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奥运冠军出圈之后,青少年爱上运动了吗?
前不久,4次参加奥运、最终决胜东京奥运女子铅球项目的巩立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觉得美不只有一种,并不是说身材好脸蛋好就是美,我们还可以用另一种方式去体现我们的美。”

正如热搜话题#奥运会狠狠修正了我的审美#评论区里的最高赞观点所说:“每一个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闪闪发光的人,都是最美的”。
的确,美是内心的投射。
带伤上阵的谢文骏,是美的;
和金牌擦肩而过的肖若腾,是美的;
在头顶比出一个爱心的李雯雯,也是美的。
巩立姣是85后,谢文骏是90后,肖若腾是95后,李雯雯是00后……美的传递,无关外表,甚至无关成绩,只要有一颗不屈的内心,发光发热,他们就是最美的。
在今年的奥运赛场上,00后的表现尤其亮眼,成为最美的那道光。
00后奥运冠军们引起了舆论的追捧,到处都是刷屏的“YYDS”。
小小年纪、为国拿下两枚金牌的杨倩,出圈之后遭到网暴都能临危不乱,还贴心地教网友们怎么健身锻炼。这样的宝藏女孩值得受到追星一般的支持,甚至连头上戴的黄色发卡都能卖爆售罄,也再应该不过。
在跳水女子十米台中三跳满分、下水几无水花,最终破世界纪录拿下金牌的全红婵,14岁就取得了如此成就。连好莱坞影星帕里斯·希尔顿都发微博说,全红婵就是“YYDS”!
同样拿下跳水金牌的张家齐,超爱收藏芭比娃娃。这不还没多久,厂家就直接给安排上了。
伊藤美诚搭档水谷隼击败了中国的“昕雯”组合,孙颖莎在随后的乒乓球女团决赛中,在第二轮以3-1击败伊藤美诚,帮助中国队以大比分3-0战胜日本队夺冠,拿下金牌并晋升世界排名第二!
杨倩、全红婵、张家齐、孙颖莎,她们的名字并非中国00后奥运冠军的全部。今年,中国共有14名00后选手为国拿下12枚金牌,约占中国总金牌数的三成。
这并不是因为参赛的00后人数多。相反,00后在全体选手中的比例远低于30%——中国的400余位选手中,21岁及以下的运动员占比仅为14.69%,却取得了这一比例两倍以上的成绩。
00后运动员们,实力惊人,未来可期!所以,不论在00后青少年群体中,还是90后等其他群体中,都能引起追星一般的热捧,这也就不奇怪了。
但00后奥运冠军的出圈,也让人们产生一个疑问:奥运健儿们取得了这么优秀的成绩,在青少年群体中引起了广泛支持度,这样的榜样力量,有没有促使青少年们更加重视体育运动呢?
不久前,巩立姣代言的国民运动品牌“特步”联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共同发布了《青少年运动健康报告》(下称“《报告》”),《报告》的数据取样范围覆盖了北京、南京、泉州、合肥、兰州、广安、沈阳等城市,对我国青少年运动健康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分析。
《报告》指出,我国青少年的运动观念、运动知识、运动习惯、运动时间和体育教学质量均有待进一步提升。
通览这份《报告》,不难得出结论,这一届青少年是缺乏运动精神的,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条分缕析、细细深究一下。
体脂率是什么?
超半数00后不知道
由于最后一届90后,也已经22岁了,因此我们所指的青少年就是指00后群体。我们说,青少年缺乏运动精神,就是指00后缺乏运动精神。这不是贴标签,而是有数据支持的。
00后缺乏运动精神,具体表现在三大方面,分别体现在意识缺乏、认知缺乏和行动力缺乏。
意识缺乏,主要是指00后对运动的重视程度不足。《报告》显示,“很重视”日常运动的青少年占比仅为34.35%,尤其女生对运动的重视程度不及男生:男生中“很重视”日常运动的占比达到42.91%,而女生中的这一比例仅为25.13%。
青少年不重视运动,原因并不复杂。过半数青少年认为,“嫌运动太麻烦”是阻碍自己运动的主要原因;还有接近四成的青少年“没有喜欢的运动项目”;因为“不懂运动方法”放弃运动的比例也占到26.97%。
另外还有26.32%的青少年认为“耽误学习时间”是不重视运动的主因。这就导致随着年级升高,青少年的运动意识会更低,意愿会更弱。
数据显示,青少年认为每周应该运动5-6次的比例仅有五分之一(20.45%)。其中,初中生占比24.23%,高中生22.46%,大学生15.98%。
青少年缺少运动意识,这是一个问题。但更严重的问题是,即便选择去运动,由于认知缺乏,不能选择科学、适合自身的方法,导致运动效果不足,甚至有害身体。这个问题也值得重视。
《报告》指出,青少年对运动常识掌握不足。尤其是对骨骼肌、体脂率、BMI这些身体指标不了解的占比很高,均超过一半。
不了解身体指标,就会陷于盲目运动。《报告》显示,多达57.32%的青少年选择跑步作为主要运动方式。而只跑步不做力量训练,是永远也练不出肌肉的,练不出肌肉就无法拥有好身材,不论对男生还是女生而言都是如此。
更何况跑步方式不当,不仅损伤膝盖,还有可能导致肌肉溶解。显然对这些常识,多数青少年并不清楚。
意识缺乏、认知缺乏,最终导致的就是行动力缺乏。《报告》指出,每天坚持运动的青少年只有23%,高中生甚至会选择吃保健品来保持健康,而不是选择运动,这实在是南辕北辙,因为许多保健品原本就是智商税,不仅于健康无补,还可能会造成营养过剩、身体发福。
少年强则国强,而没有强健的体魄,如何能强呢?
今年以来,我国政府加大了从顶层设计推动素质教育的力度。
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双减”政策。这一政策的推出,使得过热的校外培训风潮得以降温,让更多学生能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报告》中提到了一则很有意思的数据:
38.19%认同学习比运动重要,13.12%认同爱运动的人大多学习成绩不好。随着学段增高,赞同学习比运动重要的比例逐渐上升,大学生同意这一观点的比例为41.58%,高中生为39.49%,初中生为32.74%。
身心健康才是第一,有了好的身体才有精力做好该做的事情;身体好,心情也会舒畅,学习做事更能事半功倍。而在资本裹挟的培训班影响下,本末倒置了。“双减”将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真正回归。
不过这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更不是政府或者学校单方面就能做到,而是需要社会的合力。
一线城市竞争激烈,北京作为首都尤为如此。让青少年们从繁重的学业中解脱出来,在体育场上燃一把,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愁坏了教育主管部门。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启发源自内心的认同,体育教育也是如此。今年“六一”,特步推出了少林、街舞等融合传统和潮流文化的新款运动服饰,以爱国和新潮两大元素引发青少年的共振和共鸣,赢得了喜爱和追捧。
无运动不青春,但如何让运动意识和知识在青少年群体中入心入脑,还有一段路要走。
注:文章转发自新周刊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1553360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