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崩河犀鸟谷公共空间景观提升与生态保护设计 | Needle 2022成果展 | Needle项目分享
Undisclosed Blessed Valley
洪崩河犀鸟谷公共空间景观提升与生态保护设计

场地背景
位于洪崩河与大盈江交汇处的铜壁关自然保护区试验区,以生态环境优越、鸟类种类繁多、植被茂盛着称。在独特的季节性景点和新兴的生态旅游产业的推动下,来访者流量往往在雨季达到高峰。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鸟类爱好者,他们将此地作为中国记录稀有鸟类的理想目的地之一,并在时间、资源和资金支持方面对该地的观鸟旅游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除了受鸟类学爱好者的光顾,还有许多生态旅游者来此钓鱼。河口处有许多鱼苗池,由当地人在上世纪兴建,但现在逐渐荒废,水位的变化也促使池塘中的沉积物不断增长,该地块曾经的开发痕迹被逐渐湮没。

矛盾分析
作为热带季雨林的一部分,夏季和秋季有两个降水高峰。由于高温,洪水多发生在夏季。拉河练水电站数据显示,洪水期间水位上升1.5米,流量从510m³/s增加到2230m³/s,并带来大量沿河泥沙。虽然没有殃及居住区,但由于坡度陡峭,山体滑坡严重影响交通。面临这些阻碍其发展的现有问题,场地可达性变差,自然灾害所带来的轻微影响都将导致所有休闲与研究活动都无法正常进行。

为获取地理和人文信息数据分析场地区位的特殊性,GIS分析主要包括地表覆盖类型、坡度、坡向、地质灾害易发程度、人为干扰强度、物种丰富度和为观鸟者记录上传的足迹。数据表明场地位于中易发区,大部分分布在 15°~25°,自然侵害程度在可控范围内。虽然以林地为主,但存在破碎分布的耕地,这印证了场地也存在一定人为因素的无序干扰。观鸟爱好者的踏查记录主要围绕“盈江——铜壁关——洪崩河——盈江”的线路,鸟类资源丰富的关键点集中于场地所在的大盈江中下游河段。为了方便观鸟者获取影像记录,当地有人做出了不错的尝试,在林间开发鸟塘(Bird Hide),由一片林窗空地和简陋的棚子组成,但由于不良自然条件和选址不当等因素,目前该地段现存的几处鸟塘已停止使用。

面对该地知名度的上升、旅行模式的变化、物种勘测重心的外移,旺季时间延长的趋势,这无疑给有出行计划的人造成了诸多困扰。并且,该片土地承担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也承担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的任务,林地保护与利用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改造定位
根据鸟类学知识水平的不同,来访者可被分为五类,包括鸟类物种研究人员、业余观鸟爱好者、自然教育机构成员、农民和生态旅游者。综合他们对景观功能开发的意见倾向,他们的主要需求可归纳为更完善的道路交通、韧性景观设施和更多观鸟点的建立。
基于以上需求,结合自然地理要素和发展建设史料,场地具有改造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为了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带来地不利条件,应在尊重自然条件,保证生态友好的前提下,创造满足各类人物角色需求的功能性价值。因此,我决定有针对性地制定规划和设计解决方案,以自然保护和公众利益的协调统筹为前提,创建一个功能主导、植被分区引导和控制人类活动的低干预原生景观系统。

设计策略
该方案在建立开放休闲区、植被缓冲区、低干预保护区的分区基础上围绕交通系统、驳岸类型、植被规划和观景点展开tool box讨论。
开放休闲区位于洪崩河口,是大部分人住宿、停车、自然教育、垂钓以及进行各种滨水娱乐的地点;植被缓冲区在拉河练水电站所在的中心位置,挡住了沿海滨向东行驶的道路,具有强大的水流和茂密的树林。低干预保护区是桐壁关自然保护区森林边缘的一部分,该区域鸟类多样性较高,目前主要由于其复杂的地形而处于低开发状态。
关于人车交通问题的改善和驳岸休闲区的活力提升,在山路旁侧地形允许处梳理出至少能供五辆车使用的空地。由于崩塌而坠落的石块可作抛石护岸,以防止河岸被水流冲刷。在滨水开放区域周围,废弃的鱼塘将改造成台地式水景设施,废弃的栈道改造成适应水体涨落的平台,以作为淹没区域的替代路径。
植被分区实现了林间用地的统筹规划。一些能为鸟类提供躲避场所同时也是食源乔木的乡土树种优先被选做核心林片的组成成分。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阴优势开发林下经济带,主要形式为林草和林药。
观鸟设施由高塔、观景台、鸟塘组成,由功能性的曲线路径贯穿连接,分别用于滨水区的登高望远、林间徒步的驻足停留和山腰处的集中观鸟。


平面设计
交通作为线索串联各处功能体验点形成骨架,植被则是模糊各类空间的生态外衣,共同形成了景观结构。我选择了两处地质情况稳定的平地拓为停车空地,与主要步行道相连。滨水广场中有一处由旧房原地改建的自然科普博物馆,为人的使用带来新的元素。公共空间以形式多样的台地景池为特色,雨季在此沉积的圆石与搬运至此的落石沿河互融成带,是一种场地记忆的象征。



过渡空间由林下经济带组织,以药用乡土植物柊叶为主,其叶片形态较圆,叶柄较长,可作为地栖鸟类的庇护所。生态密林最高层片的植物为35~38m,优势种为云南娑罗双;中层植物11~20m,优势种为假广子、千果榄仁、高山大风子,其果实是鸟类的重要食物来源。场地具有三类防火林带,分别沿山脊、道路和林缘营造。低干预区中共选择了四处建造鸟塘的合适地点,借用民间方法,采用通洞的帘布和钢架,是隐藏的“摄影棚”。考虑到应低限度干扰鸟类自然生存环境,又要确保有景可拍,故将山泉引入U形竹槽中低落地面形成的小水洼,可吸引鸟类在此饮水与清理羽毛,为拍摄者提供原生状态下的拍摄环境。


在此景观格局的组织下,人们创造出了能一定程度上实现自适应的设施条件,开垦导致的景观破碎化也得到了有效避免。如今,人们习惯于沿乡间小路观鸟,到石梯村试行。由于交通不便,他们在路的尽头返回,无法到达这个充满可能的近水地点。在可预见的未来,滨水区将演变为活动中心,生态旅游蓬勃发展。此外,有组织的植被为鸟类提供了更好的栖息地,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处于更健康的状态。
项目完整图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