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炜:敢于做梦,敢于追梦,将汉服穿进了生活
郑炜:敢于做梦,敢于追梦,将汉服穿进了生活
图文来自: 海峡卫视
特别声明:本号除原创文章外,其余文章为原作者观点,发布主要是为了方便大家互相交流
「青春不一样young」
本期我们要介绍的是一位
传统汉服文化推广者——郑炜
他是要把汉服
穿进联合国的男人
本期嘉宾——郑炜

“我打算把汉服穿进联合国”,郑炜一本正经地说道。刚听到这句话,你可能会觉得惊愕,但是想了想,并非没有可能,因为他一向敢于做梦,也正一步步把梦想变成了现实。
2019年5月16日,法国南部的戛纳小镇,举世瞩目的第72届戛纳电影节现场。
郑炜站在场外,正对着那一条世界上最著名的、仅有60米的红毯。红毯上人流如织,一批又一批世界顶级的国际明星、电影人走了上去,面对着长枪短炮的摄像机摆好造型,绽放出自信从容的微笑。

作为此次戛纳电影节组委会邀请的中国民间汉文化成员代表,他没有立即走上红毯,而是静静在场外等候着,主办方将临时开辟出一片场地供他们行走。他将穿着这一身来自中国的华美服饰——汉服,首次登上戛纳的舞台。
从三坊七巷那条青石板铺就的小巷,到如今的戛纳红毯,他整整走了十几年的时间。


现如今福州的街头巷尾,身着汉服的年轻人越发常见。他们三五成群,在坊巷间款款而行,行走间裙裾飞扬,飘逸灵动,成为路人眼中的一道靓丽风景。

在福州,汉服文化的推广绕不开一个社团——福建汉服天下协会。它成立于2005年,是由一群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组成的团体,它是福建目前最大的汉服文化团体。
但是在成立之初,他们也曾遭受各种误解,被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认为是奇装异服,是拍戏的古装。然而他们坚持自己的初心,把汉服文化一点一点地积累、传承和推广。
郑炜与汉服结缘,也始于这年的一则祭孔新闻。

当时恰逢福州文庙举行祭孔仪式,汉服天下网站上的一些爱好者自发地组织起来,在白马河畔祭孔,却因为“穿着奇装异服,不够庄重”而遭到了驱逐,无奈之下,他们只好潦草结束了祭孔仪式。
郑炜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们穿的明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衣冠服饰,怎么就成了“奇装异服”了呢?而且,让更多年轻人也参与进这样的活动中来,明明是件好事,何以还要将他们驱逐?”

作为福州小有名气的民俗专家,郑炜自小就对传统文化十分感兴趣,对于这群热衷传统的汉服爱好者同样抱有好感。他想,自己应该为这群年轻人做些什么。
于是,他就在网上搜索相关的资料,找到了当时汉服天下的论坛。他在论坛里发贴,邀请这些被驱逐的年轻人重新穿上汉服,在螺洲孔庙再办一场祭孔活动。

因为这个契机,郑炜结识了这群热爱汉服,有志于推广汉服的伙伴们,也顺势加入了他们。
在之后的十几年里,他接触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文化,更是举办了一系列宣传传统文化、闽都民俗的公益活动,让民众更加了解了解汉服,喜欢上汉服。福建汉服天下协会也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同袍中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从很早开始,郑炜就提出汉服推广要走产业化的路线。
“文化不能一味靠情怀来支撑,否则只能越做越小,沦为小圈子的娱乐。需要经济来支持运营,才能把它养活,然后做精做大。”

2007年,他提出了一个五年计划,要将汉服的推广融入福州的民俗活动中,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和接触到汉服。
花朝节乌山祭花神、中秋节三坊七巷摆塔、七夕节安泰河畔放花灯……每逢传统节日时,他们就身穿汉服,在福州各个历史文化名胜景点举办民俗活动,女孩们衣裙飘飘,男孩们温文尔雅,向更多的人展示了汉服文化的魅力。

早期时候,经常有人对着他们指指点点,看热闹的多,参与进来的少。随着一年年的推广活动,以及“汉服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是汉服,不是所谓的“古装”,并且有越来越多的汉服爱好者和民众加入进来。

自2013年起,汉服天下发起组织了“中华礼乐大会”,邀请全国各地汉服社团参与进来。这是全国第一次各地汉服社团从线上到线下的合作,在当时可谓是一个创举,在圈内引起了轰动。

近年来,随着汉服圈子的壮大,圈内的一些争议也越发扩大。譬如汉服的形制之争、“改良仙服是否算汉服”等争议屡屡出圈,影响了很多人对汉服圈子的观感。
对于这些争议,郑炜的态度十分豁达。他认为,许多人把汉服过于神话了,似乎要把汉服捧上神坛一般。他第一次穿汉服的时候,心态也是非常平静的,就像一个阔别多年的老朋友回到身边,熟悉、自在。他觉得,这就是最舒服的状态了。

“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接触汉服,而不是敬畏汉服。你看着它美,穿着舒服,就试一试好了。”
在他看来,当某天人们能把汉服都当做一件寻常的衣服来看待,汉服的推广工作才算完成了。

他一直按照自己的步伐去走,有人不理解,他也不爱多说,比起口头上辩解,他更喜欢去付诸行动,然后让时间证明一切。
在郑炜的规划中,他希望把中国的文化,以点带面,以汉服为表体推广出去。

现在,最让郑炜欣慰的是,靠着年轻人特有的热情,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跟着他一起进行传统文化的继承工作。
“我们不能忘却我们的乡土文化,希望整个社会都能重视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这是他的初心与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