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袭克里米亚大桥、2死1伤,俄射导弹报复,还撂话要斩首乌高层

本期话题,乌军偷袭克里米亚大桥,导致2名成年人死亡,1名儿童受伤,俄罗斯当即决定,发射导弹打击报复袭俄设施,不仅如此,俄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还撂话称,俄军应该要对乌克兰领导层实施斩首行动。
北京时间7月19日凌晨,俄国家反恐委员会称,基辅于7月17日对克里米亚大桥发动袭击,造成平民伤亡。克里米亚大桥建成于2018年,全长19公里,它连接着俄罗斯本土和克里米亚半岛,跨越整个刻赤海峡。而在去年10月,乌克兰就已经袭击过克里米亚大桥,以至于今年五月才恢复使用。现在,乌军为什么再一次对这座大桥发难,其背后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首先,这是乌克兰在向北约表决心。前不久,北约峰会结束后,乌克兰在该峰会上获得了欧洲各国势力的政治、军事、经济支持,这一次袭击克里米亚大桥,就是在向全世界宣告,不会与俄罗斯妥协,乌克兰坚决站在北约组织的一方,美国指到哪里,乌克兰就会打到哪里。其次,这是乌克兰对俄罗斯停止续签黑海运粮协议的回应。今年7月初,俄罗斯宣布该协议将在7月17日失效,然而“巧合”的是,乌克兰也是在同一天偷袭了克里米亚大桥,显然,这是乌克兰对俄罗斯表达抗议和警告的方式。最后,乌克兰认为此举能够切断俄军的补给线。大桥连接着俄罗斯本土和克里米亚半岛,俄罗斯为扎波罗热等地区的前线部队运输物资弹药需要借助于此。然而,俄总统普京对此回应,乌袭击克里米亚大桥是无意义的,俄军很久没有使用过该运输通道了。如今的俄乌军事格局告诉我们,克里米亚大桥不是唯一的运输通道。因为,俄军已控制了扎波罗热和赫尔松地区的大部分地区,包括亚速海的整个沿岸,除了这座桥梁,俄军完全可以通过海运、陆运等方式为俄军前线供给物资。因此,乌袭克里米亚大桥事件,其政治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向欧盟表决心,顺便为克里米亚半岛居住的人民制造恐慌情绪,借此给俄罗斯施加民众压力。

面对乌克兰的挑衅,俄罗斯国防部决定,打击对克里米亚大桥恐袭的军备设施,包括制造这些设施的船舶维修厂。7月18日凌晨,俄防部表示,尼古拉耶夫市地区的燃料设施和敖德萨地区的船舶维修厂被摧毁。由此可见,乌克兰首要面临的后果是,军事压力增大。克里米亚大桥遇袭前,俄罗斯并未在海上发现乌克兰的军用船只,那么乌军很有可能是借助民用船只作为母船,以此投放水面无人艇来袭击大桥。因此,俄方现在重新宣布,把黑海列为危险海域,这意味着,日后一切在黑海上航行的船只都有可能受到俄罗斯的打击。此外,尼古拉耶夫港口和敖德萨港口已经被俄罗斯盯上了,今后乌军的任何举措都有可能引起俄罗斯对这两个港口的猛烈攻击。除了军事压力外,乌克兰在黑海附近的民用船只将受到影响,不论是渔船还是商业运输船只,都有可能受到攻击。

俄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更是呼吁,要斩首乌克兰这个恐怖主义政权的领导层。毫无疑问,乌克兰袭击克里米亚大桥事件令俄方愤慨,因为这导致了平民伤亡,其中还包括儿童,但是俄总统普京不大可能对乌领导人实施斩首行动。一方面,梅德韦杰夫的此番言论是对当前紧张局势和事件的一种回应,其目的在于,表达强硬立场和决心。另一方面,乌克兰高层不过是欧美资本主义世界设立的傀儡,就拿乌克兰总统来说,泽连斯基曾经的本职工作是当一名演员,事实上,他现在也是一名演员,在扮演一名国家总统,受制于北约组织和美国政府。因此,倘若普京同意采取斩首行动,不仅解决不了最根本的问题,还会使俄罗斯处于风口浪尖之上,得不偿失。

俄乌冲突愈演愈烈,军事行动越来越没底线,不禁让人担心是否会触发核危机?譬如最近发生的,卡霍夫卡水坝被炸,扎波罗热核电站频频遭炮击,再加上克里米亚大桥被炸事件,都在向我们宣告,俄乌冲突正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自二战以来,人们掌握了核能武器之后,人类的任何防御措施都已经显得不堪一击,回想当年受到核武器攻击的广岛和长崎这两座城市,再加上后来的切尔诺贝利和日本福岛核事故,扎波罗热核电站的遭遇令世界人民揪心。但按照目前形势来看,不需要对此过多担心,首先,俄罗斯拥有有效的防空力量,能够保卫扎波罗热核电站、斯摩棱斯克核电站、库尔斯克核电站等,不会轻易造成核泄漏等问题。其次,俄总统普京曾经承诺,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在与乌克兰的矛盾中,也没有必要使用核武器。最后,西方政府也不会同意乌军摧毁核电站,因为历史上所发生的每一次核泄漏都是严重的灾难,欧盟方面不会允许核泄漏发生在自家门口。

综合来说,俄乌冲突仍在持续,双方都不愿意在这个阶段突然收手,然而,正如张养浩在诗中所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在资本主义的运作模式之下,不论国家繁荣还是灭亡,万千大众都是受害者,我们只能希望俄乌冲突早日结束,还两国人民一个能够保证生命安全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