成了地中海。一千一百年后(公元前1197年左右),到了商朝武丁时期,帕夫洛彼特里成为了希腊最繁华的港口城市。公元前1193年,希腊军队乘战船从这里出发征讨特洛伊。由于特洛伊城池非常牢固、易守难攻,所以希腊和特洛伊对峙了长达10年之久,后来希腊智者献计,让士兵全部登上战船,制造出撤兵的假相,并故意在城边留下一具巨大的木马。特洛伊人高兴地把木马当作战利品抬进城去。当晚,正当特洛伊人沉湎于美酒和歌舞的时候,藏在木马腹内的20名希腊士兵杀出,打开城门,里应外合,特洛伊城立刻被攻陷。希腊军队得胜回来之后,熟知上古历史的智者发现帕夫洛彼特里有沉没的风险,于是希腊人遗弃了这座城市搬向他处。由于之前的大陆分裂并剧烈漂移使地质产生了松动,又经过上千年的海水的侵蚀,果然没过多久,帕夫洛彼特里就沉没到地中海里了,后人考古发现其遗址位于水面四米以下,考古学家认为就是由于地质构造运动使该城市沉入海中的。

(曾经有人曲解《山海经》,说《山海经》里的山并不是山,而是指城市这类人类聚集区,并且他说他把《山海经》中的山所对应的城市全在世界地图上找到了。他的理论无法解释沉在水下和埋在沙漠里的城市。比如中国东面海域也有沉没的城市,一些大湖里也有沉没的城市,还有埋在埃及沙漠里的古城。如果按他的说法,这些城市在尧舜禹的时代是存在的,也应该是《山海经》里的“山”,为什么《山海经》没有记载?科学家从卫星图像中发现在西班牙南部的海里也有古代遗址。西班牙位于欧洲南端,和非洲非常接近。西班牙南面沿海的海底,沿着海岸线散布着16个人类聚居区。科学家说:“这些海底城市延伸了100英里。当灾难来临的时候,巨大的洪水将整个城市冲垮。经过分析,我们可以肯定地确认,这些海底城市是用先进的施工方法建造的。我相信当时的文明很先进。”这进一步说明城市并不是《山海经》里的“山”,并且说明人类文明曾经很先进。)

话说舜帝在各个大陆视察慰问,直到有一天,公元前2233年某天,突然染病身亡(这在《竹书纪年》中记录为“舜野死”),随从把他的尸体带回“中土之国”安葬,而舜帝的元神早已回归月球,在“天”上为神,享受人间“香火”。从此以后,禹的时代就正式开始了。

《山海图》

公元前2233年,禹正式登基。

上古中国皇帝统治盘古大陆(全世界)的时代,盘古大陆分为四大部洲,每个大部洲统领两个小州,盘古大陆中心地区也是一小州,一共有九个小州,所以天下又称“九州”。而在更早的时候,天下是“十州”,因为大西洲那时候还没有沉没,也算一州。

盘古大陆分裂以后,很多陆地越漂越远,中央政权无法管理到了,虽然禹在名义上成为了统领盘古大陆的最高领袖,但实际上,他最多管得了天下的一半(约为盘古大陆的一半,也就是后来的亚洲、欧洲、非洲)。因此,禹废掉了四大部洲和九州的说法。

有一天,有地质专家向禹报告:“尼罗河入海口的赫拉克利翁城和东坎诺帕斯城有危险了!”

禹惊问:“怎么回事儿?”

地质专家:“由于洪水冲刷和海水侵蚀,这两座城市以后很有可能沉陷到海里去!”(后来这两座城市果然沉没了。这进一步说明《山海经》里的山就是山,而不是人类聚集区。)

禹心想:“看来这个世界变化不小啊。我得给后人留个交待,得用特殊的方法留下关键的线索,让有心人了解现在和之前的时代,让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传承。”于是,他命令大臣伯益整理关于盘古大陆的影音资料,这些资料就是盘古大陆地理、风土、人情宝藏等纪录片大合集,完成后取名叫《山海图》。伯益也是统治阶层,活了一百多岁,他的名字也是音译。

《山海图》相当于天下宝藏图!非常详细地介绍了当时地球上基本的山川、矿产、动植物等情况,详细到什么地方有什么资源,什么动物能吃,什么动物吃人,吃了什么动植物以后会有什么效果!由《山海图》转录的《山海经》相当于“上古地球说明书”。

《山海经》依照传统,以山为参照物,因为山就是最好的天然地标!没有特殊情况的话,千万年也不会变。所以,以山为地标相当科学!一座山,上面有什么,附近有什么,相隔多少里又是另一座山,让人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山海经》里从来没有提到大陆和大陆分隔很远的情况,讲的反而都是很紧凑的地理情况,经过几百里是一座什么山,经过几百里是一条什么河。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把上古时近似方形的整个盘古大陆的地理情况表达了出来。后人研究发现,《山海经》里的《山经》所讲的好像是想象出来的世界地理,描写的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大陆地。事实确实如此,《山经》讲的就是盘古大陆!

《山海经》中,以《中山经》和《西山经》的文明最为先进,这是因为最先进的沿海文明(包含了古印度文明的苏美尔文明)位于盘古大陆的中心地区和西部沿海地区。《山海经》中记录了沿海文明和岛屿文明的核战过程,记录了核战后沿海地区的苏美尔文明融入内陆文明的过程,记录了内陆文明的上下埃及之间的战争,一直记录到尧舜禹时代。《山海经》一共记录了一千年左右的历史,从约公元前3200年到约公元前2300年,从沿海文明后期一直记录到盘古大陆分裂前。

鼎是智能电视机

话说,整理完《山海图》以后,为了让大家快速地了解地球的情况,禹召集各地代理人(部落领导)都来观看一种特别的大电视机,这种电视机有四个屏幕,面向四个方向播放,人们可以围坐在一起,从不同方位观赏《山海图》。《山海图》可不是一般的图画,而是有字幕、有声音、有彩色图像的活灵活现的智能电视节目。

鼎就是可以语音控制的“智能电视机”,四周是屏幕,平时显示着操作方法(相当于背景或屏保)。当人们想了解什么时,“问鼎”就行了,它会马上显示图像并播放声音,甚至还可以在上方投影出全息影像!为了纪念定海神铁,更为了让后人们牢记这段“定天定地”的历史,这种智能电视机被命名为“定”,这是黄帝时代就有的东西。

黄帝时代时,最大的“智能电视机”一共有九个,后来被传作“九鼎”。这智能电视机不但可以利用太阳能供电,而且还可以利用热能充电。如果没电了,人们还可以像做饭一样,在下面点一把火,把热能转换为电能以维持它的运转。后人根据烟熏火燎的痕迹,误以为鼎是做饭用的器具。这些智能电视机到了夏朝坏掉了,商周的鼎是人们根据前人口述的样子伪造的,而且后来人们果然用鼎来做饭了。

资料:20世纪,一位人类考古学家威夏劳·勒加博士宣布:他在尼罗河畔的一座从未有人发掘的古墓中竟然发现一台完好无损的类似彩色电视机的仪器!这台仪器与当时人类的彩电有较大的区别,只有一条线路(单频段),只能接收一个电视台的节目(用无线的方式连接金字塔,通过金字塔访问月球数据库,金字塔好比是路由器)。它有四个屏幕,屏幕的四周都镀了黄金。它的机件是由目前最先进的钛合金制造的,质地极为坚固。现在该机已不能工作,虽然它已经历了4300年的岁月,但它的太阳能电池仍然可以作为动力源正常运作。

鼎作为智能电视机,可以随时连接遍布全球的能飞行的智能监控探头,让人们了解世界各地的情况禹只要说:“我要看某处就可以即时观看,“我要和某人视频会议”就可以开视频会议如此这般,通过鼎可以了解天下、理天下。要知道,自黄帝统一世界以后,为了管理人间,除了制定礼乐,圣星人还在人间布满了监控,看人们到底是否遵守可以看到,人人都在遵守,人人都不敢说谎,因为自己的一切,别人都可以看到。也可以这么认为,从黄帝时代起,就是统治者用来了解天下、管理天下的工具,也可以引申为一切监控手段。

作者批注:鼎就是统治者了解天下、管理天下的东西,后来被神话了。统治天下的统治者如果想了解天下、管理天下,必须要有鼎。并不是有了鼎就可以立马得天下成为统治者。鼎和传国玉玺的道理一样,孙坚有了传国玉玺以后也当不了皇帝,只能传给孙策,孙策又送给袁术,换来人马,用人马得江东。普通人得了传国玉玺也只能献出去,不然会有祸事,因为自己没有这么大的福报,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如果传说中的九鼎是青铜器,《山海图》是普通的地图,那么要表现出那么多的图,九鼎得做多大啊!而且青铜器也表现不出那么多色彩的图。所以,传说中的九鼎绝对不是青铜器是智能电视机《山海图》就是智能电视节目因此人们才可以一清二楚地知道里面各种动物发出的叫声是什么样的,毛皮是什么颜色的。人们口口相传《山海图》录于鼎上,得到了鼎就相当于得到了全天下的宝藏。后来人们争夺的重点不是鼎,而是鼎上记录的宝藏,鼎之所以成为国之重器,是因为上面的信息(数据)值钱!自从《山海经》从王室流传到民间以后,鼎就只剩下了象征性的意义,更何况那些鼎只是仿造品,并没有播放、监控和视频会议等功能,统治者无法通过假鼎来治理天下。所以有脑子的人好好想一想,鼎绝对不是做饭的东西,一个做饭的东西怎么可能成为国之重器?控制了做饭的东西就可以控制人吗?难道大家就等着吃大王锅里的那口饭?要知道当时生产力水平其实并不低,大家并不缺吃少喝,当时有很多东西是纯天然绿色健康食品,可以直接吃,并不需要煮熟。

《山海经》部分解密

《山海图》从最初的智能影像资料,慢慢地流传为图片、文字等形式。流传的过程就像后来综艺节目里面的游戏一样,第一个人看到一个成语(事物),然后描述给其他人,人传人,结果描述得越来越变味,当最后一个人听到以后,根本就不知道最初描述的到底是什么事物了。后人看不明白《山海经》就是这个道理。

作者批注:《山海图》一开始是可以用鼎来播放的视频内容,主要为全球宝藏资料图盘古大陆分裂以后,世界变了模样,鼎也陆续损坏,在鼎全部损坏前,大禹有意下令整理重要视频资料并让首领们记录在脑子里,后来又及时画出来,画成《山海图》可以结合口口相传的信息)进行解读。后来商朝东迁时,《山海图》转录为文字形态的《山海经》(上古地球说明书)并将《南山经》放在最前面,因为商朝管理全亚洲(即《南山经》范围)。《山海经》流落到民间以后,人们已经解读不了《山海经》了,也认识不到《山海经》的真正价值了。《山海经》其实是精神财富,它可以证明上古中国曾经统一全世界,而现在的中国是上古中国的正统传承。鼎是监控和管理全世界的象征,九鼎象征九州全天下全世界。解读出以上历史信息以后,就可以建立一个“上古中国曾经统一全世界”的理论,使上古中国的正统传承者——现代中国利用文化实现伟大复兴,再次统一并管理全世界,让全人类携手进入新纪元。这就是《创造宇宙说明书》所做的重要贡献

《山海经》中讲众帝之台在昆仑东北,昆仑是非洲,金字塔(众帝之台)就在非洲的东北地区。

《山海经》里的《山经》记录了盘古大陆上的500多座山和300多条江河。《南山经》被放在最前面,记录着南赡部洲(亚洲和欧洲,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山系,所以后人误以为《山海经》的四部《山经》讲的范围都是中国。其实《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和《中山经》讲的是其他大洲,《西山经》记录的是西牛贺洲,《北山经》记录的是北俱芦洲,《东山经》记录的是东胜神洲。《中山经》记录的范围是盘古大陆中心的须弥山及周围地区。《山经》用的是史前文明的方向(地磁没有翻转前的方向),后人补充的《大荒经》用的是后来的方向(现代方向)。

《南山经》为什么会被放在《山海经》的最前面?按照正常的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顺序,为什么不把《东山经》放在最前面?自古流传中国在世界中心,为什么不把《中山经》放最前面?《禹贡》是中国地理学的开篇之作,成书于战国时期,对中国地理学和地图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书中是以北为上的格局,先写北,上北下南,从北到南。同样整理成书于战国时的《山海经》为什么不先写《北山经》?《山海经》把《南山经》放在前面,必有蹊跷!

原来,《山海经》以南为上是源自于上古制图标准的传承。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考古人员分别在几座埃及金字塔下的古墓里发现了一些地图,雕刻在公元前4世纪的石棺外侧的地图是以南为上的,还有几幅绘制在莎草纸上的古埃及(上古中国)地图,也都是以南为上的。中国的河图和洛书也都是以南为上的。

作者批注:原版洛书是以南为上的。本书的插图洛书,为了和北半球版世界地图方向一致,这样可以更直观地讲解大陆的变化,调成了以北为上。

商朝统治着亚洲,周朝统治着中原,而《南山经》就是讲亚洲和中原的,把《南山经》放在最前面也更方便取阅。要知道,皇室图书馆还有很多其他的书,而且都是写在木片上的,每一部书都要占相当大的一块地方,存放和取用的时候,放在最前面的部分肯定是最方便拿的,商朝皇室和周朝皇室经常看的部分,就是《南山经》,看看自己的治下有什么宝贝和资源,看别的地方没有用,因为没法去搜刮。

作者批注:商朝统治全亚洲,其他地方管不了,因此只看《南山经》并将其堆放在《山海经》最前面,便于拿取、阅读。当时失传造纸术,《山海经》记录在厚重的木简上,堆放于宝库中。

这下就真相大白了,《山海经》讲的就是全世界,如果《山海经》的范围只是中原地区,那么绝对不会把《南山经》放在最前面,因为不会先从“南蛮”或“北夷”的地盘讲起。

后来的统治者翻开《山海经》,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南山经》,《南山经》最先讲的山脉是鹊山山脉。

原文:鹊山山脉之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

译:鹊山山脉位于现在的中南半岛的长山山脉(也叫安南山脉)。招摇山,位于印度洋之南,当时方向设定是上南下北,西海就是指盘古大陆西方的海,即后来的印度洋,并不是中国西面的海,中国西面是不存在海的。

原文: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

译:有一种草,后来人们把它叫做柠檬草,像韭菜和柳叶,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可开花,可以吃。没饭时,抓一把吃也可以充饥。

原文:有木焉,其状如榖(音谷)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

译:有种树木,树干有黑色的纹理并且会发光。树干为什么是黑色的?因为这个地区被发疯的亚特兰蒂斯人用核武器攻击过,所以树干变黑了。树干为什么会发光?因为受过核辐射后变异的动植物确实会发光。这个地方的动物在核爆后死的死、跑的跑,只剩没腿没脚的植物挺在那里。(后世的伊朗有一种在核辐射后变异的巨鼠,在黑夜里全身也会发出闪亮的荧光。伊朗政府曾派出数十名狙击手对付这些重达十斤的变异巨鼠。)而侥幸留存的一些树干树枝被核辐射后会带有磁性,可以指示南北方向,人们把它们佩戴在身上就不会迷路。

原文:有兽焉,其状如禺(读yù)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读shēng),食之善走。

译:有种动物叫狌狌,后来人们称之为白颊长臂猿,写书人以为其面部的白色区域都是它的耳朵。其体型细长,体毛为黑色,肩宽臀小没尾巴,直立时两手可触地。

原文:丽(读lí)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译:丽水,后来越南的一条河,向东流入中国南海。育沛就是蜜蜡石,可以清热解毒,调和内分泌,具有极强的辟邪功能。蜜蜡成因:地球上的树木受到外界强烈刺激,分泌了大量脂液落在地上,并随着地质层变动而深埋在地下,再经过三四万年以上的地层压力和热力的作用,这些脂液便石化为蜜蜡矿,然后在核大战时被爆了出来,顺河而下沉积下来。

以上为《山海经•南山经》开头部分的简单解密,其他的内容请以此类推,就不详述了,但是可以简单说一下:

《东山经》的主要范围在北美洲及非洲西北部,因此有美洲犰狳、美洲野猪,《东山经》把美国死亡大峡谷(死亡谷)称为太山。《南山经》的范围在亚欧两洲,因此有亚洲平胸龟。《中山经》的主要范围在东非、中非、北非一带,因此在《中山经》中,提到金字塔,是石头堆积起来的“山”,叫“积石山”,下面是方形的,上面是锐角。《中次九经》还提到非洲大耳狐。《西山经》的主要范围在印度、澳洲和南极洲等地,因此《西山经》有澳洲袋鼠,《西次三经》有印度洋飞鱼。《北山经》的主要范围在南美洲、南部非洲和南极洲等地,因此《北山经》有南美洲的狨(豹身人面兽),有非洲的四翼鸟,《北次山经》有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北山经》中记载的鮨[yì]魚,有着鱼的身子和狗的头,叫起来像婴儿的声音,其实就是南极海狮,又叫南极海狗。这些都可以说明《山海经》讲的是全世界地理,还可以说明史前方向和现代方向相反。

南极洲本来和非洲、澳洲相连,所以南极洲有企鹅,非洲的南非地区也有企鹅,澳洲西南的菲利普岛上也有企鹅,这些企鹅就是《山海经》中所讲的讙(huān)头国人,它们在陆地上会直立行走,长着翅膀,长着鸟的嘴,以捕鱼为生。

《山海经》把动物国度和人的部落混在一起,都称之为国。一大群同类的动物被称为一国,一大群人组成的部落也被称为一国。一些国家的人长着人的脑袋,动物的身体,那是上古时代崇尚自然的人们穿着各种动物的毛皮。还有一些国家的人有人的身体、动物的头,那是他们的头上戴着动物头形的装饰物。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经》中有一种动物叫“朏朏”(音fěi),朏是新月的意思,表示这种动物的眼睛像月亮一样会发生形状变化,瞳孔在早晨、中午、晚上的形状各不一样,早晨如枣核,中午成一线,晚上似满月。这是什么动物呢?猫!《中山经》所讲的地区包括东非地区,后来该地区的人认为月亮女神的化身就是猫。在盘古大陆分裂之后,人类才开始救助和饲养猫,由于时间太短,所以猫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驯化。甚至可以这么说,不是人在驯化猫,而是猫在驯化人。埃及有很多猫神的雕像。后来,猫从东非传到了波斯(伊朗),又传到中国,直到西汉时期中原地区才有了猫,才将其命名为猫。所以在战国时期成书的《山海经》里没有“猫”这个字,但是有猫这个动物,称之为“朏朏”。

《山海经》中,有些异兽只在特定的地方有,比如九尾狐,记载于《南山经》,说明其活动范围在亚洲。中国有九尾狐附体为“妲己”的传说,日本也有九尾狐附体为“玉藻前”的传说。九尾狐等异兽是神(圣星人)最初造出来的试验品,神赋予了它们很多能力,它们和神的关系也比较亲近,会听从神的差遣。

《山海经》中,还有些奇怪的物种,是后人看着图来描述和形容出来的,比如有些动物是受到了人类史前核战的辐射污染而产生的,有些动物是圣星人的试验品,还有些动物是中原人没见过的存在于其他地区的动物,由中原人根据记载加上想象重新描述了出来。比如大象灭绝了,但是野猪或猪还存在,后人描述大象的时候,会说这是一种长鼻巨型野猪,或者长鼻獠牙巨猪。

《山海经》讲有的山里全是黄金,有的山里全是白银,还有的山里全是水银,这些全是史前露天矿山。盘古大陆分裂后,地貌改变了,再加上圣星人和人类的开采,它们就渐渐地消失了。

《山海经》讲人可以做到以步行五百里到一千里。他们一路上看到虎豹犀象并没有害怕,但是却害怕某些食人兽(这部署在一定地理范围的防御机器人)。《西山经》里有很多异物,是盘古大陆内陆文明没见过的,火星人传授给苏美尔人的先进科技的造物。人们有能力翻山越岭过沙漠,却遇到有的山不能上,那些山不是山,而是外星人的飞船或基地,需要保密。

《山海经》中,有的故事得用史前文明的方向理解,有的故事得用后来的方向(现代方向)理解,这个得灵活应对。《五藏山经》(《东山经》《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中山经》)在夏朝时成书,讲的是整个盘古大陆,是最原汁原味的,方向基本是上古时沿用的史前方向,和后来的方向(现代方向)相反。《海外经》在商朝时成书,《海内经》在周朝时成书,《大荒经》在秦汉时成书,这三部都以后人的加工创作为主,方向基本是后来的方向,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导致后人误以为《五藏山经》全部局限于中原地区。后人用自己的认知去理解上古神话,用后来的方向去讲之前的故事,这需要有心人仔细分辨。

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正统传承

《山海经》刚成书时,里面是没有关于月亮的记载的。因为在盘古大陆分裂前,月球是“天”,天帝就是月球中的神级外星人精神领袖。盘古大陆上的神话时代就像一座高科技宝库,宝库中的最大宝藏就是神级文明(外星文明)的高科技,而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就是《山海经》,要想找到宝库大门上的秘密锁孔,就需要正确地解读《山海经》。当人类把《山海经》等上古资料整理明白了,就可以悟出更多“神的能力”,神(神级外星人)就会出现,引领人类进入真正的神话时代(星际时代)!

在发生大陆剧烈漂移这种大灾难时,只有皇室这种上层集团才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保管各种资料,底层老百姓能活命就不错了,根本顾不上其他的。所以在此之后,《山海》等重要资料一直由夏王室保存,后来各种重要资料随商王室迁到了中原地区。

《山海经》商、周代代传承的皇家专属书籍。这些书在周朝时从王室档案馆中流出,进入了民间,就是缘于“姬朝奔楚”事件。姬朝是周景王的儿子之一,因争夺王位失败而逃到了楚国,他在临走时带走了大量的周皇室图书档案典籍。要知道,那时候的中原还没有发明纸啊,书都是用很笨重的甲骨、木牍和竹简等做成的。姬朝为什么不带走金银财宝,却不嫌麻烦地带走这些笨重的书呢?因为书里的内容比金银更重要、更宝贵!尤其是《山海经》,这是正统身份的象征,只有正统的皇室才有资格、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管这些资料。

所有的上古资料都在讲那个天文和地理发生巨大变化之前的时代,许多动物和植物都是各地特有的物种,陆地分散开了几千年,后人根本就无法了解那些陆地的情况,只能从上古资料的记载中寻找线索。

总之,由《山海图》转录而成的《山海经》所记录的就是人类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时代。但是,只看那一段历史,而不知道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是不行的。人类研究《山海经》,不能管中窥豹、盲人摸象,不能只局限在那一个时空节点上进行研究,而应该参考《创造宇宙说明书》里的系统讲解,纵览全局才行。

需要注意的是,中原地区保存下来的《山海经》《易经》等记录史前文明的书,曾经都是口口相传的精华,言简意赅,里面有很多是音译!音译?对!就是音译(本书里的音译是指把读音译成文字,并不是说把外文译成中文)!当时的人能听得懂,但之前时代的人和之后时代的人都听不懂。文化断代就是这么来的。另外,还有标点的问题,古人写文章一般没有标点,会让后人对古籍的意义产生曲解(中国在宋代才发明了逗号和句号,而其他的标点符号是到了民国时期才在西方的标点符号的基础上制定的)。最开始写的人知道怎么读,可后来看的人却不知道怎么读了。比如,《易经》中的同一个字会有多种读音和多种意思,而且还有通假字(音译),究竟怎样读,取哪一种意,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再比如,“盘古开,天辟地”就应该这样读和写,其中“盘古开”是一个地质事件,“天辟地”是一个天文事件,读成“盘古/开天辟地”则成为一个神话事件。因为史前文明经历过全球统一的时代,所以盘古(Pangaea)是全球通用且读音相同,意思是整个陆地、全世界。

作者批注:基础的字词在东方和西方的意思及读音都很类似。比如,汉语的“路”用英语说是“route”或“road”,石头是“stone”,俺是“I”,耳是“ear”,屎是“shit”,油是“oil”,视是“see”,弯是“wind”,拽是“drag”,飞是“fly ”,温是“warm”,还有妈妈、爸爸都有“啊”的音,在一些地区,爸读作“大”,也有“啊”的音。

盘古大陆分裂这个重大事件在中国少数民族(彝族)中一直流传着,可是在传承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原本的含义,“盘古开,天辟地”变成了“盘古,开天辟地”。如果只研究“地”而不研究“天”,就无法真正领悟《山海经》。《易经》和《黄帝内经》还有中医也是如此,白纸黑字在那里写着,但是后人很难真正领悟、参透。比如,弄懂中医也必须有跨界的能力,要上通天文(天体运行造成气候变化对人的影响)、下知地理(各地水土对人的影响)、中晓人事(人的精神方面受到的影响),就算参悟了,传承也是个极大的问题,因为不少人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父,所以不教;有的人虽然教了,但难免被传授给了心术不正的人;还有的被垄断了,只传承给自家人,成为了独门秘技,很容易失传。一般情况下,在传承上古高科技、高端知识的时候,首先要严格细致地审查接班人的品行,这样一来,传承之路就更加艰难了。

作者批注:有心人可以发现“传承”这个词在《创造宇宙说明书》中有很高的出现频率,“正统传承论”是《创造宇宙说明书》的重点理论之一!在电影《超体》里讲,作为一个生命,要么永生、要么繁衍(传承)。动物或动物一样的人是繁衍,真正的人要高于动物,繁衍是为了传承。如果能做到永生,那么就不需要再繁衍(传承)了。如果做不到永生,那么就得繁衍(传承)。如果繁衍(传承)不下去,干什么都是白干。对于现代人来讲,繁衍比较简单,传承却难做到,更谈不上做好。因为“传承”也算一个神级黑科技!在神的维度,时间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传承”就是让普通人不被时间束缚的黑科技!大部分普通人做不到传承或做不好传承,每一代都在不同的领域白手起家、重新试错、浪费资源、浪费生命,有的错会导致一生都翻不了身,就算偶尔像暴发户一样成功了,如果传承不下去,最后烟消云散了,那也不叫直正的成功。因为看一件事是不是真的成功,要跨越时间维度去看。任何一件伟大事业的成功,都不是靠一代人就能做到的。

《山海图》最初出现在神权时代,在当时的意义就是全球宝藏图,因为当时是全球一体化,只要有条件,正统的统治者随时可以派人去开采宝藏。但是后来,人类社会分成了各个国家,去别的国家开采宝藏已经不可能了,人家怎么可能让你白拿!而现在,就算知道《山海经》里讲的什么山在哪儿也没有用了,因为科技发达了,人们已经把能够开采的宝藏都开采得差不多了,全球的动植物也了解得差不多了,比如说吃什么野生动植物会有什么效果,就算知道了也没有用,因为能饲养的全被饲养了,如果不能饲养的话,也许马上就会被吃得绝种了。现在《山海经》的意义就是让人们从中探索历史,让人们明白《山海经》所描述的是真实的,神话曾经真实地发生过,神(神级外星人)是真实存在的!在神级外星人的支持下,上古中国的皇帝是统治全世界的幕后大老板!现在的中国是正统,因此传承了《山海经》!

作者批注:虽然神话在人世间口口相传时有了水分,但也只是所含水分的大小程度不同而已,并不影响这些神话中暗藏的真相的真实性。

《山海经》里的天文、地理、人文、社会等涉及到史前文明和外星文明,当前的主流科学和主流历史解释不了那些神奇的事物在主流学说的引导下,人们的认知水平很难理解“上古中国皇帝统治全世界,夏朝统治亚欧非三大洲,商朝统治亚洲”这类非主流的学说。为了避免暴露他们的无知,当看到有人试图解释时,他们就围攻、诋毁、谩骂、扼杀。他们总能获胜,因为他们人数众多,而懂得真理的圣贤却很少。所以圣贤必须抱团,不然也会被污染成为认知的人!认知的人,把历史当成神话和传说;认知的人,可以用神话还原历史。去除神话的水分,历史真相就会浮现。神话就像历史的化石,去掉它的外壳,真实的历史就会出现!《山海经》诚不欺我,确实是真实的历史!人类完全可以从《山海经》中找到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根源!

作者批注:本书尽量用现有知识体系里的词进行通俗易懂地讲解,大家就好理解。同理,外星人和古人说电脑、手机、火箭,他们不懂,就是因为他们的知识体系里没有这些东西、这些词,因此如果要把外星人有关的东西给古人讲,只能编成神话。

神话时代就是高科技时代,21世纪离神话时代已经不远了,人类会在22世纪升级成圣进入大同世界,然后再升级成神进入神话时代(星际时代)。也许在物质层面,21世纪初的人已经可以想象出神话时代的外在,但是在精神层面,由于人们的认知水平太低,并不知道如何提升内在才能与神话时代相匹配。不过不要紧,看完《创造宇宙说明书》,就可以明白过去和未来的“神话”、就可以和神话时代(星际时代)完美匹配!

了解过去就可以洞悉未来,对接未来就可以引领现在!


《宇宙通鉴升级版》下部第三回第六节禹定山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