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孔子家语中的故事,儒鼎会报
仁者安仁 知者利仁 儒鼎會報
前言
学伴们现在好,学社惯例是,每天都会有子花班的成员,做行歌练习与示范。因为,中国诗文原本就是歌乐的型态。学社编制出百余篇,现代风情的乐乐(yue.le)作品,是融会贯通又与时俱进的呈现。
虽然近代,人们越来越被异化,学子和学者同受其害,甚至有的人,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不过呢,现在不延伸这个话题。还是来做每周的主题会报,前三周都锁定了,孔子家语,那就来继续,其中的内容。木兰整理,讲稿完稿南风。
故事一 好生大道。
鲁哀公有一天问夫子说,古代的舜帝,所戴的是什么样的帽冠呢?夫子没有回答。隔了几天。哀公看到夫子,就把他叫过来说,我之前问你,帽冠的问题,你却没有说,为什么你没有说呢?夫子回答道。王上,因为您的问题,不是王公应该关注的大项目,所以我还要多花脑筋,弯着腰去看那些东西,还在思索要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呢。
那么孔先生,重要的项目,又是什么呢?夫子回答王上说到,古代的舜帝,坐在王位上,所实施的政策,保护了善良,引导正确的生产,排斥了那些荒淫无道的放荡,避免了那些破坏损伤的浪费,任用贤材而检讨不肖之人,德能好比天地一般的安静又宏大,引导着流行,如同四季变化,交替作用,生养万物。
因此,海内外遍布风行,异同种类有所归附。凤凰飞翔于天空之中,麒麟出现在原野之上,鸟兽各自安稳生长。这都是因为舜帝好生的大道呀!那么王上放下为政要道不问,反而问起头顶帽冠的小事。所以鄙人不急着回答。
故事,是出自孔子家语,好生一篇当中。王侯本身,在当时就是政策拍板的那一个人,这个笾豆之事,有司存就可以了。
同样的例子,王侯不关注要紧事的提问,在论语当中也有其一。卫灵公向孔子询问排兵布阵之法,孔子说:礼仪方面的事,我还懂一点;用兵打仗的事,我没学过。孔子第二天就离开了卫国。
其二。孔子有个学生,就来请教夫子说,这个菜要怎么种,那这花圃要怎么弄?夫子就跟他说,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就问这个,我也不会。
像这样的事情,通过一些常规常理,三纲五常的理解跟学习,就能够避免掉这些模糊,就不会进退无失据,又里外不是人。
外在肯定是有困难的,那么是不是?注重天时、地利或人和,这些都有迹可循。又不在道上的人,怎么样也是会有的。是著迷的现象,或是探知原由,或是滋养根本,就都有各自的对应!有所明白,能够知道,那就容易做到,有所根本就有量能。就避免掉歧路亡羊,要投石问路却石沉大海的状况了。
其三。汉朝的历史当中,也还有另外一个例子。皇后,窦太后,问国子博士说,老子是不是圣人?当时的国子回答太后说,老子就是一家之言,称不上大道。窦太后很生气,把那个大夫丢到野猪圈里面,要让他被野猪咬死。幸好,当时的皇太子刘彻,去把他解救回来。
那么简单一件事,就是能不能穿越现象,找不找得到线索,有没有道理,是不是根源的问题而已。着重现象?就容易被骗。没有探清证明?就道听途说,不知道根源?就歪门邪路,就是这样。那如果大家都知道道理,就都能够礼敬三分。不过礼敬三分,不是优先的,是知道道理优先。因为礼之用和为贵,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故事二 礼乐的执行
孔子家语当中有记录了一段经过。学生子张请教孔夫子说,为什么圣人?要教导礼和乐呢?夫子回答说,我告诉你,圣人了解礼仪和音乐,并且能够适当的应用它们。子张不能体认,又再次提问,老师我没办法理解,能不能再说清楚一些呢?于是夫子继续回答道。
子张,你是不是认为礼仪,就必须包括这些布料,宴席或者是敬酒之间的来来去去,这样一系列的仪态仪式,才被称为礼仪吧?你是不是认为,音乐就必须包括乐器的演奏,还有挂上羽毛的旗帜,和干戈武器等等?配合着钟鼓,这样子才叫做音乐是吧?
夫子继续陈述道,言而可履,礼也。行而可乐,乐也。说话是真实的而且可以实践的,那就是道理。能量让你感受到愉悦的,那就是音乐。圣人就对这两方面来加以用力,就能够让和谐有所推进,包括万民顺服。百官有礼,上下和敬。
因为礼仪的兴盛,所以众人感到社会上有秩序。因为礼仪的废除,社会就会一团乱。这个就好像是你进到室内,有分客厅,卧房,厨房,厕所、门庭,阳台等等,又好像是房屋里面,会有坐的位置,也会有楼梯能够走上走下。又像是车轮有两个一左一右,又像是人们在行走,站立、坐卧的时候,都有一定的原由,否则就会混乱。
那么古代的道义,规范也是如此的。没有门槛,没有阶梯,上下怎么分别呢?没有席位,那要谈话,是要面对谁呢?车辆行走没有左右,人行道路没有安排,那么交通不就一团乱吗?各自无序都会导致损伤,所以,古代的君王圣贤,明白如何区分贵贱长幼,男女阴阳,四时节气,亲疏等等要素,这样一来,就能够建立秩序。
这些礼仪,就是在如此的基础上去实践的。这一个章节的描述,和论语里中一段,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是一样的概念,又有清楚的说明呈现。
故事三 天地人的行动
有一天,子路去见他的老师,老师就问他,子路,你觉得智者是怎么样的一个定义呢?仁者又是什么样的状态呢?子路就回答道:聪明的人,教导人们知道自己,那么仁者的状态,是引导人们爱护自己。
接下来子贡也做了回答。老师这一题我也会。智者知人,仁者爱人。聪明的人知晓众人,仁爱的状态是关爱众人。夫子听了这两个学生的回答,就说不错,都可以,你们算是有学习的文化人。
这时,颜回也进到谈话的状况中。夫子一样问他,智者若何,仁者若何?颜回回答道:智者自知,仁者自爱。颜回说,聪明的人,知道自己。又仁者的状态,就懂得自爱。夫子听了这样的回答,点点头说,这不止有文化,还是个君子。
三个弟子的回答,有粗细表里的不同,与融会贯通的状态。一者,围绕在现象当中。一者,关注了作用。又要求别人跟知道别人,也是不同的层次。
学生的回答,除了自身性格的影响,也要完整时空的状况,来进一步探讨。当时诸侯国互相征伐,以霸道帝道为称扬,对于古道王道,则是置若罔闻。
若是,崇尚一个虚无缥缈的目标,那肯定现实状况非常混乱。或是崇尚物质作用,那是一种被掠夺之后的反弹。
崇尚一个远来的异种会念经?那大约是认为,自己的同类没本事。那么,有本事的人,应该做什么?又本事,是从哪里来的呢?
不是说,要知道自己,爱护自己,所以跑到深山老林躲起来,那是错误的。因为,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的状态,就是在亵渎生命,更是一种淫荡妄想!
有了以上,对人性的理解,和时空环境,完整的背景之后,再来看颜子说,智者是明白自己,仁者是爱护自己。就更有切中机要,直面本源的程度,有抚掌称赞的感动了。
周朝末年,社会浮动,异端邪说,纷纷出笼。所以,在论语当中,也有个说法,在楚狂接舆的故事里。楚狂在夫子驾车经过的时候,就在旁边讽刺到说,天下的杂音这么多,也不缺你一个,不如好好过自己的生活,何必到处奔波,多费口舌呢。
实际上,德能兼具的人,若需要装糊涂,来自污保身?那一定是大黑天压境,生灵涂炭,邪佞当道的时代。孔子家语当中也有说过。天下和平,那不需要有人坚持正义,因为每个人都有所实践,也都期盼和谐。
如果不是这样,要怎么应对呢?是要无所知觉的岁月静好,还是苟且偷安的实腹自饱就好呢?如果,德能不满足,道义不对门,会不会痛折虚空,顾左右而言它?
这些问题,都很深刻,就是直面本源的探究,就是生命存在的意义!是从社会观察之中,就可以获得讯息,据于真实,便可以从容不迫的屈伸进退,正确的上下来往。
-- 以上会报,以下补充。--
之一。古代的文书这边,都是我们以后人的角度去阅读的。当时的鲁哀公,是不会自称鲁哀公的,因为这是后人所用的谥号。又像故事一二里面,当时也不会自称子张子路子贡等等,名称中有个子的。是后人美其有德,所以用的称呼。
之二。孔子家语的内容,有效的补充了论语。如同孟子一书,类似的作用。那么在汉朝的时候,也早就认定了,论语就是补充五经的存在。
之三。科技一直在后面追赶。如果,把现存的知识,都装到了晶片里,并且植入体内,那直接就不需要,任何刻板无效的学习了。
之四。礼乐的传说,音乐的建设。曾经在明代皇子,朱载堉的推进之下,达到了世界的顶端。后来清朝的时候,不断的拘泥文字,固执陋旧,封闭自大,自毁长城,腐化思想,走到了残缺的歪路。于是中叶以后,不断被沉痛的打击,直到末年,也未得教训?至今还是有人,不知时宜。
之五。经云,登歌清庙,和德音至。诗文朗朗上口,精神才会活络。内容风情贴合时下,更会推进思维融通。诗乐两合,行歌自得。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在行歌之中,就有具体呈现。五音声色,言辞内容,抑扬顿挫,纲常要目等等,就已融汇在里面。除此之外,目前没有其它方式,比这更对味高效了。所以记忆关联以及内容理解了,就能融会贯通,信手拈来,无为而无不为。
之六。一些磕磕绊绊,虚假自负,坑洼陷阱的文化假象,要直接避免。又有那些文化阴谋阳谋等等,最好有效取缔。侵略者的动作,从来都没有停过,文化汉奸,公知作手,媒体作战等等方面,都要敏感警戒!
举一个现代的例子。东南亚国家泰国,他们自己的法律就会有规定,任何侮辱泰皇的言论,都会受到处罚,罚钱坐牢等等。因为这是他们的立国根本。那么在黄土大地上,有没有根本性的东西呢?事实上有,但是在任人涂抹当中!
之七。那最后一个补充,就是孔子家语,如果把它拍成短片,应该是更有效的传播利器,毕竟现在自媒体的成本,比以前电视台,要低许多了。拍成短片或影集,更适合普罗大众,随时随时感染芳香。
那当然也是要针对活动的目的,或者是机构营业的项目,才去延伸这些拍摄内容。那么社会应用上面的东西,就简单提及补充就好。
以上就三个故事,跟一些社会状况的回馈,感谢学伴们,南风 20230908
思家语 南风歌
浮浮沉沉若有现,飘飘荡荡何似魂。呢喃细语清歌声,心神活络且安稳。
马上观花难闻香,竹篓盛水不积功。滨海邑所存志气,山野旱地降甘霖。
天若欲雨风云起,人若有志好学行。圣贤先王未远离,天地精气有归期。
是人弘道,非道弘人。学社行歌,
一是调息以符节气,二是练歌以铸身心,三是学文从事清楚廉能,
四可有朋怡悦远近得来,五能上下同心添进辅弼,六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