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逻辑判断-最强程度」解题思路:「4层程度」法与「苹果理论」

2018-12-11 07:21 作者:最后的遥远  | 我要投稿

全文字数|8.0千
阅读时间|24分钟
图片来源|网络

1.「最强程度」题的本质是「程度」

2.「4层程度」法与通用解题思路

3.「苹果理论」

4.「列明结论」和「无视诱导」的重要性

5. 用模板题学***********理论」

一、「最强程度」题的本质是「程度」

想要掌握一类题的解题思路,首先要了解的就是它的本质,而「最强程度」题的本质就蕴含在它的命名中。

「最强程度题」是本公众号对这种题型的命名。在各种公考机构中,此类题有时被称为「论证题」,有时则称为「增强削弱题」。

其实,不同命名没有优劣之分,但是通过命名让考生最直观地感受到题型的特点是非常有意义的。正如「最强程度」4个字所表示的那样,此类题型非常简单,只有一种问法: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削弱题干的结论?

有时候支持/削弱会换成「增强/赞成、反驳/质疑」等词,题干的结论会换成「专家的观点」、「科学家的猜想」等词,其本质都是相同的。

从此类题目唯一的问法可以看出它们都在强调一个概念:最强。

所谓最强,就是去掉「最强」二字,原文中可能有不止一个正确选项,而考生要做的就是在这些选项中选出「最能」支持/削弱的选项,这才是此类题的本质。

诸如「拆桥削弱」、「因果倒置」、「搭桥加强」、「解释论点」等削弱加强角度是成立的,这几个词把长观点也浓缩的很好记忆,但问题是这种强调削弱增强角度的分类,并不适合「最强程度」题。

有的培训机构在解析中认为,「拆桥削弱」属于拆散论据和论点之间的有效联系,其削弱力度低于「因果倒置」,高于「他因削弱」,这种说法是有待商榷的。「拆桥」的力度有很多,拆掉桥面几块石材是「拆桥」,把四车道的桥拆的还剩自行车道也是「拆桥」,直接把桥拆的片瓦无存也是「拆桥」,这三种「拆」,其程度能是一样的吗?

按照程度来分,拆几块石材的可被视作第3.5层,只有自行车道的为第2层,片瓦无存就是第1层了,而被公考机构认为的介于所谓「因果倒置」和「他因削弱」之间的「拆桥削弱」只属于一种情况,那就是拆的「还剩自行车道」。同理,该语境下的「因果倒置」肯定在第1层,而「他因削弱」则在第3层,这种分法显然是无意义的。

希望各位小伙伴们能够通过上述例子理解「最强程度」题的关键,不要再盲目套用那些公式了。以下是例题解析:

当我们做「最强程度」题时会发现,如果去掉「最」字,此类题往往会有多个正确答案。这就是「最强程度」的特色:从「正确答案」中选出「程度最强」的选项。

「最强程度」题的核心是概括题干,总结出结论和论据,然后再去分析4个选项若为真,对题干结论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这,就是要强调的「最强程度」题通用解题思路,即「4层程度」法。

二、「4层程度」法与通用解题思路

「4层程度」法是「最强程度」题的最直观、简洁的解题思路,紧密贴合了此类题型对「程度」的考察。

「4层程度」法:根据选项的程度,将其分为4层程度,即:
第4层「无关或相反」
第3层「微弱增强/削弱」
第2层「明确增强/削弱」
第1层「结论成立/否定结论」

其中第4层一定错误,第1层一定正确。第3层和第2层的选项不一定正确,要通过和其他选项的层级对比得出结论。

另外,部分选项的程度可能介于某两层之间,可被视为「x.5层」,例如第3.5层、第1.5层。

具体情况如下:

第4层:相反或无关→必然错误

问法为「最能削弱」时:此类选项和题目无关,或者增强了原文结论。
问法为「最能增强」时:此类选项和题目无关,或者削弱了原文结论。

此类选项可以直接排除。

第3层:微弱削弱/支持→大概率错误

问法为「最能削弱」时:此类选项从削弱角度和选项有较弱的、较为间接的关系,不确定能否削弱结论,或者削弱力度很小。

问法为「最能增强」时:此类选项从增强角度和选项有较弱的、较为间接的关系,不确定能否增强结论,或者增强力度很小。

此类选项一般不是正确答案,但不要急于排除。如果其他选项都是「相反或无关」程度的话,此类选项也可能是正确答案。

第2层:明确削弱/增强→大概率正确

问法为「最能削弱」时:此类选项明确削弱了原文结论(无论从什么角度削弱,不用去纠结属于「他因削弱」、「拆桥削弱」还是「因果倒置」)。

问法为「最能增强」时:此类选项明确增强了原文结论(无论从什么角度增强,不用去纠结属于「反面论述」、「搭桥增强」还是「强化论点」)。

注意:引用这些“公式”不代表赞成其方法,仅仅为了方便大家理解。

此类选项程度较强,是正确答案的可能性较高。

第1层:否定结论/结论成立→必定正确

如题,即选项若为真代表着原文结论被否定/结论成立。

此类选项如果出现,一定是正确答案。

「最强程度」题的正确选项,一般位于「4层程度」中的第3、4层;3个干扰选项,一般会位于「4层程度」中的、第1、2层。

从历年公考的「最强程度」难题(正确率≤60%的题)来看,没有分辨清楚选项的层数是做错的最关键因素。

相对来说,「相反」和「否定结论/ 结论成立」较容易分辨,而「无关」、「微弱相关」和「明确削弱/增强」相对来说较难区分一些。

有时候某个选项可能属于第1层,但归在第2层也说的过去;有时候某个选项可以放在第4层的范畴中,同时也可以被视作第3层。如果实在不确定的话,可以将两者分别视为1.5层、3.5层,但是一般不会有选项属于第2.5层。

可以说,做对题目的关键在于分辨疑似正确的选项究竟属于第3层,还是第2层。也就是说:
第2层「微弱相关」(有时候也包括第一层的「无关」)和第3层「明确削弱/增强」,是「最强程度」题的分水岭。

「最强程度」题通用解题思路共分为三步:

第一步:列出题干的结论、论据并简化
第二步:列出4个选项并简化
第三步:将4个选项按照「4种程度」法进行分层并比较,符合题干问法要求的「最强程度」即为正确答案

注意:有的题目没有论据,无需列出。

三、「苹果理论」

「苹果理论」相当于一个有效的辅助工具,在开始备考复习时和遇到难题时可以帮助自己解题。如果对「4层程度」法已经掌握的足够熟练,那么可以尝试离开这个「工具」,加快解题思路。

「苹果理论」:将题干结论、论据和选项简化为苹果之间的关系(或其他简单的关系),从而帮助解题。

以「黄苹果的重量」的「无关项」为例:

想要对黄苹果的平均重量得出结论,则黄苹果占苹果总数的比例、苹果的特点、苹果的平均重量、红苹果的平均重量、苹果中一部分苹果的平均重量这些条件单独拿出来,均对结论都没有任何影响。

当不确定某个选项程度有多强时,使用「苹果理论」(每个选项就相当于一个单独拿出来的条件)就能派上用场了。下文将会详细讲述「苹果理论」的应用。

「苹果理论」的核心是简化条件。当题干描述过于复杂,或者带有科研、法律、心理学、经济学、新闻学等专业术语时,通过「苹果理论」可以将陌生的条件简化为熟悉的知识,从而认清选项和结论、论据的关系。

由于「最强程度」题的干扰项往往带有各种诱导性的描述,因此在做题时一定要明确选项讲述的内容和题干结论是否有关,不要被语言陷阱给坑了。

当不确定某个选项是否和结论有关时,使用「苹果理论」(每个选项就相当于「苹果」 一个单独拿出来的条件),能够很清晰地辨别干扰项和干扰点,从而保证做题的效率和准确率。

四、「列明结论」和「无视诱导」的重要性

针对部分考生审题不仔细、理解不透彻的弱点,出题者精心在「最强程度」题中设置了文字陷阱,而我们就要以「列明结论」和「无视诱导」去应对。

列明结论:在列出题干的结论、论据时,必须清晰列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内部关系。
无视诱导:在分析选项属于「4层程度」的哪一层时,无视选项中从各种各样带有诱导关系的词语,只分析它的题干的联系。

现在公考的出题水平越来越高,隐藏在文字之中的小陷阱也越来越多。「在选项中掺入和结论、论据似是而非的词语」和「在选项中添加带有诱导性的词语」是近年来设置干扰项的热门思路。

「列明结论」与「无视诱导」的解题时的应用非常广泛,各位小伙伴可通过学习公考中的真题,尤其是难题,来体会两者的重要性。

五、用模板题学***********理论」

下面是一道省略一切无关叙述的、最简明的模版题。在正式练习之前,希望这道题能帮助大家理解「最强程度」题的本质,并从中学************理论」的应用。

1.「最能增强」模板题解析

【原创模板题】科学家在考察某古文明,发现该一种特殊的运算符号「¥」。经过研究,科学家认为关于¥的计算公式为「a¥b=a+b+1」。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增强上述结论?
(A1)该文明还使用正常的加法和一种被称之为「$」的运算方式,其中「a$b=a+b-1」。
(A2)出土文物显示所有带¥的计算都由正整数组成,且运算式a¥b=c中,a、b、c均为正整数。
(A3)有证据显示,该文明的一个部落后来迁徙到另一地区,而迁徙后的部落依然在使用「¥」这种计算方法。
(B1)在该文明铸造的青铜器上发现了「1¥1=3」的铭文。
(B2)研究发现,所有关于「a¥b=c」的计算,均存在c>a+b的关系,且三者明显不存在相乘、相除等其他运算方式。
(B3)该文明在祭祀中有「再添一个」的习俗,即将所有祭祀品准备完毕之后,再向其中添加一个物品,而「¥」这个运算符号集中出现在祭祀用品中。
(C1)有证据显示,甲文明是该文明的一个部落后来迁徙到另一地区而发展出来的,且甲文明使用「a¥b=a+b+1」的计算方式。
(C2)在该文明铸造的青铜器上发现了4行整齐的铭文,铭文样式为「1¥1=3」、「1¥2=4」、「2¥2=5」、「2¥3=6」。
(C3)在该文明出土的用来祭祀的青铜器中,发现了「3个鸡蛋符号¥3个鸡蛋符号→7个鸡蛋符号」的铭文,其中1个鸡蛋符号被标记的很大。研究发现,该文明在祭祀中有「再添一个」的习俗,即将所有祭祀品准备完毕之后,再向其中添加一个物品。
(D)通过详尽分析史书和出土文物,确定该古文明对「¥」曾作出定义:两个数通过¥运算所得的结果,等于两者之和再加1。

相信本题对于各位小伙伴来说已经没有任何难度了。

A1/2/3属于「4层程度」的第4层中的「无关」项,一定错误;
B1/2/3属于「4层程度」的第3层「微弱支持」,一般不是正确答案。除非只有AB两种情况;
C1/2/3属于「4层程度」的第2层「明确支持」,很可能是正确答案,除非和D一起出现;
D属于「4层程度」的第1层「结论成立」,如果出现就一定正确。

本题没有论据,以下是对各类选项的详细分析。

第4层「无关」选项分析

由于「相反」这一层很好识别,因此本题就不添加此类选项了,重点讲述一下「无关」。

「无关」类的选项往往会添加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诱导考生向增强/削弱结论的角度去思考。

A1中的正常加法和「a$b=a+b-1」的计算方式若为真,对原结论没有任何影响,因为A1描述的事物和「a¥b=a+b+1」没有任何关系。

同样的,A2中「a¥b=c中,a、b、c均为正整数」也不涉及abc之间的计算,「a¥b=a+b+1」和这个式子是否由正整数构成不存在任何逻辑关系。

A3说的是还在使用「¥」这种计算方法,而这种方法是怎么计算的并没有提到,因此同样和题干结论无关。

第3层「微弱支持」选项分析

「微弱支持」类的选项在增强角度和题干结论有一定的联系,但这种联系是较弱、较为间接的,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两者一定相关。

B1中,「1¥1=3」的铭文可能是它的计算方式,但只有一个孤立证据,无法证明「a¥b=a+b+1」,可能有「a¥b=a×b+2」、「a¥b=a×(b+2)」等多种方式。

B2只能证明c>a+b且该运算和加法有关,无法充分证明「a¥b=a+b+1」,还可能是「a¥b=a+b+其他数」的关系。

B3中两者是孤立的,只能证明该文明有「再添一个」的祭祀习俗和「¥」在祭祀用品中出现并用来计算,两者是否通过「a¥b=a+b+1」的方式来确立关系无法得知。

第2层「明确支持」选项分析

「明确支持」类的选项和原文结论有明确的联系,可以给予较强的支持,但该选项不能保证原文结论100%成立。

由C1可知,甲文明的计算方式很可能传承自该文明,但也不能完全排除「a¥b=a+b+1」的计算方式来自其他文明的影响的可能,因此属于第2层。

C1可以和A3进行对比学习。

C2中,4行整齐的符合「a¥b=a+b+1」的铭文非常强地支持了原文结论,可以说属于第1.5层。如果本题同时出现了C1和C2,那么C2的支持力度较强,但公考真题中一般不会出现同一层级的干扰项。

C2之所以不属于第1层,是因为原文没有给出该青铜器的性质,不排除「某个土豪有钱有时间,自己发明了上述计算方式,但这种方式并不通用于这个文明的可能」。

C2可以和B1进行对比学习。

C3明确涉及「祭祀」以及研究发现的「再添一个」习俗,权威性高于C2,但并不能100%确定「3个鸡蛋符号¥3个鸡蛋符号→7个鸡蛋符号」能和该风俗联系起来,且C3也是孤证,和公式联系力度低于C2。总体来说,C3的支持力度和C2类似。

C3可以和B3进行对比学习。

第1层「结论成立」选项分析

D若为真,则原文结论直接成立。

从某种角度说,第1层「结论成立」的选项和原文说的是同一件事,其支持力度碾压第2、3、4层所有选项加在一起之和。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只要能理解选项所表达的「程度」,此类「最强程度」题实际上是不难做出来的。

像「相反」、「结论成立/否定结论」都是很容易看出来的,而确认疑问选项属于「无关、微弱支持/削弱」还是「明确支持/削弱」,即:

选项在「分水岭」的哪一边,是解题的最关键因素。

2.「最能削弱」模板题解析

「最能削弱」题同样可以通过模板进行分析学习:

科学家在考察某古文明,发现该一种特殊的运算符号「¥」,并在该文明铸造的青铜器上发现了「1¥1=3」的铭文。科学家据此认为,认为该古文明关于¥的计算公式为「a¥b=a+b+1」。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结论?

各位小伙伴们可以自己思考第4、3、2、1层分别可以怎样设置。

对于「最能削弱」类的问法,出题者一般会给出题干结论的依据,然后说「科学家/研究者/专家据此认为……」,方便考生寻找削弱的点。

而对于「最能增强」类的问题,出题者不一定会给出论据,因为「增强」是对原文结论补充依据,而「削弱」是寻找能否定原文结论的新依据,因此两者有所区别。

例如2017年国考有一道题说的是「有科学家认为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是能引起脑部感染的微生物,如HSV-1病毒」,问法是「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该管的」,这就属于「不提供任何论据」的「最能增强」题。

第4层「无关」选项设置

「最能削弱」和「最能增强」类题目的第4层「无关」项设置是类似的,当然从语言表达上更倾向于「削弱」角度的诱导,如:

(1)相比起「¥」这种运算方式,该文明更喜欢使用正常的加法和一种被称之为「$」的运算方式,其中「a$b=a+b-1」。
(2)出土文物显示所有带¥的运算式a¥b=c中,a、b、c只能为正整数。
(3)有证据显示,该文明的一个部落后来迁徙到另一地区,而迁徙后的部落不再使用「¥」这种计算方法。

这几个选项都是根据「最能增强」的无关项修改的,当然也可以针对「青铜器」来做文章,例如:

(4)在该文明铸造的铁器上,从未发现任何带有「¥」的铭文。
(5)有充分证据显示,该文明铸造的青铜器只被用于祭祀中
(6)在该文明铸造的青铜器留存于世的非常少见。

上述6条描述都完全无法对原文结论起到任何削弱作用,因为不涉及「a¥b=a+b+1」这个计算的核心。

第3层「微弱削弱」选项设置

「微弱削弱」类的选项设置和「微弱支持」的逻辑相同,在削弱角度和题干结论有一定的联系,但这种联系是较弱、较为间接的,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两者一定相关,如:

(1)史料和考古研究发现,该文明的青铜器主要由私人铸造

有可能「¥」是私人自创的计算方式,没有流行开,但不能确定其联系。

(2)该文明在生活、商业、祭祀等各个层面均没有「再添一个」的风俗或传统,这种计算缺乏实际意义

这种运算对于该文明没有实际价值,并不意味着这种运算不存在,如同当今数学界的先进成果可能几十年都无法运用在实际生活中。

(3)有证据显示,甲文明是该文明的一个部落后来迁徙到另一地区而发展出来的,且甲文明完全不使用「¥」这种计算符号,更没有 「a¥b=a+b+1」的计算方式。

说明该文明支流的甲文明不存在 「a¥b=a+b+1」这种计算方式,有可能是该文明本来就没有「¥」计算,也可能本来有这种计算方式,但由于战乱、迁徙等原因失传。

(4)1700年该古文明还存在,但西班牙殖民者发现此时该文明并没有任何关于「¥」的计算方式。

说明1700年已不存在「¥」,但不能确定,原因同(3).

第2层「明确削弱」选项设置

「明确削弱」类的选项对原文结论在否定角度有明确的联系,可以给予较强的削弱,但不能100%保证原文结论不成立,如:

(1)该文物为孤证,迄今再也没有任何出土文物或史料研究显示该文明曾经使用过「¥」这种计算方式,甚至没有见到「¥」这种符号 。

说明这件青铜器所涉及的式子没有任何其他方式所佐证,当然也有可能是该文明关于「¥」计算只有这么一件文物流传于世。

(2)在该文明铸造的另一件青铜器上发现了4行整齐的铭文,铭文样式为「1¥1=3」、「2¥1=6」、「2¥2=8」、「2¥3=10」。

这个描述否定力度非常强,说明「¥」的计算公式很可能是「a¥b=a×(b+2)」,可视作第1.5层的否定。

(3)该文明的青铜器都是给幼童的玩具,青铜器上面的铭文是铸造者根据幼童的要求所加上的。

说明「1¥1=3」是幼童要求这样做的,很可能不是这个文明通用的计算公式,但也没有完全排除。

第1层「否定结论」选项设置

相对于「支持结论」,否定结论的设置就丰富的多了。

可以说「该青铜器为伪造」、「该青铜器是3个残片之一,这些残片完整拼在一起的公式为31¥1=32」 ;也可以说「¥这个符号是某土豪的小儿子造出来玩的,该古文明根本不用」;还可以说「通过详尽分析史书和出土文物,确定该古文明中曾使用a¥b=a×(b+2)的计算公式」,这些都是对原文结论的否定。

无论题干怎么出,问法怎么变(例如2018年联考出现了「以下哪项如果为真,不能支持上述理论」的新问法 ),确定选项和原文的关系都是最重要的。

3.「苹果理论」的应用

需要强调,「苹果理论」只是个工具,解析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理解选项的「程度」,熟悉了此类问题后就可以不再借助该工具,自然做出即可。

增强类题目的应用题干:科学家在考察某古文明,发现该一种特殊的运算符号「¥」。经过研究,科学家认为关于¥的计算公式为「a¥b=a+b+1」。
「最能增强」题的「无关」选项分析
①该文明还使用正常的加法和一种被称之为「$」的运算方式,其中「a$b=a+b-1」。

相当于结论为「今年黄苹果平均重量比红苹果重」 ,而选项说的是「前年黄苹果平均重量比红苹果轻,去年黄苹果平均重量和红苹果一样」。如果不给出苹果重量变化的详细趋势,那么选项的描述和结论毫无关系。

②出土文物显示所有带¥的计算都由正整数组成,且运算式a¥b=c中,a、b、c均为正整数。

相当于结论为「黄苹果平均重量比红苹果重」 ,而选项说的是「关于不同颜色苹果的平均重量样本很大,测试程序很科学,数据非常权威」。但是数据即使再权威,如果不讨论黄苹果平均重量本身,该选项的描述也是和结论无关的。

③有证据显示,该文明的一个部落后来迁徙到另一地区,而迁徙后的部落依然在使用「¥」这种计算方法。

相当于结论为「黄苹果平均重量比红苹果重」 ,而选项说的是「黄苹果的一个分支——金黄色苹果,其平均重量比所有苹果的平均重量要重」。显然这种描述未涉及红苹果的重量,和结论无关。

「最能增强」题的「弱支持」选项分析

①在该文明铸造的青铜器上发现了「1¥1=3」的铭文。

相当于结论为「中国今年的黄苹果平均重量比红苹果重」 ,而选项说的是「中国今年某个县的黄苹果重量比红苹果高1%」,影响力度较小。

②研究发现,所有关于「a¥b=c」的计算,均存在c>a+b的关系,且三者明显不存在相乘、相除等其他运算方式。

相当于结论为「中国今年的黄苹果平均重量比红苹果重」 ,而选项说的是「根据往年趋势推断,今年中国黄苹果平均重量比红苹果重的可能性较大」,概括了趋势,但趋势不一定准确。

③该文明在祭祀中有「再添一个」的习俗,即将所有祭祀品准备完毕之后,再向其中添加一个物品,而「¥」这个运算符号集中出现在祭祀用品中。

相当于结论为「中国今年的黄苹果平均重量比红苹果重」 ,而选项说的是「如果甲害虫不泛滥成灾,那么黄苹果的重量一般比红苹果重,而今年中国苹果产区的甲害虫未泛滥成灾」,附加了一个可能帮助结论成立的条件,但这个条件没有决定性的影响力,支持力度较弱。削弱类题目的应用题干:科学家在考察某古文明,发现该一种特殊的运算符号「¥」,并在该文明铸造的青铜器上发现了「1¥1=3」的铭文。科学家据此认为,认为该古文明关于¥的计算公式为「a¥b=a+b+1」。

「最能削弱」题的「无关」选项分析

①相比起「¥」这种运算方式,该文明更喜欢使用正常的加法和一种被称之为「$」的运算方式,其中「a$b=a+b-1」。

②出土文物显示所有带¥的运算式a¥b=c中,a、b、c只能为正整数。

③有证据显示,该文明的一个部落后来迁徙到另一地区,而迁徙后的部落不再使用「¥」这种计算方法。

上述3者都是根据「最能增强」的无关项修改的,同样可以用「苹果理论」解释。因此,各位小伙伴们千万不要被选项的「更喜欢」、「只能」、「不再使用」等很唬人的词所干扰,认清选项描述的本质才是最重要的。

④在该文明铸造的铁器上,从未发现任何带有「¥」的铭文。

相当于结论为「黄苹果平均重量比红苹果重」 ,而选项说的是「青苹果的重量比黄苹果和红苹果都要低」,两者说的不是一种情况,因此毫无关系。

⑤有充分证据显示,该文明铸造的青铜器只被用于祭祀中。

相当于结论为「黄苹果平均重量比红苹果重」 ,而选项说的是「黄苹果只用来做果汁,一般不进行称重」,选项根本没有从削弱结论的角度去入手,没有削弱作用。

⑥在该文明铸造的青铜器留存于世的非常少见。

相当于结论为「黄苹果平均重量比红苹果重」 ,而选项说的是「黄苹果非常罕见,数量仅为红苹果的0.01%」,排除原因同⑤,根本没有从削弱结论的角度去入手。
「最能削弱」题的「弱削弱」选项分析

①史料和考古研究发现,该文明的青铜器主要由私人铸造。

相当于结论为「黄苹果平均重量比红苹果重」 ,而选项说的是「黄苹果的个头一般比红苹果略小」。选项是个和结论有一定关系的条件,因此选项如果有否定趋势,则结论可能会被否定,但两者之间的关系究竟有多密切并不确定。

②该文明在生活、商业、祭祀等各个层面均没有「再添一个」的风俗或传统,这种计算缺乏实际意义。

相当于结论为「黄苹果平均重量比红苹果重」 ,而选项说的是「根据苹果的特性、地理学、气候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不同苹果的重量一般差距不大」。选项看上去从否定结论的角度去阐述,然而两者之间实际有没有密切联系并不确定。

③有证据显示,甲文明是该文明的一个部落后来迁徙到另一地区而发展出来的,且甲文明完全不使用「¥」这种计算符号,更没有 「a¥b=a+b+1」的计算方式。

相当于结论为「黄苹果平均重量比红苹果重」 ,而选项说的是「当代的黄苹果和红苹果是由同一类野苹果经过数千年种植培育后分化出来的,在分化初期两者重量没有差距」。选项虽然有否定意味,但时间和空间均发生了变化,变化活动结果是否和变化前相同并不确定。

看上去从否定结论的角度去阐述,然而两者之间实际有没有密切联系并不确定。一定要注意选项的具体表述,不要纠结于无关条件哦!

「逻辑判断-最强程度」解题思路:「4层程度」法与「苹果理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