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答司马谏议书》知识点总结笔记

2021-09-02 14:17 作者:真相大白的小白  | 我要投稿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生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封荆国公,宋徽宗时追封为舒王。故世人又称王荆公、舒王。北宋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北宋丞相、新党领袖。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以“富国强兵”为宗旨大规模推行改革变法运动。改革变法历时16年,虽然遭到了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并且随着宋神宗的病亡戛然而止,但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王安石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作品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文集》等。作品大都收集在《王临川集》中,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2背景解读宋神宗煕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实行新法。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字君实),多次写信给王安石,要他停止变法。王安石这封信,是针对司马光煕宁三年(1070)二月一封长达三千余字、全面攻击新法的来信的回复。王安石先是简短地复了一信,对来信所责难的诸点不一一置辩,随后想到彼此交往多年,友谊深厚,信札来往不宜草率简慢,就又写了这封答书。
3相关知识“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这个文题的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



自主学习


1.通假字(1)不复一一自(同“辩”,分辩)(2)不宜莽(同“鲁”)(3)故今道所以(同“俱”,全,都,详尽)
2.古今异义
(1)于反覆不宜卤莽古义:书信往返。今义: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2)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古义:小,用作谦辞,指区区之心。今义:小或少。(3)故略上报古义:写回信。今义:向上级汇报。
3.词类活用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名词作动词,办事

4.文言句式(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判断句)(2)终必不蒙见察(被动句)(3)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状语后置句)(4)以谓受命于人主(状语后置句)(5)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宾语前置句)(6)至于怨诽之多(定语后置句)



重难探究


1.阅读第一段,并说说本段的行文思路。答:本段出于礼貌,先叙酬答的话——从初拟“不复一一自辨”,说到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该草率粗疏,现在则要“具道所以”——详细说明一下原因,由此转入正文。

2.文中说:“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这封信看,作者和司马光之间对哪些“名实”的看法存在分歧?
答:“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

3.为什么王安石变法会遭到反对?
答:王安石认为变法的先决条件是选拔人才,因此主张废除靠文辞取士的科举制度,要从“乡党”中提拔官吏。他还认为国家财政困难,主要原因不是官多俸禄多,而应从增加社会财富入手,以发展生产作为理财的前提。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对人民的掠夺,因此遭到他们的反对。

4.作者引“盘庚之迁”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答:引用“盘庚之迁”的历史事实,意在说明“怨诽之多”并不是评定是非的唯一标准;只要确认自己做得对,就不会因为“壬人”的毁谤而放弃新法的推行;同时也表明自己会像盘庚那样,力排众议,坚持变法,这也表现了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5.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变法一事持什么样的态度。
答:文章措辞虽然委婉,但表露了作者坚持原则、坚决变法的政治态度。



总结归纳


1.主旨归纳本文作者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了自己坚持原则、坚决变法的政治态度。
2.结构图示

(1)行文简洁,结构严谨。

除开头和结尾段用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以外,紧紧扣住保守派几个主要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他事情,结构非常严谨,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

(2)论证方法多样。

①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②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出心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自己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

③举出史实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以历史上曾有过的“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的事实为表率,表示自己不为流言蜚语所动,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定决心。




名师支招


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词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词语。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 大致包括词义扩大、 词义缩小、 词义转移、 词义弱化、 词义强化、 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1.词义扩大

含义: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例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

2.词义缩小

含义: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例如:“谷”,古义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3.词义转移

含义: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
例如:“孙子膑脚”的“脚”,古义指“小腿”,今义专指“足”。


4.词义弱化

含义: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现在表示的语义较弱。
例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


5.词义强化

含义: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现在表示的语义增强。
例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


6.感情色彩变化

含义: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

例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词;今义是”迎合“,贬义词。


《答司马谏议书》知识点总结笔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