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行公事”的力量(11/2)
上一篇文章我们看到了一个实验对内向直男的改变,以及自律有限因此“好‘自律’用在刀刃上”的道理。那么我们就接着说自律。塔尔老师说当别人夸他有自制力,特别是在当年自己还是壁球运动员,每天长时间的训练加上学习,在旁人眼中不可思议的时候。他会说,这些每天的操练对于他来说,其实无外乎例行公事,当然也是之后接触了积极心理学才明白的。因此每天坚持似乎也不需要太多自律,而且他也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很自律的人。接着他说他跟自己的爱人也会有例行公事,就是每周约会两次,并且如果其中一个人出差,那么错过的后面补上。听上去有点不可思议,但是他和他的爱人所共同珍惜的就是两个人的感情,所以ta们会去坚持,如果不坚持呢?那么约会的间隔就会越来越长,直到再也想不起来。
此外塔尔老师讲到一个同我们的现实更加相关的,就是负面的例行公事。比如3个小时不看手机(他课上讲的是不看邮箱,不过显然换成手机更容易让我们理解),他也说这个挺难的,但是下面一句话非常重要:“当我们和所谓科技联结地越紧密,我们越容易与我们现实生活中重要的事情脱节。”估计很多人都听过两口子一起吃饭,各玩各的手机的段子。这个话题后面的课程还会提及。
有人可能会问,这样的例行公事看上去有点死板,会不会影响我的工作效率和创造力?塔尔老师说这个疑问可以理解,然而答案恰恰相反。我们知道一个实施,就是那些伟大的艺术家和作家,基本上都有规定的创作和写作时间段,也就是每天几点到几点雷打不动地要工作的。正是因为大脑遵循了这样的例行公事,它才能在特定的时间段保持高效的工作,就好像说“我知道这个事情我是需要工作的”,因此注意力可以高度集中,因此是更有创造力!
下面就来到了重点:坚持一个既成的公事似乎不需要太多的自律,但是建立一个自律确实需要很大的自律。
塔尔老师让同学们跟着做一个动作,两手交叉在胸前。然后换一种方式交叉。事实上单单换一个交叉方式很多同学都觉得挺不容易的。笔者自己在记录这部分的时候也试了,确实并不那么容易。然后塔尔老师说,这么一个小小的习惯性动作的改变都这么让人不舒服,更不要说我们在过去几十年的人生中养成的各种习惯,要改,真的不容易!对于形成新的所谓“公事”,不同的研究者给出不同的结果,大约在21天到30天左右。因此需要给自己时间,30天来建立新的公事,也就是习惯,并且重点:不要一次超过两件!记得吗?自律有限,不要雄心勃勃地列一个长长的列表,最终却发现一无所获。在一个月之后养成了习惯,可以再进行下一个,一次一个是最理想的。
在这个论点的末尾塔尔老师还用自己大二时候的亲身经历作结。他说那会儿自己开始练壁球不久,还没有那么喜欢这项运动,因此最期待的时间就是3月1号,赛季结束的日子,因为不用练壁球,就可以好好学习了。然而事实是,当赛季结束,他觉得可以专心学习的时候,却发现效率大不如前(这是他说他看到很多学生在点头,说明大家有相似的经历),因为赛季结束不再练壁球打破了他的例行公事,他原以为自己真的自律很强,但实际上是公事在推动者自己前进。因此他后来一直都会有规律性运动的习惯。足可见“例行公事”力量之强大!基于此,我们就要看,公事或者说习惯在行为层面是怎么改变认知也就是那个C的呢?下一篇文章接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