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如何看待2月24日四川眉山13岁男孩弑母案?

2020-02-26 15:38 作者:秦秦哥心理情感  | 我要投稿

怎么看待2月在24日发生的四川眉山13岁男孩弑母案?

2月24日晚,四川眉山一个十三岁的男孩与母亲吵架后趁自己母亲熟睡之际将母亲杀害。据了解该男孩儿父亲在多年前因病入世。

近几年这种子女弑杀父母的新闻也偶有发生,似乎亲子矛盾问题越来越频发,这背后的原因在哪里?如何看待四川眉山杀母案?

我的看法如下:

1、从社会角度来看
在社会层面大概率论上来说,子女弑杀父母这种偶发案件的发生有一定的必然性,因为社会大了人多了,各种稀奇的事儿发生的概率就绝不会是0。所以在社会层面的概率论上来说,子女弑杀父母这种事儿也必然会有。

2、从亲子矛盾角度来看
在子女弑杀父母的案件中,亲子矛盾问题是案件成因。
在中国没有亲子关系教育的相关课程。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都不曾接受过这样的教育。于是在亲子关系上都是全凭父母的个人综合素质能力教育子女。因此会因为父母自身的综合素质高低产生出各种各样的亲子矛盾。也因为父母都没有受过亲子关系教育,所以导致在亲子矛盾问题发生后父母缺乏应对解决问题能力和思路。
于是很多父母完全凭借自身的感性来处理亲子矛盾。父母在亲子矛盾问题上处于主要责任和主动地位,孩子在亲子关系问题上处于次要责任和被动地位。做父母的处理好处理不好亲子矛盾就全凭运气。能否撞准孩子这个钟,毫无可依赖的技能性技巧性可把握。
在处理亲子矛盾上,最坏的情况莫过于父母认为是好的方式方法,到了孩子哪里却成了孩子无法接受的方式方法。进而导致亲子矛盾不仅没有解决,反倒是更加严重。在父母的无意识中给孩子在心理上埋下了怨恨和不满。久而久之积累成子女对父母的恨。
当这种子女对父母的恨积累到一定程度,一次情绪的爆发可能就成了子女弑杀父母的导火索。对父母的恨是孩子弑杀父母的“动力,情绪爆发是点燃这一“动力”的火儿。长期积累的痛恨心理加上失控的情绪,最终导致案件的发生。

3、从心理因素诱发案件的角度来看
这孩子之所以这样做,有着极大的心理成因。这种成因核心部分不是因为这次吵架导致的情绪。而是这次吵架导致的情绪诱发了内心弑杀母亲的动机。
既这孩子在杀母亲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弑母的心理动机。
只是偶发的情绪原因还不至于导致孩子弑母。
那这孩子为什么会产生弑母的动机呢?这就要去通过了解和剖析这对母子之间的关系状态才能得到答案。目前我并不了解这对母子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样的。所以也无法就案剖析这俩母子之间的亲子矛盾。

4、从社会治理层面来看
在社会治理层面来说,一是国家并没有亲子关系的相关课程针对待育父母们的教育和培训。也没有针对孩子的亲子关系教育课程。在这方面来说这导致了在亲子关系问题中父母和孩子双方都没有普惠性的亲子关系知识供给。双方在处理亲子关系的问题上都是随性随意。二是国家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上的制定实施上存在一定不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侧重对于未成年人犯罪者的保护而轻处罚。这导致了相当一部分未成年人犯罪者的犯罪后果恐惧感不足。同时也缺少相应的亲子关系问题政府及时介入干预的制度和法律应对措施。
只是以十八周岁为法律界定未成年人是否承受刑责的依据,客观性缺乏。我们已经认识到孩子在性意识方面是会早熟的,但对孩子的法律意识是不是会早熟缺乏足够的研究论证。在西方一些国家有一种恶意不足年龄的制度措施,对于恶性犯罪的未成年人犯罪者虽未达到刑事年龄,但可以采用该制度措施在法理上补足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差距。进而适用刑事法律加以惩处。
这孩子在母亲入睡后行凶,而非是在和母亲吵架情绪爆发时行凶。可见其对弑母这件事儿有足够的心理预期和筹划。在他预期和筹划弑母的过程中,不能完全排除其思考过法律惩罚的后果的可能性。
在亲子关系矛盾发生后,没有政府普惠性的机关机构可以为家庭提供需求,帮助解决这种亲子关系问题。这是相关制度措施缺乏的表现。

最后:

亲子关系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本该在平常的关系中得以化解。但却没有及时化解,最终酿成了这出人伦悲剧。这不的不引起我们每个做父母的深思。如果处理好亲子矛盾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不可忽视不可轻视。在你无法处理好亲子矛盾问题时,在你没有思路处理好亲子矛盾问题时,不要自己瞎处理,以免弄巧成拙。可以及时向专业亲子教育从业者寻求帮助。


如何看待2月24日四川眉山13岁男孩弑母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