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建议入行心理咨询?因为北大硕士也混不下去

> 小标题与 up 视频里的略有出入。
结论
- 行业混乱,缺乏规范;
- 盈利模式不合理;
- 上述问题尚无改善迹象;
- 来访者试错成本高。
现状
- 无官方资格证:
- 行业不规范:
- 人社部心理咨询师证书(二级三级证)于2017年取消;
- 法不溯及既往,过去颁发的证书不废止;
- 盈利模式不合理:
- 民间资格证含金量低;
- 民营机构行业准入标准缺位。
- 一些声称自己的证书含金量比原人社部国家标准更高的机构多为诈骗;
- 受训时长不足,缺乏基本功沉淀
- 德、美等国要求受训时长可达4000小时,对比北大硕士项目多为500+1000小时
- 起步晚不代表需求不足,因此不能成为为此辩护的理由;
- 训练内容不够全面,缺乏受训经验
- 类比医学教育,不分专业,强调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而大多数心理咨询培训不包含基础专业知识,缺乏理论基础,而是热衷于搞心理学玄学交叉学科,开发民科新疗法;
- 本质上是心理咨询机构的盈利矛盾,机构为了降低成本和扩大营收需要设法降低考试通过门槛,但同时又要劝服消费者其证书含金量高,因此或巧立名目增设如心理倾听师等定位模糊的名额,或直接降低考试难度,导致行业鱼龙混杂。
- 普通人处境唯艰;
- 来访者:
- 难以辨识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性,如心理咨询伦理。
- 信息透明度低,来访者难以判断特定咨询师的市场评价。
- 咨询师:
- 有无良心?劣币驱逐良币;
- 专业性很重要,学历是金标准。为了来访者福祉,还是自我感动?
观点
现在市面上只有学历教育最具含金量。
(up说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欢迎拍砖)
成例参考
12:36
- 专业知识和伦理;
- 环境培养,耳濡目染;
- 就业前景:
- 心理咨询师咨询师就业前景并不如机构宣传得那么“朝阳”,一些岗位门槛颇高;
- 高校心理教师( 重点是危机预防而非改善心理健康);
- 中学心理教师;
- 灵活就业;
- 博士混教职以学术为业!!
行业建议
- 高标准资格证+机构正规化;
- 建设完善的服务体系,解决不同层次的需求。
- 心理咨询纳入医保问题。
- 前决条件:
- 官方标准;
- 严格诊断。
- 私货预警
- 心理咨询纳入医保是建立在建议1、2达成之后的创想,而非着眼目前的状况,因此目前行业乱象、收费高昂不能成为反对心理咨询进入医保的理由。
- 摘录弹幕——被心理咨询坑惨了的人表示纳入医保就是灾难
- 摘录弹幕——个人不希望纳入医保,风险太大,乱象丛生
行业愿景
- 低收入者享受平价咨询;
- 心理评估常规化;
- 高质量学校心理教育;
- 免费育儿培训课程;
- 去病耻化;
- 观念改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