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圆向吉,花开见喜
元宵节的传统文化有哪些?元宵节是春节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自古以来形成了很多传统习俗,很多地方至今仍然流行,在元宵节这天热热闹闹地举行。下面带您来认识一下元宵节的传统文化及习俗,来看看吧。 1、吃汤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 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2,赏花灯 元宵节的主要习俗就是赏花灯,来源于古人燃火夜游驱疫的习俗。在远古时期,人们常在夜间燃起篝火,或者举火把来驱逐野兽,其中最隆重的就是春秋两季的驱逐活动,这就是元宵灯火的源头。 所以以前的正月十五,人们还要点火把到田间游走,并且根据灯火燃烧的颜色来判断当年的年景。说是灯火之色若偏红,则预兆天旱,偏白则可能有水涝,这种习俗就是“照天蚕”,不过如今的元宵节只有灯,没有火了。 元宵节也被称为“上元节”,也就是“天官赐福”的日子,古传天官喜灯火,所以元宵节的花灯也是一种祈福的行为。 3、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我国独有的民俗文化娱乐形式,每逢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会挂起彩灯,燃放烟花爆竹,并且把谜语写下来贴在彩灯上,让大家参与解谜,在整个互动中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也更向我们传递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就已经出现。 5、舞狮子 「舞狮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还有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 6、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7、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8、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