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唐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著——第四讲 李璟
山花子·菡萏香销翠叶残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评语(王国维《人间词话》):
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读者的衍生义之“兴”(对比张惠言的“比”,更接近于中国传统的欣赏方式)
理论依据:王国维对词的评判标准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人间词话》)
——何为“境界”?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1.有“真感情”,“修辞立其诚”,“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内心真正有话说
2.具有感动和感发的生命,使读者受到感动。艺术作品由两方面完成,只有经过读者的欣赏向它投注,跟它融合,才能使艺术作品有其生趣和生命。
“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有万不得已者在。”
反例:
“鱼跃练川拋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
仅仅是一幅画面。
正例: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杜甫《曲江二首》)
表达出了对于景物的欣赏和喜爱,展现了广大丰富的同情心。
联系后句,“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这是由杜甫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感引发的对于春光易逝的感慨。
实例:
“摇落深知宋玉悲”(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辛弃疾《水龙吟》)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表现的对于本质清白的操守让张志新烈士得到共鸣,因此狱中常念此诗。
——古典文学的用处:让后来人体会其中生生不已的、真正生活在那里的感动和感发的生命。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菡萏香销翠叶残】
对比:“荷瓣凋零荷叶残”
——对景物情感以及文字的敏锐感知力
“菡萏”:出自《诗经•尔雅•释草》:“荷……其花菡萏。”给人珍贵的感觉。
“香销”:同样是美好事物的消失。
“翠叶”:翡翠碧绿的颜色,体现珍贵美好的感觉。
“残”:每种花有各自独有的凋落方式,而荷花的凋落则是残缺。“秋入蛮蕉风半裂,狼藉池塘,雨打疏荷折”(冯延巳《鹊踏枝》)
例:
“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杜甫《秋雨叹》)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陶渊明《饮酒二十首》)
——越是珍贵美好生命的凋零,越能引起更深更大的悲哀。
【西风愁起绿波间】
——整个大环境摇落的悲哀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屈原《离骚》)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韶光”:美好的年华。
“不堪看”:由花的凋零联想到年华消逝容颜憔悴,不能忍受。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韦庄《女冠子》)
“鸡塞”:鸡鹿塞,中国西北边疆的一个关塞。
“小楼细雨”:环境的寒冷。
“玉笙寒”:玉质的笙在雨夜给人寒冷的感觉,配合环境的寒,表现内心的孤独寒冷。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李商隐《端居》)
“吹彻”:不断地吹,长久地吹。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多少泪珠何限恨”:流不尽的泪就像滴不尽的相思愁恨。
“倚阑干”:楼上远眺,又回到词首“菡萏香销翠叶残”的凄凉景象,更添韶光易逝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