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摸金秘闻(二)中华龙脉 昆仑之谜,山海经中扑朔迷离的昆仑虚

2021-04-08 17:05 作者:脑洞乌托邦  | 我要投稿

哈喽大家好!我是小乌,欢迎回到脑洞乌托邦。

点击此处可观看完整视频

上期节目咱们聊了古代真实存在的盗墓门派。这期节目咱们来聊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龙脉。


提到盗墓或者是考古,不得不说的一本奇书就是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风水学家郭璞所著的《葬经》。《葬经》也被称为是中国风水文化的鼻祖。风水学又叫做堪舆学,起源非常的早。早在先秦时期就有相宅的活动,观察地形地物,来判定住宅的凶吉。《淮南子》中说:“堪,天道也;舆,地道也。”那么堪舆术就是天地之学。

虽然风水相地之术早就存在了,但是郭璞最早给风水做出了正式定义。


《葬经》中说:

葬者,藏也,乘生气也。

夫阳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

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纳骨,以荫所生之道也。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粟芽于室,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听懵逼了哈?什么意思呢?这段话基本上给整个风水学做了一个概括。

葬,即安葬,也是藏的意思。人死后的藏,指的就是坟墓,即阴宅。人生前居住活动的场所,成为阳宅。 要葬的有利,藏的适宜,就要乘生气。所谓生气,就是阴阳气。阴气和阳气交错,产生的能量就形成了风。风上升变成云,降下来的就是雨,在地表流动,这就是生气。


雨水,也就是生气,在地表流动,发展,变化,因而产生了万物。所以说世间万物都是生气所生,人也不例外。父母的身体是生气生的,子女的身体来自于父母,父母的遗骸受到好的滋养,子子孙孙就会受到庇荫和保护。

“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是说,生气生万物,人之所以出生就是生气聚集所致。聚集最多的地方凝结成了人的骨骼,直到人死了,即便皮肉腐烂,骨骼也会独留。被滋养的骨骸,会通过感应传递给子子孙孙。


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意思是,不管是福是祸,都能感应于后代,生气旺盛则得福,吉利。生气不旺盛则得鬼,主凶。这就是葬乘生气的道理。

郭璞还用了一个典故,来说明气感而应的道理。说汉武帝时期,未央宫的钟突然无故自己响了两天。汉武帝就问东方塑,这是何故啊?东方塑说:铜山必崩矣。没过几天,西蜀的铜山真的出现了山崩。汉武帝又问东方朔,说“你怎么知道铜山会崩?”东方朔答说:此钟身于铜山,气感而应,感受到了铜山的气息,就犹如人受体于父母。


汉武帝感叹说,物尚如此,何况人呢。

同理,树木到了春天会生新枝,栗子即使藏于室内,时间一到,也能感知大地中生气的变化,发出新芽。而生气藏于地下,我们用肉眼是看不见的,怎么得知它的变化吗?可以通过观地之势,也就是龙脉的行走起伏来判断。


生气的行止聚散由风和水来界定,故称为风水。气乘风则散,遇水则止,有水的地方,正是生气凝聚的地方。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所以好的葬法,以得水为最紧要,其次是藏风。水是生气的象征,而藏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山。所以俗话说,“山管人丁水管财”。

我跟大家解读的只是葬经中的一小段。这本只有短短两千字的墓址风水奇书几乎成了后世盗墓者寻找墓葬位置的指南。


但是事实证明,越是修建在风水宝地的墓葬,就越容易被后世盗墓者发掘。几千年之后,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大人物的墓穴被一波又一波的盗墓者光临,不知道他们地下有知,会不会后悔将墓穴设于此。

古代帝王对自己身后事非常的重视。有的皇帝甚至在登基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自己的陵寝。帝王们相信,若自己离世之后,能葬在龙脉之中,必可保江山永固,不起灾祸。

龙脉,听起来是一个很玄乎的词。其实也没什么神秘的,本质就是山和水。风水学中把绵延的山脉称为龙脉。山势的走向,起伏和变化,就像是龙一般,能屈能伸,能隐能现,能飞能潜。没有山的平地也有龙脉,其标志就是微地形和水流。


《地理大成.山法全书》中说到:“龙者何?山之脉也。土乃龙之肉,石乃龙之骨,草乃龙之毛。”龙脉其实就是山脉,但并不是每一座山脉都可以称得上龙脉。龙脉在外形上延绵起伏,有根有源,好像有灵气一般。自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将秦始皇称为“祖龙”之后。龙就成为了君主帝王的象征。于是,龙脉也有了另外一个含义。就是那些出国帝王,将来可能会出帝王,或者能够安葬帝王,庇佑王室后裔的山水之脉。古代帝王花大力气寻龙探穴,为的就是找到这样一块万年吉地。


目前风水界公认的说法是,昆仑山是大中华的“万山之祖,龙脉之源”,也是龙中的根龙。龙脉从昆仑山开始延绵到各地,分为干龙,支龙,叶龙。就像是一棵参天大树,树根在昆仑。各地大大小小的龙脉,就像是大树上的枝叶,构成了一幅中华巨龙图。而从昆仑,也就是那根龙发出的干龙有三条。


第一条北龙,也就是艮龙发脉。西起昆仑山,向北延伸经过祁连山,贺兰山,阴山,之后转向大兴安岭山脉与长白山脉,最后从长白山脉延伸到朝鲜白头山而入海。主要覆盖我国新疆,山西,和东北三省。


第二条中龙,即震龙发脉。西起昆仑山,向东延伸经过秦岭,大别山,转到江浙一带最后入海,从海中抬头直指日本。主要覆盖四川,中原地区,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


最后,第三条南龙,即巽龙发脉。西起昆仑山,东南走向,经西藏,云南,再通过横断山脉延伸到两广地区(广东、广西),湖南,江西,一路来到福建武夷山。从福建入海,南龙抬头直指台湾玉山山脉。覆盖我国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以上就是覆盖整个中国的三条干龙龙脉。但是根据部分史料记载,北龙和南龙龙脉曾经被破坏过。其罪魁祸首就是秦始皇。我们刚才也提到古代帝王对风水龙脉尤为看重,为了巩固自己的江山,不惜挖断其他龙脉。秦始皇当政时期,只保留下来了秦朝国都咸阳所在的中龙龙脉,破坏掉了北龙和南龙,为的就是让秦朝千秋万代。电视剧《鹿鼎记》中的陈近南一直说服韦小宝,让他挖了大清的龙脉,以实现反清复明,也是同一个意思。

传说秦始皇修建长城,除了其重要的军事意义之外,就是用来封印北龙龙脉的。而对于南龙龙脉的破坏,史料中有这样的记载。


《三国志.吴书》引《江表传》曰:秣陵,楚武王所置,名为金陵…云昔秦始皇东巡会稽jī 经此县,望气者云金行形有王者都邑之气,故掘断连冈,改名秣陵。

说秦始皇在巡游天下时,经过金陵,也就是古代的南京,被那里的绝佳风景所吸引。随行的术士精通风水,看出了端倪,他禀告秦始皇说,此地山势俊秀,天子气很盛,500年之内,恐有新王朝。秦始皇一听,这还得了,我可是要让秦朝千秋万世的。于是,秦始皇决定给金陵的风水动动手术,镇压那里的“天子气”。他先是命人挖断了紫金山,在那里埋了大量的金银玉器,以镇压这条龙。紧接着,凿开方山,将淮河水引进来,这样天子气就不能聚合了。也正因如此,淮河被称为秦淮河。但,做完这一切,秦始皇还是感觉惴惴不安。他又把金陵改名叫秣陵。秣是草料的意思,直接从含义上把金陵城羞辱了一番,意思是这儿也就是和养养马。


当然了,关于秦始皇是否真的凿过淮河还是很有争议的。有一些史学家认为,秦淮河是—条天然河流,非人工所凿。而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也没有关于凿秦淮河的只言片语。凿河可是个大事儿,史记应该不会漏记。不过,不管怎么样,后来定都南京的王朝也确实都是短命王朝。


虽然说,在秦朝之后不到500年,南京就出了第一位皇帝,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后,不久即迁都南京,东吴大帝诞生。后来,司马睿也在南京称帝,建立了东晋。南京可以被称为是九朝古都,它经历了东吴69年,东晋102年,南北朝时期南朝宋59年,齐23年,梁55年,陈32年。后来,朱元璋定都南京53年,直到朱棣夺位迁都北京。太平天国13年,中华民国37年。这些朝代没一个坐得长的,也就东晋,顶破了天,100多年。


如果硬要把原因往秦始皇身上推的话,他挖紫金山,凿秦淮河,虽然没能完全压制住龙气,但似乎是有点效果的。不过,副作用就是,挖龙脉者,必遭天谴。秦朝在历史上也就存在了短短14年。

回到中华龙脉的根源昆仑山。提到昆仑山,实际上它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一个是地理位置上的昆仑山脉,位于西藏与新疆的交接。


另一个是神话中的昆仑之虚。咱们先接地气儿,聊聊现实中的昆仑山。昆仑山脉西起帕米尔高原,山脉全长约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宽130-200公里,西窄东宽。


在中国境内横跨青海,四川,新疆和西藏四个省份。多年以来,昆仑山脉附近流传着许多都市传说。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昆仑山死亡谷,又称为那棱格勒峡谷,有着“只见人进,不见人出”的称号。那棱格勒峡谷发源于昆仑山上的那棱格勒河中上游,面积约3500平方公里。谷外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牧场,牛羊成群。但是生活在周围的牧民,绝对不敢轻易将牛羊赶进死亡谷。


1983年,青海省阿拉尔牧场的一群马因为贪吃谷中的肥草,误入死亡谷。牧场主人冒险进入谷中寻马。几天过去了,马群自己回来了,可牧民却不见踪影。不久后,牧民的尸体在一座小山上被发现。当时,衣服破碎,光着双脚,面目狰狞,像是受到了极大的惊吓。但奇怪的是,牧民的猎枪还握在手中,身上并没有被袭击或者重击的痕迹。就在牧民意外死亡之后没多久,在死亡谷附近工作的地质队炊事员也遭遇了怪事。炎炎夏日,死亡谷附近突然飘起了雪花。伴随着雷电的巨响,炊事员顿时感觉全身麻木,两眼发黑,晕了过去。等醒来的时候发现,周围的黄土都变黑了,植被也被烧焦了。更甚至有传闻,说在1979年,昆仑山附近的解放军驻军曾经发现过巨兽生物骸骨,还拖回去研究过。这些都市传说,真假参半,越传越邪乎,但是多半都是没图没真相的。

不过近些年来,有很多爱好探险的朋友自驾游进入过死亡谷,也拍下了不少照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死亡谷被称为是“尸骨之路”一点也不夸张,到处都可以看到一些动物的骨骸。


每年一到冬天,成千上万的食草动物们被谷中的肥沃水草所吸引,不远万里,长途跋涉,前来觅食。但其中一些年老体弱的动物,抵不住严寒和风沙,就死在了高原沙漠之中。再加上那里的空气寒冷干燥,动物的尸体长时间不会腐烂.时间一长,尸骨越堆越多,就成了人们口中的死亡谷。死亡谷中还存在大量不易风化的花岗岩,形成了一堆堆面目狰狞的嶙峋怪石,也平添了一分恐怖色彩。

地质队专家曾经在死亡谷考察时,发现了严重的磁场异常。越深入谷内,磁异常值越高。考察队员推测那棱格勒河中游的地层是由三叠纪的火山活动形成的,含有大量强磁性的玄武岩。在夏季潮湿或雷雨天气中,容易引起尖端放电现象。


除此以外,峡谷深处还有一片罕见的高原沙漠。一般来说,沙漠都分布在海拔3000米以下的地方,因为高海拔处,沙子很容易被高原强风刮走。但是库木库里沙漠下面有大量的地下水,再加上死亡谷常年低温。


水和沙子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坚冰,表层会被太阳所融化,呈现一般沙子的状态。再往下,就不那么容易被风给刮走了。

总之,不管死亡谷的都市传说有几分真假,现实中的昆仑山脉绝对可以称得上了人间奇观。而传说中的昆仑山在神话界更是拥有无比崇高的地位。

有关昆仑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山海经》和《淮南子》中。书中描述它是黄帝在人间的行宫,西王母的瑶池就在此山之上。山中有不死神树和各种奇珍异兽。西王母是一位人头豹身的神仙,由两只青鸟侍奉,与东王公分掌男女修仙登引之事。如果仔细考古山海经中对昆仑山的描述会发现,有的地方将昆仑称为“昆仑之虚”,有的地方称之为“昆仑之丘”。


《山海经.海内西经》中说道:

「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

《西山经》中说道:「昆仑之丘,是实为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


《大荒西经》中说到:「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

这丘和虚之间是有本质差别的,丘指的是一座山,而虚指的是一个区域。

《淮南子》中所记载的昆仑山是通天之路。


《地形训》说「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淮南子》中描写的昆仑山由大禹治水而成,是通天之梯和不死之山,有各种神兽神树,精美宝玉,是神仙所生活的地方。

历史上,将昆仑山的地理位置从泛化精确到特指的人是西汉的汉武帝刘彻。


公元前138年,为抵御北方民族匈奴的侵扰,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了解西域的风土人情,后来开创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张骞的这次出使也让汉武帝认为,黄河的源头出自昆仑山,昆仑的位置就今天的新疆和田。《史记.大宛列传》中有记载说汉武帝刘彻命张骞出使西域后,发现那里的山盛产玉石,查阅古书后,将其命名为昆仑。


当然了,今天我们都知道黄河发源于青海境内的三江源地区,跟汉武帝认为的地方八竿子打不着边。但是,汉武帝为什么会有这种错觉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玉石在儒家文化传统中,有着圣洁崇高的地位,被认为是代表天,神和永生的石头。哪座山能找到神圣的玉石,哪座山就一定是神山。西域生产玉器,汉武帝认为如今的新疆南疆地区的大山是传说中的“昆仑山”,也是这个道理。神山的位置定下了,那么滋养中华文明的黄河,源自于昆仑神山似乎就顺理成章了。黄河的源头我们如今是搞清了,但昆仑山的位置就一直沿用至今了。


有人肯定会说了,汉武帝能把黄河源头都指错了,保不齐他认为的昆仑山并不是真正的昆仑山呢?事实上一直以来对于昆仑山的位置都非常有争议。《海内西经》中一句话是“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有学者认为,昆仑虚可能还分,海内和海外。后来又衍生出来了大昆仑小昆仑之说。还有人认为昆仑只是古代人对巍峨山脉的统称,现在的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应该是都古人所说的昆仑山。更甚至有人说,昆仑上根本就不存在地球上,是属于维度更高的另外一个世界。

昆仑山究竟在何处,时至今日也未有定论。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座承载了无数遐想的“万祖之山”在每一个人心中可能都有不同的样子。

点击此处可观看完整视频

摸金秘闻(二)中华龙脉 昆仑之谜,山海经中扑朔迷离的昆仑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