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孔子家语 好生 (普通话)

2023-08-30 15:35 作者:南風GT  | 我要投稿

孔子家语 好生 (普通话)


第一章大道。鲁哀公问于孔子曰:「昔者舜冠何冠乎?」孔子不对。公曰:「寡人有问于子而子无言,何也?」对曰:「以君之问不先其大者,故方思所以为对。」公曰:「其大何乎?」孔子曰:「舜之为君也,其政好生而恶杀,其任授贤而替不肖,德若天地而静虚,化若四时而变物,是以四海承风,畅于异类,凤翔麟至,鸟兽驯德,无他也,好生故也。君舍此道,而冠冕是问,是以缓对。」

第一章,近意。有一次,鲁国的哀公问孔子说:「古代的舜,戴了什么样的冠冕呢?」孔子没有马上回答。公问:「我之前问你,你却没有多说,这是为什么?」孔子回答:「因为您的问题,不是王公要关注的大项,所以我在思考,那方面的事情,该怎么回答才好。」公问:「那么大的方向是什么呢?」孔子说:「舜端坐王位的时候,抚育引导生产的正常,杜绝荒淫的破坏损伤,任用贤才而排斥不肖,德能好比天地的安静谧虚无,引导变化如同四季交替,造化万物。因此,四海风行,异类归附,凤凰展翅翱翔,鸟兽驯顺而化德,这都是因为他热爱生命。国君放下至要政道,而问起冠戴顶帽,所以不急着回答。」


第二章言義。孔子读史至楚复陈,喟然叹曰:「贤哉楚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匪申叔之信,不能达其义,匪庄王之贤,不能受其训。」

第二章。孔子在阅读历史时谈到楚国,看到楚国的历史,便感叹说:「楚王真是贤明啊!他轻视拥有千乘之国的实力,却极为重视言语的信守。他所重视的信守,不是像申叔那样的信守,无法达到其义;也不是像庄王那样的贤明,无法接受他的教训。」


第三章質文。孔子常自筮其卦,得贲焉,愀然有不平之状。子张进曰:「师闻卜者得贲卦,吉也,而夫子之色有不平,何也?」孔子对曰:「以其离耶!在周易,山下有火谓之贲,非正色之卦也。夫质也黑白宜正焉,今得贲,非吾兆也。吾闻丹漆不文,白玉不雕,何也?质有余不受饰故也。」孔子曰:「吾于《甘棠》,见宗庙之敬甚矣,思其人必爱其树,尊其人必敬其位,道也。」

第三章。孔子曾用卜筮来寻卦象,有一次卜得了「贲卦」,但他显露出不满的表情。子张问道:「老师,听说卜卦得到贲卦是吉兆,为什么您的表情显得不满?」孔子回答:「因为贲卦是属于离卦,周易中说山下有火称之为贲,这不是正确的卦象。內在品質是不是精純,焦點是在於有或沒有,就像是黑或白一樣的明確,现在得到贲卦,并不是我所期望的現象。我听说丹漆不需要花巧,白玉不需要雕琢,為什麼?这是因为本质丰满,就不需要多少修饰。」孔子又说:「我在《甘棠》这首诗中,看到宗庙对先祖的尊敬非常之深,想来对人对待树应该也是如此,对人尊重必然也尊重其地位,这是一种道德。」


     国风 召南 《甘棠》 诗经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棠梨树郁郁葱葱,不剪不砍细细养护,曾是召伯居住处。

      棠梨树郁郁葱葱,不剪不毁细细养护,曾是召伯休息处。

      棠梨树郁郁葱葱,不剪不折细细养护,曾是召伯停歇处。


第四章仁化。子路戎服见于孔子,拔剑而舞之,曰:「古之君子,以剑自卫乎?」孔子曰:「古之君子忠以为质,仁以为卫,不出环堵之室,而知千里之外,有不善则以忠化之,侵暴则以仁固之,何持剑乎?」子路曰:「由乃今闻此言,请摄齐以受教。」

第四章。子路穿戎服来见孔子,他拔剑跳起舞动,问道:「古代的君子是否会以剑来自卫呢?」孔子回答:「古代的君子以忠诚为质,以仁爱来保护,他们不出门堵,却能洞察千里之外的情况,面对不善之人则以忠诚来感化,遇到侵犯和暴力则以仁爱来坚守。何必用剑呢?」子路说:「我刚听到您的话,请您指点我,让我能接受那般的教导。」


第五章楚弓。楚王出游,亡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止,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孔子闻之,惜乎其不大也,不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

第五章。楚国的王出游时弓不见了,左右的人纷纷寻找,王却说:「不必了,我是楚国的国王,弓遗失了,如果被楚国的人得到也无妨!」孔子听后感叹说:「有点可惜。把楚国沃野千里的王作小了。不过就是说,有人放下了之后,有人拿去用了而已,何必多有个楚的局限呢。」


第六章斷議。孔子为鲁司寇,断狱讼皆进众议者而问之,曰:「子以为奚若?某以为何若?」皆曰云云如是,然后夫子曰:「当从某子几是。」

第六章。孔子在鲁国担任司法官,处理诉讼案件时,都会请来众多公正人士进行讨论,然后问道:「你认为怎么样?某又认为应该如何呢?」大家都有充分意见的交流,然后孔子说:「按照某个道理的核心去定夺吧。」


第七章言表。孔子问漆雕凭曰:「子事臧文仲、武仲及孺子容,此三大夫孰贤?」对曰:「臧氏家有守龟焉,名曰蔡,文仲三年而为一兆,武仲三年而为二兆,孺子容三年而为三兆,凭从此之见,若问三人之贤与不贤,所未敢识也。」孔子曰:「君子哉漆雕氏之子,其言人之美也,隐而显;言人之过也,微而著。智而不能及,明而不能见,孰克如此。」

第七章。孔子问漆雕凭说:「你事奉过臧文仲、武仲和孺子容,这三位大夫中谁更贤明?」凭回答:「臧氏家族里有一只龟,名字叫蔡,臧文仲三年来替一个大吉的卦象,武仲三年来替两个大吉的卦象,孺子容三年来替三个大吉的卦象。以我的看法,要问这三个人谁贤明,我实在不敢下定论。」孔子说:「真是君子啊,漆雕氏之子,你的话既能隐藏人的美好,又能微妙地指出人的过失。聪明而又不刻意强调,明理而又不显得炫耀,谁能像你这样?」


第八章親誠鲁公索氏,将祭而亡其牲。孔子闻之曰:「公索氏不及二年将亡,后一年而亡。」门人问曰:「昔公索氏亡其祭牲,而夫子曰,不及二年必亡,今过期而亡,夫子何以知其然?」孔子曰:「夫祭者,孝子所以自尽于其亲,将祭而亡其牲,则其余所亡者多矣。若此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第八章。鲁公要祭祀祖先,却不慎弄丢了祭祀用的牲畜。孔子听说后说:「公索氏不到两年就会失去,再过一年就会灭亡。」门徒问道:「以前公索氏失去祭牲,您说不到两年必亡,现在已经超过预测的时间而灭亡了,您是怎么知道的呢?」孔子回答:「祭祀是孝顺父母的一种方式,如果要祭祀却失去了祭品,那么其他失去的事情也会很多。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还没有灭亡,那还未曾有过。」


第九章爭訟、芮二国争田而讼,连年不决,乃相谓曰:「西伯仁质之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入其朝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于卿。虚芮之曰:「嘻!吾侪小人也,不可以入君子之朝。」远自相与而退,咸以所争之田为闲田也。孔子曰:「以此观之,文王之道,其不可加焉,不令而从,不教而听,至矣哉。」

第九章。虚国和芮国因争夺土地而长时间诉讼,却无法解决。他们互相商量说:「西伯(指文王)是仁德之君,何不请他来仲裁?」在进入西伯境内之后,农民彼此让地,行人让路;进入他们的宫庭,士人让于大夫,大夫让于卿。虚国的君主说:「唉!我们只是些小人,不能进入君子的朝廷。」于是大家自行解决争端,都将争执的土地视为空闲之地。孔子说:「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文王的治国之道非常值得借鉴,他不用强制,百姓自然而然地遵从;不需要严格的教导,人们自愿聆听。真是伟大的啊!」


第十章禮仁。曾子曰:「狎甚则相简,庄甚则不亲,是故君子之狎足以交欢,其庄足以成礼。」孔子闻斯言也,曰:「二三子志之,孰谓参也不知礼乎!」

第十章。曾子说:「与人交往亲近得太过,反而容易变得肆无忌惮;处事过于随性,则不容易保持庄重。所以君子的交往应该在适度中,让人感到愉快;而在应有的场合应该保持庄重以符合礼节。」孔子听了这番话后说:「几位同学都要记住这些话,谁说曾参不懂礼仪呢!」


第十一章服裝哀公问曰:「绅委章甫,有益于仁乎?」孔子作色而对曰:「君胡然焉,衰麻苴杖者,志不存乎乐,非耳弗闻,服使然也?黼黻衮冕者,容不袭慢,非性矜庄,服使然也;介胃执戈者,无退懦之气,非体纯猛,服使然也。且臣闻之,好肆不守折,而长者不为市,窃夫其有益与无益,君子所以知。」孔子谓子路曰:「见长者而不尽其辞,虽有风雨,吾不能入其门矣。故君子以其所能敬人,小人反是。」

第十一章。鲁哀公问说:「端庄的官服、贵重的配饰,有益于仁德吗?」孔子的脸色有了变化,并且回答到:「君上这样说,让我摸不着问题。身穿布衣、手持竹杖木棍的人,志向不在和谐,没有耳心丰盈,却是服装所导致的?身穿王朝制服的人,压制现场,威力外泄,不是性情稳重,坚守正义而后发生的,却是服装所导致的?身穿铠甲,手握武器的人,没有软弱退缩的情形,不是心情忠诚猛烈,却是服装所导致的?此外我听说,喜欢纵容自己而不守节操的人,长者则不会去交流来往,这种状况的有益与无益,君子是知道的。」之后,孔子也对子路说:「看见长者却不能充分真诚,即使环境有风雨危难,那谁也无法走进别人的心门。所以君子会尽力尊敬别人,而小人则相反。」


第十二章心目。孔子谓子路曰:「君子以心导耳目,立义以为勇;小人以耳目导心,不愻以为勇。故曰退之而不怨,先之斯可从已。」

第十二章。孔子对子路说:「君子会用内心引导耳目,把正义作为勇气的依据;而小人则用耳目引导内心,并且把没有规矩,错认为是勇气的一种?因此,退让而不会哀思纠结的人,是君子的模样,可以成为师范。」


第十三章羞恥。孔子曰:「君子三患,未之闻,患不得闻;既得闻之,患弗得学;既得学之,患弗能行。有其德而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而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余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而人功倍己焉,君子耻之。」

第十三章。孔子说:「君子有三种忧虑,没听过,担心自己不知道。已经听到了,怕自己学不会。学会了,怕自己不熟练。有能力却不会表达,君子很羞耻。说得天花乱坠却看不到一点行动,君子很羞耻。拥有了却又迷失了,君子很羞耻。土地生产很多民众却都很贫乏,君子很羞耻。众人都少花成本而自己却花了大代价,君子很羞耻。」

君子以为羞耻的项目如下:无知、愚蠢、粗劣、沉默、虚假的纸老虎、傲慢自大的浮夸、自私浪费与荒诞奢侈。


第十四章清醒。鲁人有独处室者,邻之嫠妇,亦独处一室。夜暴风雨至,嫠妇室坏,趋而托焉,鲁人闭户而不纳,嫠妇自牖与之言:「何不仁而不纳我乎?」鲁人曰:「吾闻男女不六十不同居,今子幼吾亦幼,是以不敢纳尔也。」妇人曰:「子何不如柳下惠?然妪不建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鲁人曰:「柳下惠则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孔子闻之曰:「善哉!欲学柳下惠者,未有似于此者,期于至善而不袭其为,可谓智乎!」

第十四章。在鲁国有一位独居的男子,邻居是寡妇,也是一个人住。晚上暴风雨来袭,寡妇的房子被摧毁了,她去寻求帮助。然而,男子却将门关上,不让她进去。寡妇从窗户处对男子说:「为什么没有爱心,不让我进去呢?」男子回答说:「我听说男女不到六十岁不应该同居,而现在妳不足岁,我也不足岁,所以不敢让您进来。」寡妇说:「为什么你不学学柳下惠呢?我家乡也没有这种六十岁的风俗,这里的人不会说闲话的。」男子说:「柳下惠可以坐怀不乱,但是我没办法。所以我只能拒绝,来表示我有学到了柳下惠的善良。」孔子听了后说:「真好!学到了柳下惠的精随,能做到良好的道德,还能不模仿表面行为,这可真是聪明呀!」


第十五章取義孔子曰:「小辩害义,小言破道,关睢兴于鸟而君子美之,取其雄雌之有别;鹿鸣兴于兽,而君子大之,取其得食而相呼。若以鸟兽之名嫌之,固不可行也。」

第十五章。孔子说:「对于文辞名相上的辩论,可能会妨害正义的伸张,错乱焦点的表彰,可能会破坏正道理的光明。举例来说,像关睢,这样的鸟类叫声,君子赞美它,是因为这声音,有雄雌之别指向;鹿鸣,这样的兽类鸣叫声,君子重视它,是因为这声音,有得食共享的道理。如果因为这是鸟兽的名称,而来嫌恶它们?这样做,那是不可行的。」


第十六章生氣。孔子谓子路曰:「君子而强气,而不得其死;小人而强气,则刑戮荐蓁。豳诗曰:『殆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汝下民,或敢侮余。』」孔子曰:「能治国家之如此,虽欲侮之,岂可得乎?周自后稷积行累功,以有爵土,公刘重之以仁,及至大王亶甫,敦以德让,其树根置本,备豫远矣。初,大王都豳,翟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于是属耆老而告之,所欲吾土地。吾闻之君子不以所养而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遂独与大姜去之,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豳人曰:『仁人之君,不可失也,从之如归市焉。 』天之与周,民之去殷久矣,若此而不能天下,未之有也,武庚恶能侮。鄁诗曰:『执辔如组,两骖如舞。 』」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政乎!夫为组者,总纰于此,成文于彼,言其动于近,行于远也。执此法以御民,岂不化乎!竿旄之忠告至矣哉!」

第十六章。孔子对子路说:「君子有坚强的生气,而不会终止。小人有坚强的生气,却受到刑罚,不会终止。正如《豳诗》所说:『殆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汝下民,或敢侮余。』孔子继续说:「如果以这样的方式治理国家,即使有人想藐视你,哪里会成呢?周朝由后稷开始不断积累善行,以获得封地,公刘重视仁德,到了大王亶甫,厚生万物,顺利生命,推进正确的滋养,不断茁壮,根深蒂固了。健康壮硕的道路,真是长长久久的样子。最初,大王在豳都,遭到翟人的侵犯,用礼仪去对应,却无法免祸,又付出珠宝财货,也不能免去伤害。于是与长老请教之后,明白了翟人,想要的是土地。大王说君子想要做的就是从道善生,如果因为这样而招来战争的祸害,这么说来各位应该也不用害怕,没有君王的治理了。于是就和大姜离开了,越过梁山,重心经营个地方在歧山之下。豳人说:『仁人之君,不可失也,从之如归市焉。』天命赋予周朝,民众离开殷商也很久了,如果是这样,却不能和谐,那也是不会发生的。武庚也不能侮辱人民的。《鄁诗》中有:『执辔如组,两骖如舞。』孔子说:「这首诗的作者懂得王道!要能够团结经营,现下要细密又整体,精神要充沛又条理。说的浅显又容易执行,做的持续又目标远大。以这种方式来引导人民,哪有不受敦化的!直挺挺的旗帜下,柔细的羽毛上,善良美好的言语,都达到了顶点。」


国风  豳风 《鸱鸮》诗经

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

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

//猫头鹰你这恶鸟,已经夺走了我的雏子,再不能毁去我的窝巢。

我含辛茹苦,早已为养育雏子病了!

我趁着天未阴雨,啄取那桑皮桑根,将窗扇门户缚紧。

现在你们树下的人,还有谁敢将我欺凌!

我用拘挛的手爪,采捋茅草花;又蓄积干草垫底,喙角也累得病了,

只为了还未筑好的家。

我的翅羽稀落,我的尾羽枯槁;我的巢儿垂危,正在风雨中飘摇。

我只能惊恐地哀号!



国风·郑风《大叔于田》诗经

叔于田,乘乘马。执辔如组,两骖如舞。

叔在薮,火烈具举。袒裼暴虎,献于公所。将叔勿狃,戒其伤女。

叔于田,乘乘黄。两服上襄,两骖雁行。

叔在薮,火烈具扬。叔善射忌,又良御忌。抑罄控忌,抑纵送忌。

叔于田,乘乘鸨。两服齐首,两骖如手。

叔在薮,火烈具阜。叔马慢忌,叔发罕忌。抑释掤忌,抑鬯弓忌。

//尊贵的大叔出门围猎来呦,乘着四匹马拉的大车奔跑。

他抖动着丝缰如纵横编织,车辕两旁的马儿像在舞蹈。

驻马于大泽那里草木丰茂,四周驱兽的大火熊熊燃烧。

大叔赤膊上阵徒手搏猛虎,猎物献郑伯送至他的公朝。

我的大叔啊不要习以为常,防备猛兽伤害你把性命抛。

尊贵的大叔乘车来到猎场,拉车的四匹大马毛色金黄。

驾辕的马儿努力向前奔跑,外侧两马紧跟随如雁排行。

深入到大泽但见林深草长,四面驱兽的大火烈焰升扬。

多才多艺的大叔擅长射箭,驾驭马车的本领也很高强。

他时而放马驰骋时而勒缰,他时而射箭时而纵禽逃亡。

尊贵的大叔围猎到野外来,拉车的四匹马儿斑驳色彩。

驾辕的俩马儿齐头并肩走,外侧的俩马儿好像把手摆。

英武的大叔驻马在大泽中,四面驱兽的大火余烬未败。

那纵横奔突的马儿慢下来,大叔的射箭频率也稀下来。

他已经从容地打开箭筒盖,把宝雕弓放进囊里收起来。

孔子家语 好生 (普通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