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态问题和可能的世界

可能,必然,不可能这些词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在哲学中这些概念被称为模态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这些词的意义都很简单,必然为真就是不可能是假,看起来都很好理解,为什么哲学家会开始怀疑这些概念呢?
模态概念的批判者通常是经验主义者,它们坚持,经验从未揭示出什么是必然或者什么是可能的,经验只是揭露出什么是现实的。如果我们对世界的经验没有显示出世界具有模态,那么,在形而上学方面表征世界的结构时,我们没有理由使用模态概念。
根据他们的观点,模态的谈论完全没有任何理由,它仅仅是玩弄语言。
我们可以说,单身汉是未婚的这句话必然是真的,但这只是这两个词的意义才是真的。他们认为,唯一的必然性是语言的必然性。
这种反对模态的态度最早可以追溯到休谟,但到19世纪又有了新的影响。
人们认为我们需要一种模态的逻辑体系,该体系展示出模态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但是问题是这些体系实在是太多了,逻辑学家已经从事了模态推演的系统化,但是,他们所发现的是,创造出不同而非等同的模态逻辑体系是可能的。对于哪个模态句子从某个给定的模态句子的集合推演出来这个问题,这些体系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逻辑学家发现,适当的使用莱布尼兹的观念,即我们的现实世界只是无限多的不同的可能世界之一,他们能够清楚的理解在各种模态体系中起作用的必然性和可能性这些概念。一个命题是真的或者现实上是真的这种说法就是讲,它在现实世界这个可能世界内是真的。另一方面,一个命题是必然的意思是,它在每一个世界都是真的。一个命题可能是真的就是说,它在某个可能世界是真的。根据这种学说,通过对于可能世界的量化,必然性,可能性这些概念得到了解释。
他们能够解释,经验主义者的失败在于仅仅依赖日常经验的内容来理解必然性和可能性。当我们谈到什么是必然和什么是可能的时候,我们不只是谈论现实世界是怎么样的,而是谈论可能世界的总体。
可能世界的这种理论框架有很深的直觉根源。可能世界这种观念可以被追溯至我们大家都共有的日常信念。我们都相信,各个事物都可能是另外一种样子。赞同可能世界这种形而上学的人告诉我们,谈论可能世界仅仅是上述那种日常信念的重新组合。根据这种观点,当本体论者谈论可能世界时,他们只不过时给予哲学家和非哲学家都相信的观念以一种技术名字。所以,他们主张模态逻辑的模态概念和可能世界的形而上学的解释不是哲学家的发明,仅仅是尝试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