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处有感行歌乐,随时顺教动天心
本文是榴子 一稿,木兰 二稿,榴子&美兰 审阅。謝謝學伴的幫助。順著練習的進度,和有效的行歌技法,來一些火石的切磋,以增加思想意志的清晰度。
行歌是最佳的乐德源头,天有雨,井有泉,诗书有渊源,人家有和谐。都能朗朗上口,睹物思情,环境感发了,铺陈作文,言之有物,得来全然不多费工夫。所以随着练习,有学伴反馈了,上一周,木兰反馈了山亭夏日,燕子反馈了读书有感,还有等等状况,就一并理一理,阶段性的文教内容。就有篇 "随处有感行歌乐,随时顺教动天心"。
诗文本乐音,学诗需歌乐。文字是意念的寄托,古人的佳作,更带有理性与情趣。充分理解之后,便会感发乐音。符合时代的审美之后,就能发挥当下的乐音。礼贵从宜,易尚随时。
歌乐随处见天理
学伴们好,高骈的这一首《山亭夏日》,诗句中“楼台倒影入池塘”,和朱子的《观书有感》“天光云影共徘徊”,有一个类似的感觉。
《山亭夏日》可能比较没有义理上的感触,是比较偏向这个写景上的舒适,有练习的学伴对于诗文跟现实的一种连接感,那这个是特别深入的地方。
一、 情趣义理,诗画相资
一之一 白居易在诗仙十三策里面,就会讲到当时的学者,诗仙看起来就是在那边学文字,学不到情趣跟义理。其实,当时诗仙针对唐朝状况所说明的,我认为跟现在一模一样,很多人教诗就在教文字,就在教平仄,自以为正确,也不懂得什么是情趣?什么是义理?
一之二 这个可能是因为程度上不一样了,但是我觉得人懂什么就会表现出来什么,那现代的人都是做自己会做的,能做的,所以才会走入不同的岔道。
那么这样说明下来,现实图景跟这个所谓王维的《诗画相资》,跟学伴们的练习反馈,还有加上诗仙的引证推导,就可以达成一整个路子学习的完整性。
二、 珍惜实践,寻求有效路径
二之一 学伴们真的要好好确实把这一整个路子都学完整,别人不知道,或者是别人知不知道,那可能都不重要,你自己在这个渠道,你有学到什么?是不是真的?是不是顺着中华传统的路子来的?这个是更重要。
也就是珍惜自己的这个实践能力,然后寻求有效的路径去推进它。
二之二 看到学伴们也开始放假了,学伴们都要做好地练习!事实上我个人是很舍不得。我希望每一个学伴都能深入地学习歌乐小文舞,因为工作它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但是子女的养成,有了先前的一些基底,确实能够保有一些元气,而这个就好像就好像水库一样,如果太久没有下雨,水库里面的水再多,也只是会逐渐用光,要让它实心起来,就是让它充电。
在这个暑假期间,学伴们的小君小花,还可以尝试先从生活类的,家庭类的这个曲目,就可以很好的配合实际状况来进行学习,那这整个路子其实就会呼应了一句话,叫做“甘泉先生的随处见天理”。
何为天理?天理就是善良,是尊重,是仁爱,是感恩,是谦卑,是包容,是恭敬等等的正知正见,拥有这样的品质,应该就是见到了天理。(木兰说)
可能咱们不一定能时刻见到天理甚至有的人从来不见天理,而只是侧重知识技术层面的导向,类似鹦鹉学舌,模棱两可,照本宣科的画葫芦,若随处见天理,那某一种路子是古代人曾经体会过,那我们同样都生活在这一片黄土,因此这样的学习方式是有具体的传续的意义,我们无需重新捏造,只需要复兴。
二之三 坦白讲都是完全不同的阶段跟程度,礼乐失而求诸野,這個狀況,大概两三代也会渐渐消失了,这个都是黄土上面正确的趋势,那当然我们这一代得要做我们这一代必要做的事情,才会有下一代的出现。
三、 乐音来源于形象跟动作,小朋友的天真易导入
三之一 因为这个小朋友,容易进入这个旋律是因为他天真,那事实上乐音是如何表现?乐音其实就是形象加动作,所以它会跟这个,當下环境,跟當下時節气息,是有直接相关的。
三之二 天无所不復,任何事情都会有一个动作。任何物件跟事情,他都可以透过动作来表现,地无所不载,所有的动作也都能够具象化,这个很明白,就是仁义,去探知天心跟利于实际来采取的一种行为。
三之三 所以,越是天真的童子,越容易学歌乐,那么,在古代国学里面,就是成童以上到成年就是学歌乐诗,诗乐歌舞的重点时期,
那么成人的世界,这个歌乐,也是最强烈的最有效的学习渠道,因为它的复习成本最低,一旦你越是长寿,功力就越高强。
四、 认识大儒 阳明子和甘泉子
四之一 就好像甘泉先生一样高龄,他的著作,远远大于阳明先生,可能七八倍以上,甚至十几倍有了,因为前两年在做这个甘泉先生的内容的时候,也七百万言以上,那阳明的就那么几本而已,那阳明的内容很明显的偏向军功居多,当时明朝的学者就有评价阳明是这个军功掩盖过了他的文德,这个是依阳明个人来说,
四之二 但是如果放开心胸来互相比较的话,阳明的文德文教可是远远不如甘泉先生,这也是事实,包括甘泉先生,当年就是代表明朝皇帝去告封安南国王,这是一个和平的外交事件,那么阳明先生,他虽然有平了诸侯的叛乱,后来皇帝也跟他开玩说,你把这个叛乱的诸侯放了,我天子要亲自抓他,这个内容历史上都有记载,那就会有不同的状况跟深度。
所以阳明的东西,一般大众,我在宝岛担任那个大学社团的讲师时候,大学生對《传习录》根本听不懂,因为没有任何相關经验,所以听不懂,體會不到位。
四之三 除了听不懂之外,也不入心,因为他们的生活经验都是平凡老百姓,并不是所谓的军警人员,更没有上过战场的经历,自然就不会有那种所谓唯独一心的感受。因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所以就必须要乾坤独断。在战场上,战危兵凶,阳明先生都得要亲自督战,只要阿兵哥敢后退,那一律就砍头,非常残酷的事情。当你的实际生活经历有遇到那样子的状况,你马上就知道为什么阳明先生所讲的这些,问心无愧到底是如何刚强的原则?
五、 传续甘泉文脉的绝对理由
五之一 那我讲的内容都是非常深入且具体,为什么要学甘泉的理由,因为这个实际体会的路子真的有一些差别。适合万代和平,发扬文教传续力量,那真的就只有甘泉先生,然而,目前出现的状况,大多不够深入,也几乎是扇扇风吹吹水,侃侃大山。
五之二 所以,随处见天理,是很适合成人来发展的一种文德路径,用于感发天心。那么从小做起嘛,从小地方做起,感受到某一种渠道的专业理念,那也是很不错,跟随着甘泉先生的一些仔细的教导,当然要有所跟随,得要有人阐释。那用一些偏门,对不准的,这都是国学恢复的道路上的一种遗憾。
六、 论语诗教,女性能頂半邊天,
六之一 由于女性朋友对于乐音敏感,又对于生活事物,容易有所感发感触,她深入体会的路径,不是那一种杀伐的,而是一种滋养。
六之二 所以在人的性善上,天心体会的路径上,加上母亲的角色,这是都更加符合,容易有所得的渠道。在自心感触天心的路径上,也是如此。
第一、感谢圣贤教导。
第二、 感谢甘泉先生,这个文脉文字有所流传。
第三、当然就是添进一些现代乐音的功力。
第四、确实去传续,就能够让人们真的感受到圣贤的震动,以及文脉继续的脚步。
七、 谨记复述圣贤的言语,就是随处體認天理。
附上【論語之詩 南風歌】
①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②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
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③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④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⑤何莫學夫詩,何莫學夫詩。
⑥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以上是洪老师针对学伴练习《山亭夏日》的回馈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