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吃面的一天,日子不好过呀...

今天又是吃面的一天。
我账户也不好受,我是实打实7成仓位运作,从年初到现在,亏了至少一辆入门级BBA。
除了价值之外,各个赛道全面拉跨,互联网、芯片、医药、消费、新能源,一个都好不了~
能理解大家都在回本线上苦苦挣扎的感受,没成想,工作的唯一目的成了补仓。
我吧,今年本来一直在看新能源车,本来都想下单了,结果行情走弱,车钱亏没了。
下半年以来这波新能源车还集体涨价,如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等,都涨了1~2万不等。
大跌加涨价,导致我瞬间消费兴致全无。
不知道有几个和我一样感受的,一种氛围,就是感觉口袋里的钱今年要攥紧一点的味道。
很多人说这波车企涨价都是跟风割韭菜。
其实不然,车企都明白,你涨一两万,也很可能影响到销量,得不偿失还被骂,一般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轻易涨价的~
为啥非得涨价呢?
主要是电池里的生产材料成本骤增,尤其是碳酸锂,一年涨了4倍。
这就导致电池成本至少增加了个1~2万,个别甚至翻倍。
有的便宜车型,成本里有一半是电池,现在电池成本飙升好几成,你说不涨价,它还怎么赚钱。
于是这些汽车们一看电池价格傻眼,只能选择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连之前坚持不涨价的蔚来CEO李斌,也开始直呼“涨太猛,扛不住”了~

之前这篇《透露真相了》我也说过,通胀链传导到最下游的消费者,在最近一段时间的体现将会非常明显。
最开始是最上游的原材料商涨价。
做电池的,因为和车企签订了固定的协议电池价格。
但受制于合同只能先做不怎么赚钱的单子。
等到新合同周期,自然就开始签订高价,把成本转移给车企了。
同理,终端的车企,有些开始也会先观望,电池能不能回落下来,毕竟价格不好随意变动,影响消费者购买积极性。
可结果电池还是居高不下,于是车企一看自己都扛不住,于是只能上调售价,把成本专嫁给消费者。
那么消费者会不会买单?
今年疫情失业,企业运作艰难,很多人面临失业,自身都难保,更何况你还涨价销售。
从一季度来看,产销同比去年就已经开始下降了。
估计22年全年汽车销售的数据,相比21年,同比增长大概率会下滑不少。
当然了,说的不仅是车,像我们生活用品,因为疫情停产,同样也是供不应求,还有煤电钢筋水泥也都涨了,所以生活成本也在增加。
这也是我觉得22年面向C端大消费板块表现可能不会那么好的原因。
我觉得这波消费要真正开始回暖,至少得等这波“动态清零”先扛过去,其次得米国那边输入性通胀遏制住,最好咱顺带发点消费券啥的刺激一下才会有比较好的起色~
不得不说,这几年,咱们去看整个产业链条就会发现,做最上游的公司,反倒是过的最滋润的,而这些恰恰是前几年市场最看不起的公司。
天道有轮回,苍天绕过谁...
……..
1、基金的打新效应近期迎来雪崩式坍塌~
有一组数据很直接,这周6只新股破发4只,今年已经上市的新股中,有60%至今也都是破发的!
这也就意味着今年打新基会比较难受。
宏观环境不好,可能是市场确实没钱的缘故,不过这种现象也只是阶段性的,大家不用太慌。
毕竟如果新股光破发不赚钱,那么谁还敢来申购新股呢?长期看新股肯定是盈多于亏~
得等市场行情稍微好点,新股发行肯定会回暖,所以打新基金我觉得逻辑还是没问题的,持有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