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人类发展的烙印:我们要如何挽救濒危物种?

2021-11-03 14:36 作者:蓝色精灵志愿服务队  | 我要投稿

中国是一个野生动物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在这里,仅鱼类就有约3400种,占世界鱼类物种总数的12.1%,多样的生物种类·令我国成为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的国家之一。在M.D.Udvardy提出的全球200个生物热点地区中,我国就占有十处陆生生态区和五处海洋、海岸带和淡水生态区,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在世界各国中都是极为难得的。然而,随着我国人口激增、经济高速发展,许多生活于此的生物种群都面临着诸如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的多种生存威胁。保护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已是当务之急,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去科学地守护这份美丽而脆弱的多样性呢?


物种保护知多少?

当下,我们所主要采用的两种物种保护方式——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都已经发展到相当完备的阶段。我国对野生动物就地保护的主要方式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这不仅仅是在保护野生动物本身,更是在保护它们赖以生存的野外栖息地。可以说,现在的自然保护区已逐渐成为我们可持续生态保护的一种象征和范式,非常原始却又行之有效,是保护野生动物的治本之策。

迁地保护,顾名思义是将野生动物迁出原有生态,建立饲养种群,人工繁殖成功、种群扩大后逐步释放野化、并以恢复野生种群则是其根本目的。另外,我国也在不断完善自然保护的法治体系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比如在1988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989年正式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这些有理有据的法律威慑与民众动物保护宣传教育、设立野生动物救护站等互为补充,让老百姓看得到摸得着管得着,实现了较好的社会引导和规范作用。

白肩雕(Aquila heliaca),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图:focusingonwildlife.com

与时俱进的生态保护研究

随着时代的进步,保护生物学领域也在飞速发展。现代生物学迅猛的发展,首先是让生态保护中的保护遗传学得到了技术广度方面的扩展。

保护遗传学是以评估一个生物族群遗传和变异程度来研究濒危物种的遗传学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学科。研究人员通过评估物种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变化趋势,检测遗传结构以及探明影响基因流的主要因素、物种繁衍困难的主要原因,从而为濒危物种制定行之有效的保护对策。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厚唇瑶山鳅仅分布于我国广西大瑶山。图:cdn.shopify.com

由于遗传学分析的可靠性依赖于所研究生物的样本多少,因此获得足够多生物样本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前提。在过去,我们只能通过杀死、伤害动物身体或直接捕获动物进行类似抽血化验一般的伤害性取样,来获得包含遗传物质的生物样本进行研究。而现在非损伤性遗传取样的开发和普及,可以让我们在不触及或伤害动物自身的情况下,以收集脱落的毛发、粪便、尿液、食物残渣、鹿角等不同形式的分析样品就能进行遗传分析,促使有关濒临灭绝或难以接近的兽类保护研究维持运转。更有学者在总结了大量非损伤性取样方法的规律后,顺便开辟了分子粪便学等新兴领域。

分子标记计数的兴起,令研究者利用少量的DNA样本便可实现对特定基因的大量扩增,产生应用广泛的多种遗传标记类型: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DNA、单链构象多态性DNA/微卫星DNA等。其中,基于 PCR 技术的分子标记中,微卫星由于具有选择中性、多态性高、共显性等优点,在保护遗传学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我国学者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为白鱀豚、梅花鹿、小熊猫等濒危物种开发出了特异的微卫星位点。当我们获取了充足的研究数据后,进行个体鉴定、性别鉴定、亲缘关系识别、遗传多样性评估、种群遗传结构识别、种群遗传变异分布格局与机制分析等种群遗传学和保护遗传学工作也就举重若轻了,因此这一方面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相关物种的保护遗传学研究。

水雉(Hydrophasianus chirurgus)如今是我国的二级保护动物。图源:fotocommunity.com

在学科不断的发展之中,对生物保护的整体研究也在持续进展。从保护生态学到景观遗传学再到生态遗传学,通过一系列各个层次的分析,我们得以预测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对物种和种群造成的影响,如今大熊猫的种群恢复相对稳定,也少不了愈发完善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工作的开展。景观遗传学的应用,为研究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濒危物种种群生存提供了重要方法和手段;而生态遗传学则为制定行之有效的保护和管理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标准,它们的相辅相成促使了保护生物学不断向前走去。而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保护基因组学和保护宏基因组学也可能会进一步推动我国濒危兽类保护生物学的发展,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注入新的活力。

曾经,各类物种保护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主要是基于对野外宏观生态学数据,也就是实地调查物种信息的分析。但是如今的科学家们,、一方面利用近50多年来来植被、生物区系地理、生态因子、社会因素以及相关的方法与设备的积累,综合参考热点地区途径以及相关的方法,借助于自然保护区空缺分析等现代技术与方法,开展中国生物多样性区划与热点地区、关键地区的确定,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另一方面做着景观遗传学分析的准备,以便确定基因流的主要障碍,探明显著影响基因流的景观特征,帮助形成如打造生态廊道等科学的管理和保护策略。这些毫无疑问是保护生物学的巨大进步,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守护工作的巨大飞跃。 

2016年,大熊猫的濒危等级由“濒危”降为“无危”。图:Cardiff University

三、如此玄奥的理论和手边的物种保护真的有关系吗?

在一篇运用上述微卫星分子标记作为保护遗传学研究手段的论文中,研究人员分析了长江、黄海和南海三个地区中国水域江豚的遗传结构。为了帮助这一物种的保护和管理,对来自这三个地区的125个个体进行了10个微卫星位点的研究。与以往mtDNA控制区序列分析显示的低遗传多样性不同,微卫星序列的遗传变异相对较高以及贝叶斯聚类分析结果都表明了中国水域的江豚可以被描述为三个不同的遗传类群,区域间遗传分化显著。揭示了处于不同地理种群的江豚,其遗传多样性水平存在差异,应该被分类为不同的进化单位,而原本所谓的“窄脊江豚”包括至少两个不同的物种,即长江江豚和东亚江豚。可见在设计和实施保护计划时,应将这样的种群视为不同的管理单元才能达到最好的保护效果。因此,做这类研究能大大提高我们的物种保护效率和实现效果哦!

图源:theory.cyol.com

令人感慨的是,倘若没有科学家们与无数致力于物种保护的人们披肝沥胆、辛勤付出,就没有缤纭的科学之光照彻艰苦的保护工作,也就更不可能有此时此刻逐渐重返和谐的人与自然!






参考文献:

https://www.deepdyve.com/lp/springer-journals/microsatellite-variation-and-significant-population-genetic-structure-MRDXbglmgO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SLXX202105008&uniplatform=NZKPT&v=bHJuI%25mmd2F9kmdMSe8slZf06fxdSxXJV8CjDFYd%25mmd2F5F1cNJQWxnQtxyotM3%25mmd2BXLIQI9wE3

https://www.doc88.com/p-67539034143321.html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dbname=CMFD2010&filename=2010031371.nh&uniplatform=NZKPT&v=EsBL61tVhKe%25mmd2BWtDcVTaKDCBFCfX1zKt6HzaMjlBQ64oDkrIOqRJ19q3u%25mmd2BTLO7dNe

人类发展的烙印:我们要如何挽救濒危物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