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有趣”
*原本有感而发,只是想写篇短小文字,没想到越写越复杂了。。。
1.缘起
这两天在听台大孙中兴老师的《古典社会学理论》公开课,

孙老师在我听过的三节关于涂尔干的课里,多次强调理论“启发性”的重要。这点我很认同。与此同时,孙老师也许是无意之间谈到的一个点,对我就很有启发。
2.观点
我从孙老师的课程中提炼或引申出这样一个看法——“一种理论,比原创性、启发性更难能可贵的,是趣味性。”[*这是我的表述,并非孙老师原话]
“有趣”(趣味性)对于一种理论,或是对于一个人、一项事物而言,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必需的素质,毋宁说,它是一项额外具有加成属性的bonus。
即,一种理论没有趣味性,不代表这一理论不成立或水平低,而假如一种理论很有趣,至少表明它拥有一些较罕有的品质。(后面详述)
同理,一个人很无趣,不代表这个人不好,只能说,一个人很有趣会增加这个人的魅力值。
3. “有趣”之于人
当在孙老师的课上听到理论之“有趣”时,我忽然想起之前看的一集番剧。
这部番就是当下最热的人气作品之一《平家物语》,我目前只看了第一话,这一话的剧情、台词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父亲说儿子的这句“你这个人好无趣”。

很久以前我就形成一种观念:一个人对他人的吸引力,更多的并不是来自视觉方面的物理特性、几何数字,而是来自那些无形的东西,高岭之花的是“气质”,平易近人的则是“有趣”。
“性格好”、“很有趣”是一个人很重要、很宝贵的特质,当然,我认为,也都是很稀缺的特质。
人之“有趣”是近十年里被讲得比较多的一点。通常,大家还会在前面加上“灵魂”二字。那么,何谓“灵魂有趣”?如何判定灵魂的有趣与否呢?
这个问题很难做出全面的回答,我粗浅地认为,所谓“灵魂有趣”是一种先天特质(恩赐),它是一种生活智慧,能以一种特别的视角看待一切,发现事物中的真、善、美,注意到事物中常常被人忽视的“点”,能从日常琐碎中提炼出阳光、美感和快乐。。。大体是这个样子吧。
上个月看到一篇短文,标题我非常认同,并以之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这个标题是:《内心丰盈,灵魂有趣》。
“丰盈”亦可改为“充盈”。“丰”意味品类丰富,“充”则代表充实、不空虚。二者侧重不同。
说回到《平家物语》,被人说“无趣”显然不是一个积极的评价。但遗憾的是,现实中人群的大多数,都是“无趣的”人。
4、 理论之“有趣”
所谓“理论”,通常认为,是理性、思辨(*reason)的产物,因此,对感性有天然的排斥作用。同时,“理论”通常意味着严肃、认真(*serious),因此,又对轻松、幽默有着天然的排斥。
然而,我认为,这不是绝对的。
比如,一提到“哲学”,很多人会想到黑格尔、康德,想到晦涩难懂,但谁又能说,维特根斯坦如同“速写集”一般的纸条汇编《哲学研究》不是“好哲学”呢?谁又能说,如同相声或漫才底稿一样的柏拉图对话不是“好哲学”呢?
一如前述,我不讨论一种理论毫无趣味性可言该如何评价,我只讨论,假如一种理论在不丧失其应有思考深度的同时,又具有趣味性,该如何评价。
5、想象力与自由
理论的“有趣”,意味着想象力。
早年间,我在课堂上经常强调想象力,但这些年我已经很少再提了。。想象力的养成,是一个超大的问题,从历史、文化,到教育体制,以及一些不能说的东西。。。
为什么人群中的大多数都是乏味的克隆体、无脑巨?
为什么教材、理论专著都那么枯燥、面目可憎?
(这样的环境还会形成对想象力的围剿和讨伐,以致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封闭系统)
前些年的公选课,我的第一讲固定谈一个问题——跨界思维。本质上来讲,也是强调想象力的重要。
人们常将“想象力”比喻为“翅膀”,我认为这个比喻非常贴切。
想象力就是超越社会分工、习惯、成见、学科界限等等人为设界的重要工具,它能带我们提升对事物、对世界的观察层次,避免井底之蛙的局限和一叶障目的偏见。
同时,“翅膀”这个比喻也很好地提示了想象力与自由的关系。
人的思想本质上就应当是自由的。然而现实中又有太多人为条框限制这种自由。
6、平易近人
人是社会动物,因此需要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
由人创想提出的各种理论也无非是为人服务的。
所有语言(理论)讲出来一定是要说给别人听的。(即一定是有对象的)
因此,假如一个人拒斥所有他人,假如一种理论成为一种“私人语言”,至少,这是一件可悲的事。
前段时间我在看各种车评节目的时候,发现两位up,一个是被车评耽误的画师,一个是被车评耽误的相声演员。
我看了很多相关评论,大家的感受是近似的:
画师车评人,节目内容偏硬核,但他能很好地将各种理论知识透过生动灵活的方式表达出来,连我这样一个原本对机械不感兴趣的文科生都能全程听得津津有味。
相声车评人,节目内容偏轻松,却是几乎所有车评类节目里真正意义能做到“轻松”、幽默的。就像有人评论,太多车评想搞笑,却只让人看得“尬”。
这两档车评节目都非常好地具备了“有趣”这个属性。使更多的人都能自然接受。
以前我说,一个票据法,太多的书写得都非常乏味,貌似专业,唯有谢怀栻谢老的票据法写得平易近人。
对于任何理论而言,只有你真的想清楚了,才能表达得清楚,才能说清楚;只有你真的懂了,想明白了,也才能用最平实、最朴素、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相反,假如你自己都没有想清楚,假如你自己还一知半解,你一定说不清楚。
最可怕的是,有些有话语霸权的人,用自己创造的“私人语言”来掩饰自己没有想清楚这一点。这个现象太普遍了。
*诺奖经济学领域的很多经典理论都是具备“有趣”、平易近人这些属性的好理论。可作例证参考。
7、最终目标,还是幸福
“趣味”英文对应单词fun的意思,有——放松、享受、开心、快乐,这样一些元素,而这些元素其实都指向一个东西,那就是——幸福。
幸福感是每个人都向往的。谈到幸福感不见得一定是涉及人生观的大事件,它可以是小确幸。
比如当你读一本专业书,感到很轻松地能读懂,一下子打开了一个全新领域,这种成就感就是一种幸福。
比如我作为一个纯外行,透过一个30分钟的视频,一下子明白了某种机械原理与构造,我就会感受到这种幸福。
所以,“有趣”是打开这扇幸福之门的钥匙。
正如我一开始所强调,一种理论不“有趣”,不代表它不是一种“好”理论。但一种理论很“有趣”,一定是一项闪闪发光的buff。
*写于2021-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