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至今行政区划变迁考·河南篇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部,东接安徽、山东,北接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
河南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
中国人以中为尊。河南,过去曾被称为“中原”“中州”“中土”,可谓是万变不理其“中”,河南的地位可见一斑。唐代宰相杜佑所撰《通典》中有:“华夏居土中,生物受气正。”意思是说,河南位居天下之中,环境得天独厚,利于万物生长。这样一块宝地,自然成为历代统治者觊觎和争夺之所。
有人说,河南之于中国,正如中国之于世界。河南恰似中国的缩影,守着中国文化的根,在厚积薄发中不断创造新的中国奇迹。

一、明清两代河南省行政区划

开封府:祥符县(附郭)、陈留县、兰阳县、仪封县、杞县、通许县、尉氏县、鄢陵县、荥阳县、荥泽县、密县、洧川县、中牟县、汜水县、新郑县、郑州、禹州
河南府:洛阳县(附郭)、偃师县、孟津县、宜阳县、新安县、巩县、登封县、永宁县、渑池县、嵩县
怀庆府:河内县(附郭)、济源县、原武县、阳武县、修武县、武陟县、孟县、温县
卫辉府:汲县(附郭)、新乡县、获嘉县、淇县、辉县、延津县、浚县、滑县、封丘县
彰德府:安阳县(附郭)、临漳县、内黄县、汤阴县、林县、涉县、武安县
归德府:商丘县(附郭)、宁陵县、鹿邑县、夏邑县、永城县、虞城县、考城县、柘城县、睢州
陈州府:淮宁县(附郭)、太康县、扶沟县、西华县、商水县、项城县、沈丘县
汝宁府:汝阳县(附郭)、正阳县、新蔡县、上蔡县、西平县、遂平县、确山县、罗山县、信阳州
南阳府:南阳县(附郭)、镇平县、唐县、泌阳县、桐柏县、南召县、内乡县、淅川县、新野县、舞阳县、叶县、邓州、裕州
光州:光山县、息县、商城县、固始县
许州:临颍县、襄城县、郾城县、长葛县
汝州:鲁山县、郏县、宝丰县、伊阳县
陕州:灵宝县、阌乡县、卢氏县
二、现代河南省行政区划
郑州市(豫A):中原区、二七区、管城回族区、金水区、惠济区、上街区、巩义市、荥阳市、新密市、新郑市、登封市、中牟县
开封市(豫B):龙亭区、鼓楼区、禹王台区、顺河区、祥符区、兰考县、通许县、杞县、尉氏县
洛阳市(豫C):涧西区、西工区、老城区、瀍河回族区、洛龙区、偃师区、孟津区、宜阳县、新安县、洛宁县、伊川县、栾川县、汝阳县、嵩县
平顶山市(豫D):新华区、卫东区、石龙区、湛河区、汝州市、舞钢市、鲁山县、宝丰县、叶县、郏县
安阳市(豫E):文峰区、北关区、殷都区、龙安区、林州市、安阳县、滑县、汤阴县、内黄县
鹤壁市(豫F):鹤山区、山城区、淇滨区、浚县、淇县
新乡市(豫G):红旗区、卫滨区、牧野区、凤泉区、卫辉市、辉县市、长垣市、新乡县、获嘉县、原阳县、延津县、封丘县
焦作市(豫H):山阳区、中站区、解放区、马村区、沁阳市、孟州市、修武县、博爱县、武陟县、温县
濮阳市(豫J):华龙区、濮阳县、清丰县、南乐县、范县、台前县
许昌市(豫K):魏都区、建安区、禹州市、长葛市、鄢陵县、襄城县
漯河市(豫L):郾城区、源汇区、召陵区、舞阳县、临颍县
三门峡市(豫M):湖滨区、陕州区、灵宝市、义马市、渑池县、卢氏县
商丘市(豫N):睢阳区、梁园区、永城市、民权县、宁陵县、柘城县、虞城县、夏邑县、睢县
周口市(豫P):川汇区、淮阳区、项城市、鹿邑县、扶沟县、西华县、商水县、沈丘县、郸城县、太康县
驻马店市(豫Q):驿城区、汝南县、新蔡县、西平县、遂平县、平舆县、上蔡县、正阳县、泌阳县、确山县
南阳市(豫R):宛城区、卧龙区、邓州市、南召县、西峡县、方城县、镇平县、内乡县、淅川县、社旗县、唐河县、新野县、桐柏县
信阳市(豫S):浉河区、平桥区、潢川县、固始县、罗山县、光山县、淮滨县、商城县、新县、息县
济源市(豫U)
三、明清至今河南行政区划的变迁
全省版图的改变
现代河南省与明清河南省相比,和山东、河北两省交界地带多有调整,如清代河南省彰德府的武安、临漳、涉县,如今属河北省邯郸市管辖;清代直隶省大名府的开州(今濮阳)、南乐、清丰、长垣,如今属河南省濮阳市管辖,而今天同属濮阳市的范县、台前,在明清时期属于山东。
除此以外,河南省边界在近代的微小变动还包括:1932年安徽省的六安、霍山、霍邱与河南省的固始、商城5县边区共划出55个保,设置立煌县(今安徽省金寨县);1933年拨河南省罗山县和湖北省黄陂、黄安、孝感四县边陲地带,建置礼山县(今湖北省大悟县);以及同年经扶县(今河南省新县)的设立。永城在建国初曾短暂划给皖北行署区管辖,旋即划归河南省。
从府到地级市
明初河南辖开封、河南、汝宁、南阳、怀庆、卫辉、彰德七府。清代中后期河南辖九府四州。现代河南辖十七个地级市及一个直辖县级市。
从明清至今,河南行政中心未变、具有明确承袭关系的二级区划包括:开封府(开封市)、河南府(洛阳市)、彰德府(安阳市)、归德府(商丘市)、陈州府(周口市)、汝宁府(驻马店市)、南阳府(南阳市)、许州(许昌市)、陕州(三门峡市);行政中心变化、仅在行政区域的大致范围上一脉相承的二级区划包括:怀庆府(焦作市)、卫辉府(新乡市)、光州(信阳市)、汝州(平顶山市)。
旧县的撤销
开封府祥符县1914年更名开封县,2014年撤县设区,即祥符区;陈留县1957年并入开封县;兰阳、仪封两县于道光五年(1825年)合并为兰仪县,宣统元年(1909年)为避溥仪帝讳更名兰封县,1954年与考城县合并;河阴县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省入荥泽县,1913年复置,1931年再次与荥泽县合并,称广武县,1939年广武、汜水两县合并为成皋县,1954年成皋并入荥阳;洧川县1954年并入长葛县;郑州1913年废州称郑县,后来建市,经过几十年的时间郑州市成长为河南省省会、特大城市、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及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河南府洛阳县1948年析县城置洛阳市,1955年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孟津、宜阳等县;偃师1993年撤县设市、2021年撤市设区;孟津2021年撤县设区。
怀庆府原武、阳武两县1950年合并。
归德府商丘县1950年析置商丘市(县级),1997年撤商丘地区、商丘县、县级商丘市,设地级商丘市、睢阳区、梁园区;考城县1954年撤销,西部与兰封县合并为兰考县、东部并入民权县。
陈州府淮宁县1913年更名淮阳县,2019年撤县设区。
汝宁府信阳州1913年改设信阳县,1949年4月1日信阳县解放并析置信阳市(县级),1998年撤信阳地区、信阳县、县级信阳市,设地级信阳市、浉河区、平桥区。
南阳府南阳县1994年撤销,大部分并入南阳市宛城区。
许州1913年废州设许昌县,2017年撤县设区,即许昌市建安区;郾城县2004年撤县设区。
陕州1913年改设陕县,2016年撤县设区,即三门峡市陕州区;阌乡县1954年并入灵宝县。
新县的设立
兰考县:1954年兰封县与考城县的西部合并,以二县首字为名,称兰考县。
伊川县:1927年冯玉祥在伊河南岸置自由县、在伊河西岸置平等县,1932年自由、平等二县合并为伊川县。
栾川县:1947年析卢氏县置(其实栾川在明清之前已有县级建置,金海陵王贞元二年(1154年)废县改镇)。
舞钢市:1973年划出舞阳县南部6个人民公社成立河南省革命委员会舞阳工区办事处,1977年撤销舞阳工区办事处并建立平顶山市舞钢区,1990年舞钢行政区划逆向调整,“撤区设市”,为县级舞钢市。
原阳县:1950年由原武、阳武合并而来,取两县名首字,故名“原阳”。
博爱县:1927年沁阳县东部划出,成立博爱县。
台前县:1978年析范县置。
义马市:1981年在渑池县义马矿区设立义马市。
民权县:1928年时任河南省政府主席冯玉祥鉴于政治、军事上的原因,划睢县、杞县一部分置新县,取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中的“民权”而得名。
郸城县:1951年析鹿邑、淮阳、沈丘三县部分区、乡设立河南省郸城办事处(县级),1952年成立郸城县,得名于隋开皇六年(586年)设立的郸县(治今县城,唐初废)。
平舆县:1951年复置。(平舆实为千年古县,始置于秦,历史上曾四度撤而复置,明清时期其建置并不存在,故本文将其归类到“新县的设立”篇目下)
西峡县:1948年5月6日今西峡县域解放,从内乡析置西峡县。
社旗县:1965年由南阳、唐河、方城、泌阳4县析置,县人民政府驻赊旗镇,将原镇名改“赊”为“社”,偕原赊旗之音,寓意“社会主义旗帜”。
淮滨县:1952年由息县、固始两县析置。
新县(真·新县):1933年10月,国民党政府为加强对鄂豫皖边区的统治,析光山、黄安、麻城各一部,以时任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主席刘峙的字“经扶”为县名,以新集镇为治所,设置经扶县。1947年8月28日,刘邓大军六纵一部攻克新集后,设置经扶县爱国民主政府。是年12月,根据刘伯承、邓小平提议,改“经扶县”为“新县”,意即人民获得新生,过上幸福生活。
县名的更改
开封府密县1994年撤县设市时更名新密市。
河南府巩县1991年撤县设市时更名巩义市。
河南府永宁县1913年更名洛宁县。
怀庆府河内县1913年更名沁阳县,1989年撤县设市。
怀庆府孟县1996年撤县设市时更名孟州市。
卫辉府汲县、辉县1988年撤县设市时分别更名卫辉市、辉县市。
彰德府林县1994年撤县设市时更名林州市。
汝宁府汝阳县1913年更名汝南县。
南阳府唐县1913年更名沘源县、1933年再更名唐河县。
南阳府邓州1913年废州设县,称邓县,1988年撤县设市时更名邓州市。
南阳府裕州民国时更名方城县。
光州1913年废州立县时更名潢川县。
汝州伊阳县1959年因与宜阳县音近,更名汝阳县。
四、一些值得注意的有趣的点
两个“汝阳县”
古汝阳县为今驻马店市汝南县;今汝阳县为洛阳市所辖,1959年由伊阳县更名而来。
两个汝阳县都位于河南省,彼此之间并无关联,好似擦身而过的路人。而它们却在不同的时空,恰巧承载了同一个名字。
从光州到信阳
潢川,古时称光州,位于光山、息县、商城、固始四县所围成区域的中心位置,也是明清时期光州直隶州的治所。信阳在当时归属汝宁府,而且是汝宁最靠南的一座县城。在豫南地区,这种格局一直维持到建国初,彼时的汝宁府与光州演变成了信阳专区与潢川专区。
1952年潢川专区并入信阳专区、1965年由信阳专区析置驻马店专区,这样一番操作的结果就是,过去几百年一直属于驻马店(汝宁)的信阳空降到了原来的光州,并且取代潢川成为了原光州的行政中心。
这么做自然有其优点,自此信阳与驻马店大致以淮河为界,遵循了“山川形便”的划分原则。但随之也产生了问题。
其一,信阳市区的几何位置实在是太偏了——它位于整个地级市域的最西端,加之信阳地处大别山区 ,靠东的几个县到市区的交通颇为不便。最东端的固始县,去一趟信阳市区的时间都够出省去隔壁省会合肥了,所以当地人和安徽省来往频繁,而不怎么认同信阳市。
其二,随着光州(潢川专区)建置的撤销,“光州”这一历史地理名称在国人的视线中渐行渐远。再加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韩剧《第五共和国》的大热,如今提到光州,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想起韩国的光州广域市,而非这座坐落于大别山麓、地处中原、荆楚、江淮三大地域文化交界地带的潢川城,尽管中国光州的历史明显长于韩国光州。
当然,潢川如今也在尝试走出这一文化困局。
潢川县“十三五”规划中已将“潢光一体化”内容列入其中。 规划提出“将加快推进‘潢光一体化’,积极申报撤县设市,重塑历史光州的历史地位和城市风采,成为大别山扶贫片区的领头羊城市”、“突出推进‘潢光一体化’发展,“以‘潢光一体化’为基础,联合光山县积极申建光州市”、“建设信阳市副中心城市——潢光一体化新区”等内容,对“潢光一体化”的内涵做出了新的定位和补充,为“潢光一体化”发展方向指明了方向。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