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书札记】《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1917-1927)

2021-11-16 00:08 作者:小僧の神様  | 我要投稿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里程碑,堪称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精品,其导言合集则更是精品之精品,导言中的许多定评,是研究第一个十年文学史的理论性经典文献。

前言(赵家璧)

编书目的:本着“文学革命”之精神,整理、保存、评价前一时期(1917-1927)新文学的理论建设以及小说、散文、诗歌、戏剧诸方面所尝试得来的成绩,为后代研究初期文学运动提供一点系统的参考资料。

总序(蔡元培)

  • 以欧洲文艺从古典到中古再到近世复兴的发展史为鉴,认为中国也经历了一个从周代开始直到近代的类似的文学艺术革新过程,“五四运动的文学运动,就是复兴的开始”

  • 文学革命与思想改革关涉密切,而在此基础上反对文言提倡白话是文学革命的条件。

《建设理论集》导言(胡适)

  • 文学革命运动的历史背景:

    ①晚清桐城派古文虽是落日仍有余晖,从“桐城三祖”发展到曾国藩为代表的湘乡一派,可谓它作为散文体的极盛,然而不过是古文字内部的钻营,虽则“文从字顺”但不符合“言文一致”。严复式、林纾式的翻译都论证了古文的失败。

    ②在西洋和东洋两种音标文字体系的刺激下,兴起了中国拼音字母的创制,如卢戆章的“切音新法”,蔡锡勇的“传音快字”,王照的“官话字母”(以北京语音为准,专拼白话)等。至于民国,先是教育部制定39个“注音字母”,后有“国语罗马字”,兼用二者,以为国音字母的两种形式。

  • 中国白话文学史渊源已久(白话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自然趋势”),但因为长期以来的政治权威难以成为主流。如今的文学革命运动,需要有一种自觉的、有意的主张,打破古文的迷信,承认白话文的正宗。(使文言从“正宗”变成“谬种”,从“宇宙古今之至美”变成“妖魔”“妖孽”,这是我们的“哥白尼革命”。)

  • 中心理论:“活的文学”(文字工具的革新);“人的文学”(文学内容的革新)

  • 基本作战方略:基于“历史进化的文学观”,用白话作文写诗。

  • 凡标准国语必须是“文学的国语”,就是有文学价值的国语。国语的标准是伟大的文学家定出来的,决不是教育部的公文定得出来的……先从白话文学入手创造有价值的文学。(“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将文学革命目标定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文学论争集》导言(郑振铎)

  • 折衷改良派,反抗力量不大

  • 双簧信(“文学革命”阵营不耐于零星反对的声音,索性把旧文人们的许多见解归纳在一起给以痛快而致命的一击)

  • 复古派的有力抗争:林纾、学衡派、鸳鸯蝴蝶派、甲寅派

  • 文学社团的兴起(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青年社的白话文运动发展到顶点,逐渐成为新文学运动,也日趋承载着社会的政治的功利性目的。如文学研究会对《小说月报》的革新:反抗游戏文字的“礼拜六”派旧文学,标示写实主义新文学。他们提倡血与泪的文学,主张文人们必须和时代的呼号相应答,必须敏感着苦难的社会而为之写作。文人们不是住在象牙塔里面的,他们乃是人世间的“人物”,更较一般人深切的感到国家社会的苦痛与灾难的(“文学是时代的反映”、“注意社会问题,爱被损害者和被侮辱者”)。至于创造社,初期反对文学的功利主义,接近唯美一派,但后期不复囿于“唯美”的主张,与文学研究会所谓“血与泪的文学”合群。可见之成仿吾《艺术之社会的意义》。

  • 新文学创作实绩:散文与短篇小说最著,长篇小说尚不发达。

  • 旧文学的整理与重新估价: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是这时期最大的收获之一,奠定了中国小说研究的基础。

    “伟大的十年间”的论争可分为两期:

    ①新文化运动和白话文运动(破旧文化传统、树新文学正宗),侧重形式的改革

    ②新文学的建设时代,也是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的时代(创作、整理、建设)

《小说一集》导言(茅盾)

  • 初期小说创作,多数对于农村和城市劳动者的生活很疏远,对于全般的社会现象不注意,他们最感兴趣的还是恋爱题材(一次调查中,该题材占了总数的98%),而且个人主义的享乐倾向也很显然。恋爱小说内部,充斥着“观念化”的毛病。“生活”偏枯,结果是文学的偏枯。到了第一个十年后期,创作多向发展,题材范围扩大,新文学逐渐从青年学生的书房走向十字街头,尽管不免于十字街头徘徊,内心不乏苦闷彷徨

  • 文学研究会“问题小说”举隅:

    ①冰心:提出青年人的实际苦痛,但作不成解答。(《斯人独憔悴》《超人》)

    ②庐隐:穿了恋爱的衣裳来探索人生问题。(《海滨故人》《丽石的日记》)

    ③孙俍工:节制抒情,尝试理性地探索宇宙人生“何故”。(《前途》)

    ④叶绍钧: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描写灰色的卑琐人生,较其他文学研究社的同仁技巧更加圆熟。他在第一个十年的作品反映着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写得最好的是小镇里的醉生梦死的灰色人。不过叶绍钧逐渐以为“灰色”是转化为“光明”的必要条件,以达到“美”和“爱”的生活理想。这一点上和王统照的思想相近。

    ⑤落花生(许地山):人生观是二重性的(积极昂扬的意识、消极退婴的意识),相应地,作品形式也兼有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的二重性。

  • 乡土派作家:彭家煌、许杰

《小说二集》导言(鲁迅)

  • 主要介绍了1915-1925十年间兴起的新文学团体、文学杂志及其代表作家作品

  • 《新青年》(胡适、鲁迅)、《新潮社》(罗家伦、俞平伯)、弥洒社(胡山源)、浅草社(陈炜谟、冯文炳)、《晨报副刊》、《京报副刊》、《现代评论》、莽原社、狂飙社

《小说三集》导言(郑伯奇)

  • 文学不过是文化的一部门……文化落后的国家或民族,它的文学虽在一个新的潮流之中产生,而先进国所通过了的文学进化过程,它还要反复一遍。(以日本新文学为例)

  • 中国新文学1915-1925十年间的脉络可分为前后两期,前半的五年人能还处于启蒙时期,创作界尚且“寂寞”,后半的五年孕育着“普遍的全国的文学活动”。

  • 中国启蒙文学运动以后,创造社的浪漫主义和文学研究会的写实主义的对立的发展是有趣的现象——笼统概括为“为艺术的一派”和“为人生的一派”的对立。人生派的风格接近帝俄时代的写实派,但没有发展到自然主义;艺术派包括浪漫主义,还包括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等多种“世纪末”的流派,在后期发展出所谓“革命的浪漫主义”(革命的罗曼蒂克)。不过,在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的实际创作中,两大派的风格彼此含混,只能就集团整体倾向而言作模糊的区分。

《散文一集》导言(周作人)

  • 不同于清末戊戌前后的白话运动,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白话文运动更为全面、彻底。

  • 提出“艺术性的”论文的概念(即美文)

  • 新文学中白话散文的成功比较容易(以小品文为例)我相信新散文的发达成功有两重的因缘,一是外援,二是内应。外援即是西洋的科学哲学与文学上的新思想之影响,内应即是历史的言志派文艺运动之复兴。(参考:《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散文二集》导言(郁达夫)

  • 中国古来的文章,一向以散文为主要的文体,韵文系情感满溢时之偶一发挥。不过,中国古来并没有“散文”之命名,大概是西学东渐后的产物(与Werse相对立的Prose)。

  • 散文的外形:无韵不骈的文字排列,只依照广义的自然韵律在文字之间蕴藉意味。

  • 散文最重要的内容:散文的心(作意、Subject/Theme);其次是散文的体。

  • 五四运动摒弃“文以载道”,发现了“个人”,以这种觉醒思想为中心,滋养了现代散文。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任何散文都来得强。(个性是Individuality和Personality的综合,与个人文体Personal Style有关)

  • 散文的第三个特性:统一于自然与社会之中的人性。最纯粹的诗人的抒情散文里,写到了风花雪月,也总要点出人与人的关系,或人与社会的关系来,以抒怀抱;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诗集》导言(朱自清)

  • 晚清“诗界革命”的尝试(夏曾佑、黄遵宪)和外国诗歌翻译的影响

  • 诗体大解放后的新诗(自由诗派):说理的诗(胡适、康白情)、欧化的诗(周氏兄弟)、写景诗、情诗(湖畔诗人群)、小诗(周作人、冰心、宗白华)、长诗(白采)、郭沫若的诗

  • 新诗的第一次调整:格律诗派

  • 象征诗派(李金发、王独清、戴望舒)

《戏剧集》导言(洪深)

(略)









【读书札记】《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1917-1927)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