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宋风云 第三十二章 兄弟阎墙
刘宋在刘骏规划好了的道路上走了下去。但是刘骏虽然在治国理政方面还有所成就,但要论起私生活来,可真是惨不忍睹。刘骏当上皇帝之后,便开始在宫中淫乱、寻花问柳了。刘骏在面对女人时可谓是从不挑肥拣瘦,丝毫不考虑与自己交媾的女子的亲戚、尊卑关系。刘骏还特别自信,认为自己干的事情没有人知道。
……早就流传去到民间去了好吧。
可是刘骏对外严格要求,对内荒淫无度,这种刘宋驰名的“双标”行为实在是让许多人感到不爽。相比之下,刘骏的弟弟刘诞就好多了,他为人忠厚,又讲礼节,又讨伐元凶刘劭、丞相刘义宣的功劳,实在比刘骏那个坏脾气好得多。
于是很多人就私下里去结交他。
刘诞聚集了很多有才干的人士,并且还掌握着兵权。刘骏是个小心眼,对他赶到害怕与猜忌。刘骏生怕刘诞会在城里发动兵变把自己推翻,于是将他调到了京口。
后来刘骏觉得京口也不行,离建康还是太近。那就继续贬,把他调任到长江对岸的广陵。并且他还派专门的官员——南徐州刺史刘延孙去镇守京口,同时也是防范刘诞。
刘诞在大明元年(457)被贬到广陵,此年,魏军入侵宋境。刘诞知道朝廷对他十分戒备,就借着边关有警的借口积极加以备战。他修筑城墙,疏通护城河,囤积粮食,准备武器,积极应对一切可能发生的状况。
这行为简直就是把“造反”两个字写脸上了。刘诞的记室参军江智渊知道刘诞有二心,先行一步回到建康向皇帝告发。刘骏奖励他的忠诚,任命他为中书侍郎。
刘诞造反的“密谋”如东风一般吹遍了刘宋的大街小巷,各路花边消息大肆传播。大家都说刘诞要造反了,接着就出来了各式各样的人向刘骏告发。比如吴郡人刘成向刘骏上书,其中说道:“我儿子刘道龙从前侍奉刘诞,看到刘诞在石头城修订制造帝王坐车的法物,还在排演帝王出入的仪式。刘道龙赶到十分忧虑与恐惧,私下里和自己的朋友说起这件事。后来被刘诞发现,就被杀害了……”
豫章人陈谈之也紧接刘成的步伐,向刘骏告发说:“我弟弟陈泳之在刘诞左右,看见刘诞写下陛下的生辰姓名,送到武试郑师伶家诅咒。陈泳之秘密要向陛下告发,刘诞便无线陈泳之在饮酒的时候责骂自己,把他杀掉了……”
刘骏看这么多人都在告发刘诞的罪行,于是下令官吏报告整理刘诞的罪行,交付给廷尉治罪。此举不仅是刘骏在顺应民意,更是满足他自己除掉宗室势力的一举。接着,在四月十八日,刘骏下诏贬刘诞为侯爵,并召回建康治罪。
不过,刘骏对这套光明正大的程序不太感冒。在诏书颁发之前,他就先把羽林禁军分配给兖州刺史垣阆,以前去赴任为名,与给事中戴明宝一起偷袭刘诞。
垣阆引兵到达广陵的时候,刘诞没有觉悟投降,反而继续闭门坚守。戴明宝当夜通报了典签蒋成,要他每天清晨作为内应打开城门,放官军入城。可是蒋成连一个晚上都熬不住,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府舍人许宗之,许宗之如获至宝,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刘诞。
刘诞一听,事情坏了,现在必须得反了。他急忙从床上起来,呼叫左右侍从和以前所蓄养的数百心腹将士逮捕了蒋成。接着,他在城内征兵,想要自卫。到了天刚亮的时候,垣阆与戴明宝率数百精兵杀到了城下,可是城门并没有按预料的状况打开,相反,城头上轩轩嚷嚷,刘诞已经在城楼上列兵了。
接着,在众目睽睽之下,蒋成在城楼上被当众处斩。
垣阆和戴明宝还没有反应过来,刘诞就开门放兵出来,这些人都是城中因罪服劳役的人和坐牢的囚犯。结果垣阆还没来得及组织抵抗,就被叛军砍掉了脑袋。戴明宝跑得快,从小路逃回了建康。
刘骏获悉刘诞叛乱之后,下令建康全面戒严。任命沈庆之担任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兖州刺史,率兵讨伐刘诞。四月二十七日,刘骏亲自总领禁军驻扎在宣武堂。
沈庆之领军抵达城外,刘诞派沈庆之的同宗沈道憨宋书信游说沈庆之,想要借着老乡的这层关系来策反沈庆之。但是沈庆之命令沈道憨回去,并不接受他的劝说。反而,他语重心长地向沈道憨数说刘诞的罪恶,希望刘诞能够认清形式,尽早投降。
刘诞见策反无望,于是焚烧广陵外城,把百姓全部驱赶进城内闭门自守。接着在城内大肆搜捕官员的亲属,羁押起来作为人质。再接着就是向这些亲属的做官的家人依次发去邀请信,要求他们率兵同自己一起叛乱。如果不从的话……那就把他的家属全部杀掉。既然你不能为我所用,那就我只能对不起了……
刘诞又给刘骏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造反实在是被逼无奈才做出来的,信的内容很老套,我给大家翻译出来听听:
“陛下你听信谗言,居然派无名小人(指垣阆、戴明宝)前来偷袭,真是不讲武德。我因为无法忍受你们对我的冤枉和残酷对待,所以来起兵清君侧。雀鼠尚且留恋生命,我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起兵,自然不听你的命令。况且你还亲自率领部队,镇压徐州、兖州,逼我逼到了无路可退的地步。
以前我们是何等的有福气,可以共同出生在帝王之家,现在我好似犯下了什么罪过,竟成了胡、越两地一样的陌生人?我们就是要交锋,我是不会怕死的,只希望能够尽早决定胜负!”
最狠的是最后两句话:
——陛下在宫中干的丑事,你以为别人不知道吗?!都知道了!
刘骏看到奏章后龙颜大怒。他下令把刘诞留在建康的左右,心腹,同籍,期亲等全部抓起来杀掉,被诛杀的有上千人。有的人家人都死了,仅有自己侥幸从城里逃出来。
这是刘骏的第一次屠杀,但这绝对并非是最后一次。
这天,沈庆之到达城下。刘诞在城上挖苦他说:“沈公您已经是白头了,何苦来此受罪?”沈庆之予以反击:“朝廷因为你太过于狂妄愚笨,所以才不必动用年轻人。”
说完,为了防止刘诞在兵败之后逃奔北魏,沈庆之下令截断广陵城外的道路。接着,沈庆之将大军的大营迁移到距离广陵城十八里的白土,又向新亭进军。
朝廷大军没有急着发动进攻,这更增长了刘诞的气焰。他在城内大肆修缮防御措施,并且安慰大家说:“豫州刺史宗悫等人已经接受了我的邀请,援军不久将会抵达广陵城下的!”
然而事实上,豫州刺史宗悫,徐州刺史刘道隆,兖州刺史沈僧之早已对朝廷表示了效忠。见沈庆之围攻广陵,都派自己的手下前来会合。做的更狠的是,宗悫每天到城下绕城巡视一圈,对着城头上大喊:“我就是宗悫!”
这下刘诞可没有什么好说的了,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其一,死守到底;其二,趁合围还没有形成赶快逃跑。刘诞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第二条路。他在一个深夜带着数百步、骑兵及自己的亲信打开了城门,说是要出去打仗。暗中却留下了中兵参军申灵守卫广陵,自己好脱身跑路。
看门的人很感动,没想到我们的王爷还有这番气概……可是谁打仗还带着亲信随从的啊?这不是逃跑还是什么?
于是“刘诞逃了”这个消息如同风一般传遍了广陵。就连沈庆之都知道了,因此他派龙骧将军武念追击。刘诞的海陵的小路上逃了几十里之后,他的部下都不走了。他们提出抗议:当初我们在广陵和您起事,不就是求一个荣华富贵吗?而如今您未战先逃,这怎么对我们交代!
刘诞沉思片刻,说:“我回去容易,但是,各位能为我尽力杀敌吗?”
大家都同意。
刘诞借道兼程赶回广陵。广陵城内的人看到刘诞回来了,都高呼“万岁”。刘诞在城内筑起祭坛,与大家歃血为盟。刘诞向大家保证:事成之后,凡是随我起事的文武官吏都可以升官。
回城之后,刘诞一面加紧清除异己,比如主簿刘琨之,被刘诞任命为中兵参军。刘坤之却拒绝说:“忠孝不能并存,我的父亲还在建康,我不敢接受命令。”刘诞把他囚禁了十几天之后杀掉了。另一面,刘诞加紧构建城防,一边向官军放出烟雾弹,比如派一百多人从北门出来给官军送食物,迷惑官军城内物资充足;他又写了一封假降的信,想要沈庆之转交给刘骏。
沈庆之没有与他多废话,只是把食物和信都烧了,并且向他发出了最后通牒:我奉皇帝之命来讨伐你这个贼人,不能替你送信;你如果一定要回朝廷赴死,我也不拦着,你把门打开排除投降的使者看,由我替你护送。
六月、刘骏给沈庆之下达了攻城的死命令:在广陵西南设立三个烽火台,如果攻下外城,就点燃第一个烽火台;攻克内城,就点燃第二个烽火台;抓到刘诞,就点燃第三个烽火台。可是令刘骏感到失望的是,从四月份开始围城,到了七月份还是没有平定。只见使者一个接一个地来到前线,但烽火台始终没有燃起。
其实沈庆之真的很努力了。他率兵焚烧广陵城的东门,接着又填塞护城河,开辟进攻的道路,建起行楼,土山等攻城设备。可是老天爷不作美,天上偏偏就下了大雨,大雨连续下了三个月,从四月到七月。这导致刘骏不得不耐心地等三个月。
刘骏急了。他指使御史中丞庾徽之弹劾沈庆之,随即又下令不必要追究他的责任。这样做的用意,无非是想要用激将法来刺激沈庆之。沈庆之耐心地等雨停下之后,再对广陵城发动了进攻。但……还是战事不利。
刘骏等不及了,他拍案而起,命令太史令翻一翻日历,看看哪天适合打仗,他要亲自渡过长江去打刘诞。太宰刘义恭坚持劝谏,刘骏这才放弃了亲征的念头。
而此时的广陵内部,刘诞其实过得也并不舒心。先是自己的兵力在与沈庆之轮番交战后,早已是折损了不少;其次,广陵城内的文武百官对他也是面和心离,刘诞不得不防备。记室参军贺弼认为刘诞已经穷途末路,但自己并不想做背叛主公的事情,于是服毒而死。参军何康之计划打开城门迎接官军,没有成功,于是就杀掉了守关的人出城投降。刘诞于是就把何康之的母亲囚禁在城楼上活活饿死,算是杀鸡儆猴。
可是,还有什么“猴”可“儆”呢?种种迹象都表面,刘诞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了。
沈庆之率军再次向广陵发动了进攻。他身先士卒,迎着射下的箭石进攻城池。七月乙巳,攻下广陵外城,随后他乘胜前进,又攻下了内城。沈庆之连举两峰,这让刘骏终于欣喜起来。
刘诞听闻官军攻破广陵,就跑到了后花园。队率沈胤之等人追到刘诞,将他打伤了。刘诞负伤掉入水中,沈胤之将他从水里拉了上来杀了,刘诞的母亲和妻子也都自杀了。
自此广陵平定。
可是,“平定”真的代表了“平静”吗?并没有。
刘骏下令贬刘诞的姓为“留”,从此,刘诞不叫“刘诞”,而是叫“留诞”,与刘骏划清了关系。接着刘骏从宣阳门出发,在建康游行一圈,并命令手下高呼“万岁”。唯独侍中蔡兴宗不呼喊庆贺,刘骏问他:“你为什么不喊万岁呢?”
蔡兴宗直言答道:“陛下,今天的讨伐本应当流泪,怎么可以让大家高呼万岁呢?”刘骏是刘义隆的第三子,刘诞是第六子,今日骨肉相残,兄弟阋墙之事,又有何值得高兴的呢?
蔡兴宗的担心不无道理,刘骏的报复心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下令,广陵城内的百姓因为协助刘诞守城,所以应无论官职高低、无论年龄大小,一并处死。沈庆之在刘骏面前拼死力谏,最后也是是得到五尺以下孩童免死,男子处死,女子赏赐给士兵的宽赦结果。
主持屠杀广陵的是长水校尉宗越。宗越也是一个变态的人,他把拟处以死刑的人百般虐待。有的人先被挖开肠子再被挖出眼睛;有的人被鞭子笞打数百下之后用酸醋浇淋伤口,让犯人在极度的痛苦中死去。而宗越面对着行刑的现场,居然面色如常,甚至有洋洋自得之态。
据事后统计,在广陵大屠杀中,有三千多人遇难……
刘骏将他们的头聚集在一起,在石头城南岸建立头骨做的京观。残忍至极!刘诞之死彻底暴露出了刘骏心中残暴黑暗的一面。
不久之后,又有人造反了。
不出意外,这个人也是被逼的。
这次造反的,是雍州刺史,海陵王刘休茂。
刘休茂是刘骏之弟,在大明五年(461)时刚好十七岁。前面说了,刘骏为了防止藩王造反,在他们身边都设置了典签。刘休茂也不例外,因为他年纪还比较小,典签戴双和司马庾深之就掌握了府中的一切权力。但是刘休茂毕竟也已经十七岁了啊,他自己的权力欲本来就很大,再加上本身性情急躁,自己的提议常常被庾、戴二人一口否决,刘休茂因此对这两人恨之入骨。
刘休茂身边有一个宠臣叫张伯超,张伯超在襄阳干了许多坏事,也受到了典签的多次责备。张伯超担心如果再这样的的话会被典签害死,就跑到刘休茂那边诬陷典签说:“典签一向秘密向我报告您的过失,他还要向皇帝报告,着恐怕会对您没有好处!”
刘休茂立马紧张了起来,他对张伯超说:“现在我应该怎么办呢?”
张伯超在思考了一会儿说:“只有杀掉庾深之和典签,率兵起义自卫,才能保全自己。我们这里(襄阳)距离京城有数千里远,即使大事不成,你也可以投奔北魏,做个王爷。”
刘休茂为了保命,一听有这样一个保全的办法,脑子没动一下就同意了。
四月二十日晚,刘休茂和张伯超带领亲兵,在城内杀掉了典签杨庆,又从金城出来,杀掉了庾深之与典签戴双。刘休茂诳称典签造反,在城中召集军队,树立旗帜,向各地送去了檄文,并自称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黄钺。侍读博士荀洗反对,刘休茂杀了荀洗;张伯超专揽军政与生杀大权,左右侍从曹方期想要行刺刘休茂,被反杀。
刘休茂觉得大功告成了,于是就出城巡视自己的军队。这时诏议参军沈畅之趁刘休茂前脚刚刚出门,马上在城内反叛,关闭了城门,拒绝刘休茂入城。刘休茂一见事态不对,马上往回跑。可是城门还是关上了,刘休茂进不去。
但是别急,我不是还有军队吗?刘休茂手下将领,义成太守薛继考为刘休茂猛攻襄阳城。不久之后城破,刘休茂二话不说干掉了沈畅之和他的几十名同伙。刘休茂稍稍平复了一下心情,打算计划下一步行动。
令他没想到的是,就在不久之后,参军尹玄庆又背叛了刘休茂,率兵攻击他。刘休茂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居然……就这么被尹玄庆抓住杀掉了。刘休茂的母亲与妻子见刘休茂死了,同样自杀。张伯超等人也被拉出来杀掉。
刘休茂造反的闹剧,居然只持续了一天就结束了。
这里还有一个尾声。刘休茂被杀之后,众人推举刘恭之为行府州事,代管城内的事务。那个帮刘休茂攻城的义成太守薛继考用军队威胁他,逼刘恭之向刘骏上书,说是“薛继考”是杀掉刘休茂的“第一功臣”。在此之后,薛继考居然厚着脸皮去建康领赏,担任被中郎诏议参军、封冠军侯。
不久之后,薛继考攻城的事情东窗事发,刘骏在生气之余给薛继考换了个奖赏——处死。并且命真正的受赏者尹玄庆担任射声校尉。
以上两事,体现了刘骏执政期间藩王与朝廷的矛盾之大,还有南平王刘铄被毒死,武昌王刘浑造反自杀两事,更令人体会到刘骏对于宗室的冷酷心肠。
但是,看似这一生都在平叛的刘骏是英明神武至极。可是越到后来,刘骏的性情是越来越残暴,越来越冷酷了。
毕竟,杀刘义宣,毒刘铄,平刘休茂,屠广陵……他还有什么事干不出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