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活在当下』到『顺其自然』,浅谈阅读经典带来的巨大改变。

从小到大,阅读对于我来说本是一件略带痛苦的事,但直到偶然刷到一位大姐在知乎的长篇分享,忽然让我明白我这一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似乎通过阅读这种性价比很高的方式就能得到原本应该拥有的一切。
今日只有一次,一旦失去,就再也回不来了。我们总觉得明日还会来;然而,即将来临的明日已是新的一日,而且,它也是一去不复返的。 ——叔本华《一切都在孤独里成全》
看似平谈无奇一段话,但这是最近一个月我阅读的4本书中最击中内心深处的文字。也许是被头脑的记忆过分纠缠,每一个清醒的日子里都无法释怀过往快乐、惨痛和无比尴尬的片段,习惯性用虚幻的未来片段来掩盖不愿回首的曾经。
然而这段话突然把我拉回当下,我看了看身边乱咬树叶的猫咪,看了看我妈对我生气又无奈的眼神和奶奶在家做好的第一锅肉包子,叔本华这段话顿时让我胸腔血液来回翻滚,甚至泪腺都有所反应,这当下发生的一切都马上要消失了,变成现实空间里不再重现的回忆。
想到把灵魂戳得千疮百孔的过往几年,在这一瞬间也好像被释怀,那些不愿面对的糟糕片段已经彻底不再重现,心里还是有一些小小安慰和难得的舒畅感;当那些发自内心参与的快乐瞬间也成为回忆,我也可以通过某种自己发明的仪式感向它友好告别。在此引出叔本华在这本书中的另一段话:就像一位登高的旅游者,要想得到一个通盘的概观,只有越过他脚下蜿蜒曲折的道路,放眼去看;因此,只有当我们把人生旅途中的某个阶段走完时,才能认清我们所有行为之间的真实联系——也就是我们做了什么,并拥有了什么。只有到那时,我们才能明白我们一切努力的价值所在,以及精确的因果链条。
活动的结束、运动及思想的停止,都是某种意义上的死亡,这不是恶。现在把思路转向你的生命过程,你的童年时期、青年时期、中年时期和老年时期等,这些生命过程的转变都可以称得上一种死亡。这是不是一件值得害怕的事情呢? ——马可·奥勒留《沉思录Ⅰ》
有了叔本华这位大哲学家的启发,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彻底消失,罗马帝王认为的这种“死亡”并不是一件深感糟糕的事,或者说我们过于相信头脑里被固化的各类观念,从未得以思索有关人,有关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
无法重现于当下的,某种意义上就是已经死亡的。对当下鲜活的生命片段视而不见,转而强迫性重复过往的瞬间,本质上也是对当下一切的辜负。没有用心体会和珍惜当下的每一个瞬间,我想这也是一种浪费生命,让未来的自己深感遗憾的做法。猫咪撕咬树叶,家里人的日常瞬间不会被随时刻画在照片里,不可能今天结束了在明天百分之百的重现,对于在外工作偶尔回家的人,这种感触会更加深刻,更加懂得活在当下,也珍惜每一个当下。

世界的本原要么是神的旨意要么就是原子结构本身,而原子是通过偶然性来组成万事万物的;或者请铭记一下早已经被证实了的论断。就算是偌大的一个地球,也只不过是宇宙间的一个小点,而蜗居于其中的你,何其渺小,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实在是不值一提,既然如此,你想一下究竟会是什么人才会对你大加溢美之词呢? ——马可·奥勒留《沉思录Ⅰ》
身处勤劳勇敢、努力奋斗的文化环境里,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所有问题,似乎都可以通过“我命由我不由天”、“未来可期”等等这类唯个人主观意志的空想来解决,没有实现,没有被科学完整的观念都可以说成是空想。
如果时间倒退十年,在社会经济环境处于“牛市”的阶段,想要通过努力奋斗实现阶层跃升可以说是绝对的政治正确,只要不眼瞎,脑子好使一点都能在分享社会红利的过程中获得满意的回报。然而没赶上红利期,或者在市场竞争中被清退,与真实社会环境激烈碰撞中的人突然明白,努力奋斗好像不管用了,蛋糕已经被他们分的差不多了。
世界产生的每一次变化都不会因为我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就像书中所说那样,我遇见的每一个人,做的每一件事,每一次的相遇和离别,每一次的成功和遗憾,似乎都被世界运行的本原规则安排着,我个人在其中又发挥了多少主观能动性呢,所谓的主观能动性背后的构成,是我自己完成的,还是各种不可预知的元素和时间碰撞而成的呢?
顺其自然,在此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心理安慰,背后的原理则是充分尊重自然法则和宇宙万物背后那个“神”的安排。2019年处于巅峰状态的我无法预估一年后新冠疫情肆虐对所处行业的打击,2022年后的世界又会发生什么,我的家庭会怎样,我的猫咪又会怎样……冥冥之中可能都是被安排好了的。
顺其自然的活在当下,也许是过往一切不可预知的经历开始让我深刻服从这一生活法则,就像文章开始所说的,如果一个月前我没有在那个清晨顺手打开App,然后刷到那个问答,现在的我又会干什么呢?还会在这个世界留下今天属于自己的文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