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改变不了世界,也改变不了烂人.
先说说我和两位领导曾遭遇的两件小事。
早上从酒店出来赶路,随便找了个路边摊吃早餐。
我去排队买早餐票,领导去找位置。他看到一个桌子,空了出来,便把台面上污秽的餐具腾到水池里。
我连忙过去,原来那男人说他没吃完,就被我们收了家伙,很不爽。
他说没心情吃了,让我们直接给他现金,100人民币!
我俩争执之际,领导迅速打开公文包,翻出一张100元,递给了对方。
我那个气啊,正想再说点什么,领导却有点不耐烦的向我摆摆手,意思让我快点去排队,自己低着头,开始回复邮件......
领导把我打断,本来以为他要给我讲什么好心态,宽容之类的大道理,谁知他却说:
那烂人似乎没在他人生中出现过。
另一位领导的事。
于是,我们准备赶回酒店,商量上报内容。
我们惊魂未定,领导下去看了一眼,说:受损有点严重,看来得叫救援了。
那时正值盛夏,打不着火,没有空调,车里像个闷罐,领导是胖人,没一会儿,他的白衬衫已经晶莹剔透。
大概等了40分钟,终于等到救援车辆。这期间,那领导表现出了极大的克制,没有一句抱怨,只是默默用纸巾擦汗,两张嘴皮不停的碰撞出各种观点。
那破事对他来讲仿佛根本不存在。
我们经常说做人要有格局,但是什么样才叫有格局?
遇到烂人不计较,碰到破事别纠缠。
第一点,和烂人计较,十有九输。
就像尼采在《善恶的彼岸》中所说:
因此,你和烂人计较,多半的结局是输......
第二点,你改变不了世界,也改变不了烂人
网络作家平开顺,讲过他父亲中风的经历。
一次,看到小区人行道上停着一辆车,由于人行道窄,路过的街坊邻居很不方便。
可是任凭老爷子苦口婆心,那年轻人仍巍然不动,后来年轻人实在烦不了了,怼到:
这事儿两天后,老爷子就中风了,平开顺说:
网络有句话叫“绝对不要和烂人讲道理”,话虽糙,可理不糙。
就像村上春树说的:
因此你改变不了烂人,如果他们能被改变就不叫烂人了。
当然,我也不是让你向烂人屈服,而是让你藐视ta们的存在,更不要因为烂人,搭进去自己的身体、时间、精力和尊严。
04
第一点,多数破事都是无法挽回的。
郭泰正在行路中,看到一个人背着瓦罐,正走着,瓦罐突然掉落,碎了一地。
郭泰上前问他:“为什么你的瓦罐摔碎了,你连瞅一眼都不瞅呢?”
郭泰觉得这哥们是个人才,就劝他好好学习。此人也听从建议,进行长达十年的求学,终有所成,名雀天下。
可是多数人并不能做到这点。
没赶上公交车,让你戾气满满,见了同事忍不住怼上两句;
是啊,我们经常为无法挽回的破事,而一再自寻烦恼,可这不是另一种自虐吗?
接着,开始正儿八经地讲课。
这时,几个学生应酬式地笑了两声。
这次,没有人再笑了,大家面面相觑,眼光变成诧异。
“大家不会为了同一个笑话,一笑再笑,可为什么,大家却总为同一件破事,而反复悲伤呢?”
我曾淘汰过一名员工,一是业绩低下,二是太矫情,让人烦。
就是感觉他天天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不是客户坑了他,就是产品经理蒙了他,要不然就是外卖份量不够,和小哥吵老半天。
当然,你可以说他有维权意识,但是,他花太多精力在这些破事上,而真正该做的事却没怎么做,比如跑客户,最后业绩掉在完全区外,被公司淘汰。
越不去做正经事,注意力就越容易聚焦在破事上。而那些破事,仿佛自带磁场,相互吸引。渐渐你就会沦陷更多的精力,也难腾出空间去做正经事。
每个人处理的每一件事,都是“大脑重塑”的过程。与什么样的事打交道,你就会不由自主地“扮演”相应的角色,直到真正成为那个样子。
之前网上有一个故事。
吵着吵着就哭了,有好心人就劝她:不就几片肉吗?这种破事不值当,别哭了......
谁知女孩还是哭,最后女孩说到:“我不是因为这破事,也不是因为那烂人,而是自己毕业了几年,竟然还要为了碗里的几块肉和别人争执,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就像王小波所说的那样:
因此,那些烂人和破事在某种程度,就是我们自己无能的映射。
你可能会问我:“我现在还没那么强大,就是比较无能,怎么破?”
什么是价值感?
此时的你,注意力就会坍缩进入一个隧道当中,无关痛痒的人与事,都被视为可有可无的注脚。
也正如,我开篇说的两位领导,他们都能不受外界纷扰,明确照见自己要达成的价值,以及此时此刻最重要事是什么。这就是一种价值感。
话说,肯尼迪访问美国宇航局太空中心时,看到了一个拿着扫帚的清洁工。于是佯装关心前去慰问:
结果,这人头也不抬回答:“呃,不是,我正在帮助一个人前往月球。”
你看,这就是有价值感的人,对于他们来讲,有些人和事,是根本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