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二战英苏法荷战列舰:导言(1)
本期内容较多,大概六千字,审核大大辛苦了!
本人学业繁忙,不定期更新。
这期内容主要是以英国的视角讲述条约时期各国的海军发展,由于原书第一章节内容实在太多,我把第一章节分开,后面的详细技术部分到后期再放。
附三张纳尔逊级战列舰的图片(来源:海人社)



二战
英国、苏联、法国、荷兰
战列舰
威廉.H.噶兹克 和 罗伯特.O.杜林 著
托马斯.G.韦伯 线图绘制
简氏出版社
伦敦—悉尼
版权所有c1980
为
美国海军机构
安纳波利斯,马里兰
版权所有。这本书的任何部分
不得在没有出版者允许下
被复制。
简氏出版公司出版
翻译:弗林
译者注:本文档仅供交流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其他用途!
原书中的括号部分在本文不加括号,本文档中加括号内容为译者补充。
第一章节
导言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海军力量的至高体现的搭载重炮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由于技术的发展,已经从这世界的海洋上消失。这类战舰最后的进化在二战期间极大地加速,以至于在很短一段时间内战列舰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正如1941年五月胡德号、威尔士亲王号和俾斯麦号交战时所展现——然后到1941年十二月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在南中国海被击沉时战列舰变得过时。这些最后的舰船很快速,很强大,并且防御性能出色。
1930-40年代的现代化战列舰是革命性的战舰,吸收了1905-1922年间战列巡洋舰和战列舰的设计与运用的经验。主要的刺激,特别是对于本文中提到的英法战列舰,是1922年华盛顿海军会议对排水量和兵装的限制,这些限制源于一战中海战的经验教训——以日德兰海战为最。总体上,现代化战列舰结合了高速性和更强的舰炮火力、更好的防御。最初的(现代化)战列舰一定程度上受到华盛顿条约的限制影响,而更明显地受到财力和工业优先度的影响。尽管有人为强加的条约限制*,现代化战列舰仍发展成为巨大雄伟的舰船,有着30节的航速和相当充足的进攻能力,以及承受严重打击的能力。基本的目的是设计一条能够承受伤害的舰船,当然其仍需对敌人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这些需求迫使盟军的(新型)主力舰比起一战前建造的主力舰在尺寸和排水量上都有了相当多的增加。只有苏联没有受到条约的限制,结果是苏联的主力舰比起大部分其他国家新建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都更为巨大。
到一战结束后,高速战列舰的概念已经被除了美国外的所有主要海军势力所接受。事实上,法国、意大利和美国是仅有的不具备战列巡洋舰的主要海军力量。日本、意大利、德国、俄罗斯和英国都在建造可称为高速战列舰的舰船。尽管只有很少一部分建成,它们开创了二十年后下一个主要的海军建设时代,这个时代完善的技术促进了良好防护的高速战列舰的建造。
*华盛顿会议(1921-22),伦敦海军会议(1930),和第二次伦敦海军会议(1935-36)。1927年的日内瓦裁军会议没有对主力舰加以限制,但在英国的努力下从1927年到1935年实现了对火炮规格和战列舰排水量的缩小。为了所有的实际目的,所有条约限制于1936年12月31日起失效。
美国海军的密歇根号在无畏号之后建成,尽管它的设计比英国的无畏号更早。其在中轴线上布置所有主炮,并采用背负式炮塔布局,有着更加优越的配置。
华盛顿海军条约。在一战结束时,美国海军全力以赴地启动了如此广大的扩建计划,以至于威胁到了英国皇家海军的传统霸权。美国海军的扩建计划也威胁到了日本在太平洋建立起的地位,使得日本也展开了舰队建设计划(八八舰队)。*由于这两个变化,英国在1920-21年间开始了新主力舰的设计项目。这些战舰将成为当时最先进、最强大的战舰,且会促使美国和日本给出更进一步的回应。4艘战列巡洋舰和4艘战列舰被列入项目,其性能诸元如下表所示:
列表1-1
1921英国主力舰设计
战列巡洋舰(G-3) 战列舰(N-3)
满载排水量 53,900吨(54,800公吨) 48,500吨(49,300公吨)
水线长度 850英尺(259米) 815英尺(248.4米)
水线宽度 106英尺(32.3米) 106英尺(32.3米)
吃水 35.7英尺(10.9米) 33.0英尺(10.1米)
轴马力 160,000(162,000公马力) 50,000(50,700公马力)*
(最大)航速 31节 23.5节
兵装 9门16英寸(406毫米) 9门18英寸(457毫米)
/45倍径 3-3-A-3-A+布局 /45倍径 3-3-A-3-A+布局
16门6英寸(152毫米) 16门6英寸(152毫米)
/50倍径 双联装炮塔 /50倍径 双联装炮塔
*原作者注释
+“A”在本文中代指上层建筑。
最终,由于美国、英国和日本的这些规模庞大的海军扩建计划引起了巨大的财政压力,美国提出了海军裁军会议。这次会议迅速地得到了英国政府的支持,不久之后日本、意大利和法国也同意了这场会议。1921年11月12日,各个主要海军势力的代表在华盛顿特区相聚,开始了华盛顿海军会议,而这场会议所签订的条约将对未来的同盟国战列舰的设计造成深刻的影响。
1922年2月6日签订的华盛顿海军条约的各项影响了主力舰设计的条款值得列出一下:
·英国和美国舰队的总吨位限制分别为580,450和500,360吨,日本舰队总吨位限制为美国的60%(301,320吨),法国为221,170吨,意大利为182,000吨。这便是被日本人所苦称的“5-5-3”比例。排水量计算为1吨等于2,240磅(1,016.05千克)+,(不同战舰)排水量之间的比较按照下面所定义的“标准”为依据进行计算。
*八八舰队计划的特点是建造8艘高速战列舰和8艘战列巡洋舰。
+公制-英制单位。不同国家建造的战舰之间的特征对比因为不同的单位制而一直很复杂。本文中所有舰船的单位制取决于其建造国家采用的单位制;所有列表数据会分别呈现英制和公制单位。这有时候会得到过于精确的结果,把总体数据转换单位制时这个详细的转换被保留,从而最好地描述实际的数值。方便起见,图中的装甲厚度统一为毫米。1毫米等于0.03937(英寸)。(1英寸=25.4毫米)
·主力舰的吨位限制在35,000吨标准排水量,最大允许搭载406毫米口径的火炮。
·标准排水量的规定是舰艇完工、人员完全配备、完成装备,并准备好航行时的排水量,包括弹药、粮食、乘员用淡水,以及参战需要的所有杂货器械,但是不包括燃料和储备的供水。
排水量和兵装上的限制使得引进有效减轻重量的技术变得至关紧要。设计师不得不设计并发展出全新的概念和规程,其中很多在之后的二战前主力舰建造中成为(其设计的)基础。尽管华盛顿海军条约强制了十年的海军“假日”,它改变了主力舰设计的历程,并且对战列舰技术造成了自从英国的无畏号以来最为深远的影响。
最初的“条约型”战列舰。由于日本和美国的战列舰接近完工,华盛顿海军条约允许英国皇家海军建造两艘战列舰,即为在1922年12月28日安置龙骨的纳尔逊号和罗德尼号。作为补充,法国和意大利各自被允许建造总共不超过70,000吨的新型战列舰,既然两国在1916-21年间不能完成新舰的建造。英国已经建成了胡德号;但是,她搭载的是15英寸(381毫米)口径的主炮,而日本和美国的新战列舰搭载了16英寸(406毫米)炮。尽管早期设计考虑搭载15英寸炮,第一海务大臣全部撤回了这些方案,并要求设计搭载16英寸炮的战列舰。英国的战列舰显得很新颖,它们是在海军条约限制下第一批建造的战舰,有着在之后的战列舰上所采纳的革新性特征。显然,它们(纳尔逊级)是1921年G3型战列巡洋舰设计的改进结果,满载排水量从(G3的)53,900吨降至38,400吨,水线长度减少了160英尺(48.77米),轴马力从160,000削减至45,000。全部三座(主)炮塔前置的布局导致其上层建筑比起一般的战列舰明显更为靠后。装甲防御集中在核心区,内置的主装有充分的厚度但是还是太浅(应该指的是覆盖高度不足),主装甲带倾斜布置以增加等效厚度。这种集中防御布局使得船体的前部以及侧舷在防护甲板上方的区域没有装甲保护。这种减轻装甲防御重量的方法在所有排水量受限制的现代战列舰上都成为设计特征。另外,其水下防御系统在英国战列舰中是独特的。水下爆炸实验表明,像胡德那种在凸舱中填充诸多细密管道的水下防御结构不如以液舱代替的防御结构有效。这种系统(液舱)花费更少,并且在重量受限的战舰上更有效。这些建成战舰的性能诸元如下表1-2所示。
纳尔逊号和罗德尼号的建造为将来的战列舰建造提供了非常多的有价值的经验。对重量的精确统计,还有减轻重量(的技术),变得前所未有地重要。以前用的标准装配件被重新设计以最大程度地轻量化,一种提高了屈服强度的新型钢材,即“D”型钢,被应用在核心结构上,另外水密舱壁由轻质耐火的木板和铝材制成。副炮不像以前那样放在炮廓里而是安置在炮塔中,核心区的用于覆盖炮廓的上层装甲也随之取消。副炮炮塔有足够应对破片的轻度装甲防护,这种设置将成为末代战列舰设计的共同特征。所有的这些努力,包括内置倾斜主装甲带,使得这型战舰(的标准排水量)比35,000吨的限制还低了超过1,500吨,如此的余量对日后的现代化改造很有好处。
列表1-2
性能诸元——纳尔逊号和罗德尼号
标准排水量 33,313吨(33,850公吨)(纳尔逊)
满载排水量 37,800吨(38,400公吨)(纳尔逊)
水线长度 700英尺(213.4米)
水线宽度 106英尺(32.3米)
吃水 29.75英尺(9.07米)
轴马力 45,000(45,600公制马力)
(最大)航速 22节
兵装 9门16英寸(406.4毫米)45倍径,三联装炮塔
布局:3-3-3-A
12门6英寸(152.4毫米)50倍径,双联装炮塔
6门4.7英寸(120毫米)
12门3磅炮
8座砰砰炮
19门机关枪
2基水下鱼雷发射管,24.5英寸(620毫米)
侧舷主装甲带* 14英寸(356毫米)——弹药库段
13英寸(330毫米)——动力舱段
甲板装甲 6.25英寸(159毫米)——弹药库段
3.75英寸(101毫米)——动力舱段
水下防御 在吃水深度一半处对抗750磅(340千克)装药的鱼雷战斗部。
*主装甲带倾斜18度。
尽管纳尔逊号和罗德尼号的许多设计特征将在1930年代被应用在其他国家的(新造)战列舰上,在即将到来的新型战列舰的时代中它们并不是表现良好的先行者。它们的航速太慢,而且实际情况表明它们的新型16英寸炮有非常严重的侵蚀问题,导致不得不降低炮弹的炮口初速,降低了火炮性能。新型炮塔有一堆机械问题,这些问题在早期服役中被逐渐解决。更重要的是,因为(炮口)暴风太严重所造成的损坏问题,和平时期服役时两舰的齐射受到限制,并且上层建筑严重限制了主炮的射界。实际上,把这些(16英寸)舰炮和之前的英国战列舰所搭载的非常成功的15英寸炮相比,纳尔逊号和罗德尼号的16英寸炮,特别是因为炮口初速降低的问题,完全不如15英寸炮表现优良。两舰因为差劲的操纵性而臭名昭著,指挥也有困难,因为舰桥实在是太靠后了。最大航速为22节,不比很多条约前的战列舰更快。顶多能说,纳尔逊号和罗德尼号仅仅是有限的成功。不过,很多新型战列舰的设计吸收采用了纳尔逊式的主炮塔布局,比如说法国海军在敦刻尔克级和黎歇留级主力舰上采用的全前置主炮布局。
伦敦海军会议。在不成功的1927年日内瓦裁军条约之后,进一步限制战列舰尺寸的想法是不可信的。尽管如此,海军部决定展开小型化战列舰的设计研究,这使得不久后(英国)出台了试图说服其他海军强国去建造搭载12英寸(305毫米)炮的25,000吨战列舰的政略。在拉姆西·麦克唐纳被选为首相并组建其新的英国政府之后,这个政略得到了展现,这位首相要求在伦敦举行一次新的海军会议,以达到对各国海军的进一步限制。当这场会议进入总结阶段时,主力舰设计并没有添加进一步的限制,不过英国确实正式地接受了美国保有和英国皇家海军持平的舰队规模的权利。这意义非凡,预示了英美在未来更进一步的合作。主力舰建造的“假日”延长到1936年12月31日,各方同意在1935年召开另一场海军限制会议。
于1935-36年举行伦敦海军会议后,英国、法国和美国在1936年3月签订了伦敦(海军)条约。条约再一次确认了和之前的(华盛顿)条约一样的(对主力舰)35,000吨标准排水量限制,但是主炮被进一步限制为最大14英寸(356毫米)口径。考虑到日本已经正式退出了会议,条约允许主炮口径的限制可以回弹到16英寸(406毫米),如果日本在1937年4月1日之前没有签署条约。如果任何国家的海军建造了超过条约限制的战舰,那么条约的签订国有权将限制放宽到45,000吨标准排水量。另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尽管日本和意大利没有签署(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它们确实派遣了观察人员参加会议。德国的观察人员也在场,不过它们没有签署文件,因为1935年的英德海军协议使得德国需要观察所有无论是已经签署还是将要签署的条约。
一战过后的主力舰建造。当德国开始建造装甲舰时,法国批准了敦刻尔克号战列巡洋舰在1931年开始的建造,从而引发了竞赛。不到几年之后,所有主要的海军国家都开始积极建造主力舰。这些新型战舰,除了个别的最好定义为战列巡洋舰的案例,都有至少35,000吨的排水量,以及强大的武器、优良的防护和27节以上的最大航速。重型火炮仍然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海军武器,尽管有飞机和潜艇的支持者坚持声称它们更加优越。日本、德国、意大利、俄罗斯、法国、英国以及美国的海军权威人士对建造新型战列舰充满信心,这些战舰有着尽可能最好的装甲拼装,远程火炮,更先进的防空武器,出色的航速,以及细密的舱室分划。
这些新的战舰代表了长期以来主力舰设计趋势的高潮,把战列巡洋舰的航速和战列舰的火力和防护结合在一起。新型的高速战列舰达到了最初在1905年威廉·霍夫噶德构想的理想型战列巡洋舰的特性。不止是高航速,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型主力舰兼备了更好的防护和更强力的火炮,具备以下战术性和战略性的特征:
·更高的最大航速和巡航航速,提升了机动性和战斗舰队的灵活性。
·更大更强的火炮,单舰作战性能更强。
·作为火炮平台有更好的稳性,以及明显提升的火控系统。在战争时期装配的雷达系统使得火控系统差距的影响更加明显。
·更大的排水量,可以承受更多的打击。
·昂贵的建造消耗和大量乘员,这使得一个国家根本损失不起这些战舰。
*(威廉的出版书)海军工程与建造协会的合约,1905版,纽约。
之前我们讨论了主力舰设计趋势。接下来我们将讨论更多的有关战舰性能和设计的技术细节,以便于欣赏本书所展现的各种战舰。
那么以上就是本期专栏的全部内容了。有建议或者想法欢迎在下面的评论区留言,咱们下期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